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4 個體對職業社會化的適應

職業社會化是指人一生與各種各樣的職業打交道,獲得對各種職業的認識,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在職業中獲得成功,受到周圍生活環境中有關職業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影響的過程。

個體職業社會化是指個體在與職業相關的社會環境中進行的社會化過程,包括學習與職業有關的知識,形成一定的職業意識,最終有效選擇和適應職業角色,有效應對失業和退休后的生活方式的適應與再適應的整個歷程。

個體職業社會化的結果是個體對職業社會的適應以及個體在職業生涯中獲得成就感和滿意感。個體對職業社會的適應是通過職業角色的勝任來實現的;因此,在職業社會化過程中形成什么樣的職業意識、職業態度、職業興趣,發展什么樣的職業能力和個性,將影響到其對職業從選擇到適應的整個職業生涯。

個體職業社會化的內容主要包括職業意識、職業需要與職業動機、職業態度與職業價值觀三個方面構成,如圖1-5所示。

圖1-5 個體職業社會化的內容

1.4.1 職業意識

職業意識主要是指個體對不同職業的看法和認識。不同的人既可能對不同的職業有相似的看法,也可能對同一職業有不同的看法。職業意識對人們選擇職業有很大的影響,正是因為具有一定的職業意識,才會使得一個人選擇某種職業而不是其他職業。

職業意識受到社會文化、家庭、學校、同輩群體、大眾傳媒等的影響。職業意識是隨著個體的成長逐漸形成的。幼兒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首先接觸到各類職業的名稱,他們通過諸如老師、醫生、駕駛員等詞匯的獲得,對這些一般性的職業有了模糊的印象。在兒童期,促進職業意識發展的主要是角色游戲,這種角色游戲通常被稱為“過家家”。在游戲中,兒童利用道具憑想象扮演各種職業角色,如駕駛員、快遞員、醫生等,而且模仿成人的職業行為。這樣,兒童就了解了這些職業的大致概念和內容,知道這些職業是做什么的,也對不同職業的選擇有了一定的傾向性,即產生了職業意識的萌芽。

進入中學階段,個體通過以往的經歷及各種信息來源,對具體職業及職業本身已比較了解,建立了對不同職業的價值判斷和不同的態度,對某些職業產生了興趣并有了對職業的理想。可以說,在這一階段,個體的職業意識初步形成了,但個體的這種職業意識還不完整,很大程度上帶有片面性、幻想性、不穩定性,他們往往不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而對未來充滿了不切實際的期望,這樣的理想并不具有現實意義。直到大學階段,個體結合自己所學習的專業,更加具體地思考自身的狀況與職業之間的關系,能夠從更全面、更理智、更實際的角度看待各種職業并思考自己將來所要從事的職業,形成了具有現實意義的理想。這時,個體的職業意識才開始完全形成。

1.4.2 職業需要與職業動機

需要是人腦對生理和社會要求的反應。需要是個體的一種內部狀態、一種傾向。需要是個性心理傾向性的基礎,它通常以動機等形式表現出來。需要是個體行為積極性的源泉,是人活動的動力。在人的活動中,需要不斷被滿足,又不斷產生新的需要,從而不斷推動人類活動向前發展。

需要指向職業活動時,就是職業需要了。職業需要對職業活動意義重大,它是個體從事職業活動和積極工作的動力來源。職業需要是由多種因素交織在一起的具有多種類、多層次特點的復雜心理傾向。職業需要可以分為以下五種:

第一,維持和改善生活的需要。在現代社會中,人們除維持生存和繁衍后代之外,還有種種對更好生活的需求,比如在衣、食、住、行、娛樂等方面不斷改善的要求。職業能提供經濟報酬,個體通過工作就能滿足維持和改善自己及家人生活的需要。

第二,個人發展的需要。人們在職業活動中不斷地學到新的東西,努力適應自己的職業角色,發展和完善自我。同時,從事職業活動也促進了個體社會化的發展。

第三,交往和歸屬的需要。每個人通過與他人的交往來滿足社會性的需要,職業活動提供了更廣泛的與人交往的機會。人們在職業活動中結交各種各樣的人,參與到一定的群體之中,從而獲得歸屬感。

第四,獲得尊重的需要。社會通常要求其中的個體通過職業活動來盡一份職責,使得社會自身能夠向前發展。而人們也需要通過職業從社會中取得相應的形象和地位,使自己受到他人的認可與尊重,從而滿足自尊的需要。

第五,自我實現的需要。自我實現是一個人最高層次的需要。人們希望自己特有的潛能得到極致發揮,并追求實現理想,做一些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情。只要從事適合自己的職業,個體就可能實現人生價值,滿足這一需要。

職業需要的直接表現形式是職業動機,是人們從事職業活動的推動力。職業動機的重要作用在于它決定職業選擇的方向,并發動、維持、激勵或阻礙人進行工作。人們的職業需要和職業動機通常不會只存在一種,而是集中并存且相互交叉的。而且,不同的人或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情況下,各種職業需要和動機強度的比例會有所差異。職業在滿足人們需要的程度上也會有所差異,人們總是會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以實現職業與需要的匹配。

而實際上,盡管人們總是追求自身需要的同時滿足,但職業需要有時還是會和職業實踐產生一定的矛盾。首先,社會就業會出現求大于供的情況,使得人的職業需要同各種職業所需求的工作者的數量之間出現不平衡,并不是想從事某一職業就一定能如愿以償;其次,任何一種職業對其工作人員的資格、資歷一定的要求,甚至有些職業的要求非常高,即使個人有對某種職業的需要,但如果不能滿足該職業所要求的任職條件也是無法從事該職業的。由于上述兩個原因,需要與職業不能達到完全的匹配。因此,為解決這些矛盾,使個人的職業需要能夠與職業相匹配并得到健康發展和充分滿足,個人在進行職業選擇和從事職業活動的過程中,應培養適合職業需要的素質,并且不時地調整和強化自己的職業需要。

1.4.3 職業態度與職業價值觀

態度是個體對某一對象所持的評價和行為傾向,是一個比較穩定持久的個體的內在結構。態度的特征包括對象性、持續性、復雜性、社會制約性和內在傾向性。當態度的對象指向職業時就是職業態度了。職業態度的中心是認知體系,是對職業的評價,也就是職業價值觀。

職業態度的意向是人們在職業選擇過程及工作積極性和忍耐力中表現出來的行為傾向。職業態度的情感成分則是伴隨著評價與行為傾向的喜歡或厭惡、熱情或消沉等情緒情感。職業態度同態度一樣有積極和消極之分,對人的職業行為的影響也不同。人們對抱有積極態度的職業評價很高,樂于參與其中,積極工作并往往取得高效率和好成績;反之則不愿意從事抱有消極態度的職業,即使從事該項工作也不易發揮出好的水平。

值得說明的是,職業態度與職業行為、工作效率之間并不是正相關的,在現實情況下,決定人們工作積極性的除態度外還有很多情境因素,如當時的身體健康狀況、心境、動機以及工作的難度、強度等主觀和客觀因素,但職業態度仍起著較為穩定和主要的影響作用。

要使態度、價值觀與職業匹配,就要使人對所從事的職業抱有積極的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職業態度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在家庭、職業教育、職業實踐等環境中受父母、老師、同事等人的影響,經過服從、認同、內化的過程而改變。對個體來說,其可以通過增加與職業對象的接觸、提高理性認識、通過虛心聽取意見、客觀評價不同意見、遵循有關社會規范和團體規定等方式,形成積極的職業態度體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应城市| 曲沃县| 沈阳市| 丰城市| 合阳县| 大石桥市| 富源县| 孟村| 抚松县| 承德县| 长宁区| 和平区| 墨竹工卡县| 潜山县| 丰台区| 若尔盖县| 靖宇县| 蓬莱市| 福海县| 三亚市| 余干县| 梅州市| 织金县| 重庆市| 微山县| 广安市| 南郑县| 呈贡县| 长宁县| 夏津县| 仪征市| 仪陇县| 公安县| 乌拉特前旗| 石城县| 长治县| 宜章县| 蒙城县| 保山市| 莫力| 汾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