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再偉大的交情,也要拿捏好尺度——傷什么都不要傷了別人的面子(1)
- 你和誰在一起很重要
- 王劍
- 5536字
- 2015-03-17 14:58:34
不要顯得比別人更聰明,否則你將是這個世界上最傻的人
聰明,本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你覺得自己聰明,于是處處顯露自己的聰明,在別人面前表現自己的聰明,那你就太傻了。19世紀英國政治家查士德斐爾爵士曾告訴他兒子:“你要比別人聰明,但是不要告訴人家你比他更聰明。”這句話非常有智慧。
為什么既要比別人聰明,又不能告訴別人你比他更聰明呢?這是因為人性的本能是希望自己更出色,如果一個人發現身邊有個比自己更聰明的人,那么他就無形中被襯托得不如你。試問,誰希望自己不如別人呢?
有一位年輕的女律師參加一個重要案子的辯論。在辯論中,法官對年輕律師說:“《海事法》追訴期限是6年,對嗎?”年輕律師愣了一下,然后直截了當地說:“不,《海事法》沒有關于追訴期限的規定。”
法庭內馬上安靜下來,氣氛似乎降到了冰點。盡管年輕律師的回答是對的,但是法官并不高興,反而臉色鐵青。盡管最后法律站在律師這邊,但年輕律師卻當眾表現得比一位聲望卓著、學識豐富的法官更聰明,這對她日后的發展并不利。
毫無疑問,這位律師犯了“比別人聰明”的錯誤。她在指出別人錯誤的時候,為什么不能更委婉一點、更高明一點呢?要知道,不少人都有武斷、偏見的毛病,不少人還自負、固執,他們不愿被別人當眾指出錯誤,不愿意接受別人比自己更聰明的事實。所以,說話太老實并不明智,因此要學會委婉。
曾有一位先哲說過:“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現得比你的朋友優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讓你的朋友表現得比你優越。”這句話非常有道理,因為當我們比別人表現得更優秀、更聰明時,別人就會被比下去,就會產生一種自卑感,進而對我們產生嫉妒;而當別人表現得比我們更優越、更聰明時,他們就有了一種“重要人物”的感覺。
如果你在與人交往的時候,總能讓別人從你身上找到一種優越感,獲得一種自信和一種重要人物的感覺,那么別人一定會喜歡和你在一起,喜歡和你交朋友。與此同時,如果你能隱藏自己的實力,讓對方在不經意間發現你的真實才華,那么別人心里會暗自佩服你,從而更加欣賞你。所以,有實力但不要輕易表現,聰明但不要隨意張揚,這是一種做人的智慧。
我們要時刻記住,人都是有攀比心理的,關鍵是不要凸顯自己的高人一等,而要善于把光彩讓給別人,這樣才能換得別人的認同、支持和幫助。否則,你只會失道寡助,在職場中郁郁不得志。
舉個例子,公司來了一位女員工,畢業于名牌大學,自認為學歷高,口才好,愛表現自己,不把別人放在眼里。結果呢?大家都看不慣她,不喜歡她。不到一個月,連續碰了幾顆釘子,剛進公司時的那股“舍我其誰”的銳氣,也被磨得差不多了。這才一點點變得低調起來。
總之,表現得比別人聰明,只能逞一時之快,而得不到長久的認同和支持,還會給自己埋下人際關系的禍根,完全得不償失。所以,說話不要太直接、做事不能高調,必須牢記下面幾點:
第一,正視自己與他人。
無論你在某方面是否有過人的天賦和才華,都沒必要自傲自大,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因此,聰明的話還是趕緊調整心態,正視自己與他人的實力對比,保持低調謙遜的態度。
第二,適當地收斂自己的鋒芒。
也許你真的有幾把刷子,但如果你不懂得收斂鋒芒,在職場上也是難以立足的。因為鋒芒太露容易沒飯吃,容易無形中把別人比下去,容易招致別人的反感。所以,你應該認清形勢,分場合、有選擇地收斂鋒芒,這樣才能更好地在職場前進。
第三,允許不同意見的存在。
在日常交往中,很多問題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根本沒有正確的答案,因此,對于別人不同的意見,你沒必要和對方爭辯出誰是誰非,不妨包容別人的觀點,欣賞別人的觀點,允許不同意見的存在,這樣才能更好地與人溝通,建立良好的人脈。
再偉大的交情,也要拿捏好尺度
“再偉大的交情,也要拿捏好尺度”。這是一種智慧的處世哲學,意思是說為人處世的尺度要把握好,給彼此都留一些余地。不管做什么都要掌握好分寸,適可而止,不可太過。若苦苦相逼,把一件事或一個人逼到了懸崖邊,那對雙方都不是什么好事。凡事不做絕了,留一絲回旋的余地,在未知的道路上將會更加安全和穩定。
我們在生活中,唱的并不是獨角戲,需要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分寸得當、見好就收的處事方式,給了對方或某事轉機的余地,這也是一種寬容。這樣做,有利于我們為自己的人生價值觀設置一個標尺,這對于處在殘酷社會中的我們來說尤其重要。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學會見好就收,因為留有余地,才有足夠的回旋空間。
給人留下余地,就是給自己留下余地。若一味把人逼到死角里,就算贏得了勝利也不一定是好事。你怎么對待別人,別人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你,因此留一絲回旋的余地,既是寬容大度的表現,也是維護人際關系的必要手段。就像走馬行車一樣,如果一下子走到山窮水盡的地方,想要再調頭就不容易了。因此,為人處世分寸得當,才能做到進退自如、游刃有余。
《墜入地獄》是英國當代雕塑家安尼什·卡普爾的作品,當時,安尼什就憑借這一雕塑一舉成名。
有一天,英國一名記者采訪了安尼什·卡普爾。這位記者在工作外,也是一個雕塑愛好者,在聊了一陣后,他向安尼什·卡普爾請教怎樣才能塑造出一個完美的作品。
安尼什·卡普爾笑著說:“其實根本沒有什么秘訣,根據我個人的經驗來講,要當好一名雕塑家,要塑造出一個好作品,只要做到兩點就可以了:一是要把鼻子雕大一點;二就是要把眼睛雕小一點。”
記者對這個答案感到很迷惑,于是不解地問道:“這是為什么呢?而且鼻子大眼睛小的話,那雕出的人像豈不會很難看嗎?”
安尼什大笑起來,解釋道:“因為鼻子大眼睛小,才會有修改的余地啊!如果鼻子大了,就可以往小里修改;如果眼睛小了,則可以雕刻得大一點。反之,如果一開始就把鼻子雕小了,便無法再加大;而眼睛如果雕大了,要想再改小可就太難了。”
記者笑了笑,頓時明白了留有余地的智慧。
其實仔細想想,安尼什留有一絲余地的智慧,在做人做事上也可以很好地體現。也就是說,為人處世,分寸得當,給自己和他人留一絲回旋的余地,話不說滿、事不可做絕。這既是一種美德、智慧,也是一份情懷。
遇事拿捏分寸,留夠余地,也是給自己留一條后路。這是做人處世中很關鍵的一個策略,也是一種審時度勢后的思想升華。余地和后路每個人都有,但不見得每個人都能夠為自己留出來。這一條后路,既是一種保全自我的策略,也是一個再生的機會。
一個善良之人往往能替別人考慮,因此也時常為他人留下余地,雖然可能會因此失去一些金錢或名利,但最終卻獲得了比金錢更重要的感恩之心。我們應當靈活地處理事務,給人或事留有余地,不論在什么樣的情況下,都不要把人和事往絕路上推。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對自己來說結果一定是好的。
在一個深夜,科朗先生加班回來。突然看見自己門口有一個人在東張西望,另一個在撬門鎖。科朗先生毫不猶豫地撥打了報警電話,就在這兩個小偷被押上警車的一瞬間,科朗先生發現他們都還只是孩子,其中小的一個僅有10歲。
經過法院審判,他們本應該被判半年監禁,但是科朗先生于心不忍,覺得這事還有回旋的余地。于是向法官求情道:“法官大人,我請求您,讓他們為我做半年的勞動作為懲罰吧!”
經過科朗先生的再三求情,陪審團最終通過了請求。科朗先生把他們帶回自己家里,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友好地對待他們。不僅教他們學習,還和他們一起吃飯勞動,講做人的道理。半年后,兩個孩子不僅身體強健,還學會了各種技能,而且他們已經不愿離開科朗先生了。科朗先生說:“你們還年輕,應該有更大的作為。”
很多年后,兩個孩子一個成了一家大公司的經理,另一個則成了大學教授。而且每年的這個時候,他們都會趕來與科朗先生聚在一起。
科朗先生本可送他們去監獄受懲罰,但是他沒有這么做。凡事不可做絕,見好就收,留一絲余地比較好。于是科朗先生在解救了他人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
相反,如果科朗先生沒有這么做,而是把孩子送進監獄,那么半年后他們出來還是小偷,說不定還會向科朗先生報復。做事不留余地,那么以后遭災的也許是我們自己。
人在社會,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要學會拿捏分寸。話不可說滿,事不能做絕,留一些回旋的余地,才會有足夠的彈性空間。分寸這東西,就像一顆潛在的種子,你不知道什么時候開花、什么時候結果,但誰都明白,只要大家達成共識,最終必然都會受益。
話不說滿,要給自己留后路
有些人總喜歡拍著胸脯,給人打包票:“放心,這件事交給我了,保證沒問題。”他們把話說得滿滿的,總是一副信心十足的樣子。卻不知,事情還未開始之前,結果還難以預知,如果最后事情圓滿解決,當然是皆大歡喜。如果萬一出了差錯,事情沒辦成,就會給人留下話柄,還會給自己帶來麻煩,把自己搞得很狼狽。實際上,生活中的很多尷尬,是你自己一手造成的,原因就是話說得太滿。
有一個推銷員,每次向客戶推銷產品時,總是信心滿滿地說:“我們的產品是行業中最好的,絕對沒有問題,其他廠家的產品不如我們的產品,千萬不要買……”這種推銷方式并沒有為他贏得多少訂單,大家反倒覺得他話說得太滿,總覺得他在吹牛,因此,反感他的推銷。
有一個人,面對朋友的求助時,他拍著胸脯說:“交給我吧,我明天準能給你辦好。”可是到了第二天,他沒有一個音訊。朋友著急,就打電話找他問事情辦得怎樣了。沒想到,他支支吾吾地說:“這件事辦起來有些難度……”要知道,這件事非常緊急,朋友聽他那樣說,才把希望全壓在他身上,也沒有另找他人,可現在他一句“這件事有些難度”,讓朋友陷入非常狼狽的境地。
有一個人下班時,坐同事的順風車回家。為了早點回家,他慫恿同事抄近路、違規繞路,并信心十足地說:“你放心,這條路絕對不會有警察,我在這里住了20年,經常從這條路上走,從來沒看見過警察……”可是話未說完,就發現警察出現在前方。
有一個員工,在公司召開產品銷售會議時,自信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他對領導信誓旦旦地說:“我以前用這種方法銷售過,效果非常好,我敢保證,如果公司采用我這種方法推銷我們的產品,一定可以使銷售額翻一倍。”公司領導見員工說得有鼻子有眼的,心想:他之前肯定有這類經驗。于是,領導采用了他的營銷計劃。結果,產品在營銷過程中出了問題,公司陷入了困境之中,而這位員工則灰溜溜地辭職了。
……
把話說得太滿,往輕了說是自信過了頭,做事太高調,往重了說是做人不誠信,說話不算數,欺騙、忽悠,是人品敗壞的表現。作為男人,誰愿意得到這樣的臭名呢?把話說得太滿,得罪了客戶,欺騙了朋友,損害了公司的利益,最終影響了自己的前途和聲譽,損害了自己的人際關系,這是你希望看到的結局嗎?
不知道你是否有炒菜的經驗,在炒菜的時候,很多人都有一個習慣,那就是先少放鹽,待菜快熟時,嘗一下菜的咸淡,如果味道淡了,再加一些鹽,以保證菜味可口。如果你一開始就放太多鹽,一旦味道咸了,就再難以改淡了。說話其實也是如此,俗話說得好:“人情留一線,日后好見面。”話不要說得太滿,留些余地,日后方能進退自如,輕松從容。
當別人請你幫忙時,不要信誓旦旦地許諾什么,特別是在朋友之間。因為說出諾言很輕松,但辦事并不容易。如果日后你無法兌現承諾,就會導致朋友對你失去信任,并且給朋友日后的交往帶來障礙。
當然,你也可以承諾,但前提是你一定要考慮清楚自己兌現承諾的能力。任何時候,都不要僅憑一時頭腦發熱或主觀愿望去承諾。要知道,雖然你的承諾是那么動聽,可以滿足對方一時的心理需求,但如果美麗的諾言無法兌現,你將一人吞下苦果。
“話不說滿”不僅是給自己留余地,有時候也是給別人留面子,不讓別人為難。比如,當別人求助你時,你說:“我試試看,一定盡力而為。”這樣就能讓對方感到有些希望,有利于穩定對方情緒,也有利于融洽彼此的關系。如果你把話說滿:“幫不了,你找別人吧。”對方遭到你的拒絕,很可能會失望、沮喪,甚至對你有怨言,不利于你維護良好的人際關系。
氣球里面有空間,才不會輕易爆炸;杯子留有一定的空間,液體才不會輕易灑出來。說話也是如此,留有一定的空間,才能避免把自己架在高處下不來,沒有退路,空有尷尬。舉個例子:
當上司征求你的意見時,你話不說滿,模糊表態,在你發表個人意見之后,不忘加一句:“這僅僅是我個人的想法,還要看領導最終的決策。”這樣,事情辦成了大家都開心,但如果出了問題,你也不會被視為眾矢之的。所以說,話不說滿,留一些空間,有時候是一種生存哲學,是一種明哲保身的智慧。
即使你不喜歡對方,也要笑臉相迎
一間小雜貨店對面新開了一家大型的連鎖商店,這家商店有即將打垮雜貨店的景象。雜貨店的老板憂愁地找牧師訴苦。牧師建議他:“每天早上站在商店門前祈禱你的商店生意興隆,然后轉過身去,和那家連鎖商店搞好關系。”雜貨店的老板照做了。一段日子后,正如雜貨店的老板當初所擔心的,自己的商店關門了,但因為自己多年經商的經驗,和與對面連鎖商店全體人員的良好關系,他被聘為了那家連鎖店的經理人,而且收入比以前更多。
人際關系的經營也是如此,在我們所認識的人當中,你不可能要求人人都喜歡你,你也不可能喜歡每一個人,甚至會十分討厭某一個人,看到對方就讓你心里不舒服。但是人際交往的規則告訴我們,要想得到更多的朋友,就要盡量減少敵人的數量。所以,即使是面對你不喜歡的人,也要笑臉相迎,說不定在你的感化之下,對方也能夠成為你關系網中的一員。
剛剛畢業不久的王瑋,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工作環境、同事、待遇,各方面都讓他很滿意,唯一讓他覺得不好的就是他的舍友。王瑋住在單位的職工公寓,宿舍里還有三個人,其中一位舍友就很不好相處。
王瑋的這位舍友是幾個同事中年齡最小的,但他平時似乎就沒有朋友,大家也都不喜歡他。每次他加班,下班回到宿舍時聲音總是很響,影響了舍友們的休息。大家都說他人小鬼大,心眼很多,常在人前搬弄是非。他還愛翻弄別人的東西,至于宿舍的衛生,他也總是借故不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