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標

適應性是職業教育基于自身的性質與特點,及時響應與應對內外環境的變化,通過調整與變革自身以與社會、公眾及其自身發展的新要求相協調,獲得可持續發展的特性、能力與表現,是新時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要。因此,政府、學校、企業和家長等多元主體要立足于受教育者發展的需要,精準定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人才培養目標,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打造學生成長成才高地,服務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鑒于上述原因和重要性,本研究的研究目標是:為主管部門及高職院校出謀劃策,為中西部培養合格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使其服務于生源地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調整和改革江蘇高職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豐富江蘇高職教育教學服務和管理的內涵;探討提升少數民族大學生適應性的具體措施并建設相關機制;促進各民族間融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充分利用江蘇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培養高素質、高質量技術技能型人才。

(二)研究框架

課題組成員在根據國內外跨文化研究理論并借鑒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聚焦問題、搜集資料、整理資料、分析資料,確定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系統探討了江蘇高職院校中西部少數民族大學生的適應和發展問題。具體研究框架如圖1-1所示。

圖1-1 本研究的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本書受“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職教重點資助”基金項目資助,課題組期望在有限的時間內能按時完成,力求取得標志性的研究成果,擬解決一些關鍵性問題。在前期準備和研究過程中,課題組成員主要采用了文獻研究法、實證研究法與訪談法等,堅持理論與實證相結合,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具體研究方法介紹如下:

1.文獻研究法

課題組成員利用圖書館、資料室、書籍等收集有關少數民族大學生研究的文獻資料,查閱相關的詞典、碩博士論文、學術著作和學術期刊等國內外文獻,通過對已有的書面文獻資料和電子文獻資料的收集,深入理解項目研究的理論背景和主要內容,了解有關少數民族大學生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國內外研究動態,提煉出對本研究有價值的資料和信息,為研究提供學術理論依據。如整合梳理特殊群體跨文化適應理論,在理清相關研究理論成果脈絡后,再綜合分析目前的研究對象,在此基礎上為課題研究提供理論基礎并深化認識。

2.實證研究法

課題組成員采用調查問卷和現場訪談等多種形式,對江蘇高職院校的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調查,獲取研究所需的第一手數據。課題組通過“問卷星”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發放問卷,網上匿名回答問題,問卷回收后進行分析、歸納與總結,全面、全過程地了解少數民族大學生適應性的真實狀況和存在的問題。此外,課題開始后,課題組成員還利用身份便利,走進研究對象的日常生活中,觀察、發現他們存在的適應性問題并分析出現問題的根源。研究過程中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根據調查結果,基于“融合與重塑”理論觀點,課題組成員討論了提升少數民族大學生適應性的幾個重點維度,提出了構建提升少數民族大學生適應性的多方聯動機制,探討了提升少數民族大學生適應性的教育策略。

3.定性與定量結合法

課題組成員采用問卷星、Excel、SPSS 17.0等工具與軟件收集、分析數據,得到實證結果,找出對策和措施。本研究先回顧了已有的文化適應問卷,在此基礎上設置自己的問卷,最后通過初測問卷的因素分析及信效度驗證,確定進行文化適應調查的正式問卷。在定量題型上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賦值1~5,通過信度效度分析、百分比、交叉分析、單因素方差分析、線性回歸、卡方檢驗、探索性因子分析等多種分析方法對問卷的信度與效度進行檢驗,并對問卷中涉及的各類定性定量數據進行分析。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法,結合定性與定量的研究方法,明確了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文化適應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有效的解決策略,以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盡快適應并融入新的文化環境。

4.訪談法

本研究的訪談對象來源主要包括在江蘇高職院校受教育的大一至大三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其中有適應較為順利的學生,也有適應較為困難、存在一定問題的學生。訪談來源也包括班主任、專業教師及日常交往的漢族同學,這就避免了訪談結果僅僅是來自少數民族學生的一面之詞和主觀感受,從而得到更真實的結論。本研究通過個案訪談法研究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家庭背景、民族認同感、價值觀等問卷內容收集不到的信息。個案訪談過程中一些不經意的研究視角和思路,能夠幫助課題組獲得一些“意外收獲”,從而有利于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本研究圍繞少數民族問題學生和榜樣人物展開了多次面對面的訪談及網絡交流,利用自己在民族地區成長和學習的優勢,獲得了很多江蘇高職院校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真實想法和第一手資料。

(四)研究價值

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涉及面廣、敏感度高、政策性強。在“東西協作”促職業教育發展背景下,高職院校如何做好少數民族大學生人才培養工作,成為江蘇許多高職院校的重要課題,也直接影響著行動計劃和對口幫扶的工作成效,對促進各民族團結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1.豐富在蘇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內涵

面對江蘇高職院校日益壯大的少數民族學生群體,很多問題需要我們去思考和研究: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專業選擇是否具有盲目性?是否符合生源地的經濟特點和產業發展優勢?是否契合就讀高職院校的辦學特色?高職院校的教育和管理措施是否體現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訴求?招生與培養是否有效對接?人才培養模式是否需要做出合理調整?混合式的班級教學的課程設置及教學評價是否有具體對策?少數民族大學生畢業后是否愿意回生源地就業?這一系列問題都要我們去調查和研究,從而認識到這些問題給社會、國家帶來的長遠影響。個體的文化適應不僅會影響學生個人的發展前途,還會影響整個高職院校的發展前途及聲譽,本研究把研究視角投向江蘇高職院校的少數民族大學生這一特定群體,拓寬了在蘇高職教育的研究內涵。

2.促進少數民族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

中西部少數民族大學生大多居住在邊遠落后、經濟和文化欠發達的山區,從小接受本民族文化、習俗的熏陶和影響,大多數學生在自己的民族語言環境下長大,意識形態上帶有本民族文化和價值觀念的烙印。本研究著眼于他們在此種狀態下的適應性問題,有利于幫助他們盡快適應大學生活,有利于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在高職院校學習、生活的質量,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集體,發揮自己的長處,從中獲得自我成就感,實現自身價值,并進一步增強社會責任意識,促進民族大融合。

3.有助于制定科學合理的服務與管理措施

江蘇高職院校在少數民族學生的教學與管理上仍存在一些問題,本研究在深入了解在蘇高職院校中西部少數民族大學生的適應情況和發展需求的基礎上,為學校領導、教師和政府管理部門做好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教學、服務與管理工作提出有針對性、可操作性的建議與措施,包括建設為少數民族大學生服務的平臺,搭建全方位、立體化的幫扶機制,鼓勵各民族大學生交流融合,豐富大學校園文化生活,營造和諧大學校園。

4.有利于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持續發展

地區間發展的不平衡是影響各民族共同繁榮、民族關系和諧和社會穩定的深層次根源,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脫貧攻堅成果的有效鞏固。要解決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實現中西部經濟和文化的快速發展,根本在于培養少數民族人才。少數民族大學生作為少數民族優秀人才的代表,東部學成歸來反哺當地社會,肩負著振興民族地區經濟,鞏固國家邊疆,增強各民族團結的責任和使命。

主站蜘蛛池模板: 焉耆| 贵港市| 德阳市| 武城县| 崇礼县| 江津市| 三河市| 汉川市| 灌南县| 内黄县| 德钦县| 涿州市| 富顺县| 土默特左旗| 隆子县| 新乡县| 梁平县| 资源县| 定州市| 城固县| 秦安县| 霍城县| 玛曲县| 叙永县| 平度市| 富顺县| 建始县| 杭锦后旗| 长沙市| 营口市| 枝江市| 屏南县| 敦煌市| 内江市| 浦东新区| 潜山县| 修文县| 漯河市| 凤山市| 南城县| 镇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