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合與重塑:在蘇高職中西部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文化適應性研究
- 陳燕 王旭華 嚴貝貝
- 20字
- 2025-06-17 16:33:47
第二章 少數民族大學生適應性研究的理論基礎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高等職業教育
2019年1月,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指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2022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以下簡稱《職業教育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確:“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途徑。”根據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職業教育是指為了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備從事某種職業或實現職業發展所需的職業道德、科學文化與專業知識、技術技能等職業綜合素質和行動能力而實施的教育,包括職業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
高等職業學校教育由專科、本科及以上教育層次的高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等學校實施。高等職業技術院校既可以是專科層次,也可以是本科以上層次,是一個獨立于理論性本科高校之外的高等職業教育體系。本研究所涉及的高職院校包括大學本科層次的職業技術大學,但主要是指具有專科層次且獨立設置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或高等職業院校,招生對象為通過國家高考的普通高中畢業學生或者具有高中同等學歷的學生,基本學制一般為三年。
(二)中西部少數民族大學生
研究群體對象來自中西部:西部地區包括12個省級行政區,分別是四川、重慶、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廣西、內蒙古;中部地區有6個省級行政區,分別是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關于對中國“少數民族”的定義,在濟南出版社于1995年出版的《民族知識辭典》中表述為“除漢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即人口數量上占少數的民族”。本研究所研究的少數民族大學生特指原本一直生活在中西部少數民族聚集地,現來到非民族高職院校(即以漢族學生和漢文化為主要背景的高職院校)上學的大學生。他們從小生活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在自身民族文化的特殊背景下與漢族學生接受著不同的教育,有著不同的語言、習俗等。
(三)適應性
根據四川出版集團等出版社于1990年聯合出版的《漢語大字典》,“適應”作為名詞時與“適應性”同義,意味著事物與客觀環境相應、相適、平衡的程度和狀態;作為動詞時則意味著事物主動或被動地、漸進地改變、調整、調節自身,以應對客觀環境變化對其產生的新要求與挑戰。這意味著適應是事物變革現狀的目標、過程與結果的統一,事物總是在調適、變革與超越自我的適應過程中獲得發展。
上海教育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的《心理學大辭典》對“適應性”的定義是:個體在生活環境中,在隨環境的限制或變化下改變自身的同時,又反作用于環境的一種交互過程,個體通過這個過程達到與環境之間和諧、平衡的狀態。可見,適應性是一個持續不斷地調整、變化的過程,既有自身的改變,也有對環境的反作用。
綜觀不同觀點,我們認為:適應性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個體能夠隨著外界生存環境的改變而不斷調整自身行為,使自己與新的生活環境達到一種和諧相處的狀態。由于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個性特征、歷史變遷和社會發展的影響,少數民族學生在認知、情感和意向方面呈現出特有的群體樣態。探討江蘇高職院校中這一群體的適應性問題,既要研究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共性的問題,也要研究少數民族大學生這一群體在離開原生態母體文化后所表現出的獨特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