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全球競爭力研究院院長黃力泓說:“每個人都有250位朋友,他們分別出現在兩種場合,一個是你的婚禮,一個是喪禮,而這些朋友有80%是對你毫無幫助,他們通常不會給你正面、積極的影響,當你渴望有任何作為的時候,他們通常會澆你冷水,告訴你種種的壞處和各種失敗的可能。有20%的朋友,他們是屬于較積極的,會給你正面的影響,其中又有5%的朋友則會幫助你,甚至改變你的一生!”所以,你對朋友們不該一視同仁,你應該花80%的時間,跟那些會影響你一生的20%的朋友在一起。
企業經營管理中有一個著名的“二八”法則,通常的意義是說,在企業中20%的產品在創造著企業80%的利潤,20%的顧客為企業帶來80%的收入,20%的骨干在創造著80%的財富,80%的質量瑕疵是由20%的原因造成的,等等。這個原理告訴我們,要抓住那些決定事物命運和本質的關鍵的少數——“20%的人脈資源為你創造了80%的機會和收益”。
對你一生的前途命運起重大影響和決定作用的,也就是那么幾個重要人物,甚至只是一兩個人。我們如果平均使用我們的時間、精力和資源,最終的收益并不會產生“最大化效益”。所以,我們必須對影響或可能影響我們前途和命運的20%的貴人另眼相看,我們必須在他們身上花費80%的時間、精力和資源。這是科學經營人脈資源的原則,與我們的人品與道德是兩碼事。
結交可優勢互補的朋友
現代社會是一個分工精細的社會,隔行如隔山,你不可能樣樣精通。結交可優勢互補的朋友,所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博采眾長,使之為我所用。這才是我們選擇朋友的基本原則。
如果整天和與自己各方面都很相似的人在一起,強項不一定會更強,但弱項一定會更弱。另外,一個人通過與不同類型的朋友交往,可以獲得不同側面的信息,利用這些信息,就可以達到優勢互補的目的。所以,我們應該根據自己的優缺點和拓展事業的需要,積極主動地選擇有益、有效的朋友。
王桐和朋友李然兩人在市中心商業區某數碼城租了一個商位。王桐是某電子科技公司產品部的職業經理人,而李然則是跑了多年銷售的營銷員,銷售渠道暢通。王桐這幾年工作一直很不錯,也攢了不少錢。一個有資金,另一個則是營銷領域的老手,兩人一拍即合,取長補短,王桐負責資金投入,李然負責業務開展。
王桐利用自己在公司的人力資源,可以拿到最優惠的價格,而李然有著豐富的客戶資源,銷售渠道不用擔心。目前他們代理了多家公司產品,光是MP3,就有愛國者、海爾、明基、松下等國內外品牌,銷售勢頭很好,贏利相當可觀,用王桐的話來說:“可以與自己優勢互補的朋友合作,不管做什么都會成功,做生意當然也會財源滾滾啦。”
在結交優勢互補的朋友時,還要注意做到“看重一點,不及其余”。也就是說,可能對方并不如你,在很多方面都很普通,但有一點非常突出,而這也正是你所欣賞和需要的,那你就可以與之做朋友。對朋友的要求不要過于完美,要盡量多利用朋友的優點,而不是盯著對方的缺點不放,更不要以貌取人。
美國的喬布斯和沃茲是“蘋果Ⅱ”微電腦的開發者。他們有一個重要的合作者是馬克庫拉。其實,最初光顧喬布斯和沃茲兩位年輕人的并不是馬克庫拉,而是喬布斯的老板介紹來的一名叫唐·瓦爾丁的人。
當唐·瓦爾丁來到喬布斯家中,看見喬布斯穿著牛仔褲,散著鞋帶,留著披肩長發,蓄著胡志明式的大胡子,怎么看都不像一位企業家。于是,唐·瓦爾丁就把這兩位奇怪的年輕人介紹給了另一位風險投資家馬克庫拉先生。
馬克庫拉原來是英特爾公司的市場部經理,對微電腦十分精通,他并沒有被喬布斯和沃茲的樣子嚇壞,而是先考察了喬布斯和沃茲的“蘋果Ⅱ”樣機,最后,馬克庫拉問起了關于“蘋果Ⅱ”微電腦的商業計劃,而喬布斯和沃茲只精通于技術,對商業買賣一竅不通,所以二人面對馬克庫拉的提問,一下子面面相覷,說不出來話。但馬克庫拉并沒有因此失望,而是決定和兩位年輕人合作,并出任董事長。
因為對喬布斯和沃茲的外表形象過于求全責備,唐·瓦爾丁失去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機會。而馬克庫拉與他相反,專注于兩個年輕人的優勢能力,并且與他們進行了深度的合作,所以他成功了,他抓住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機會。
決定一個人成敗的更多的是他的優點,而不是缺點。重要的是對方真正的品質,而不是外表或者言辭本身;重要的是,對方所有的,是你所缺的。有專家說,決定一個人成就大小的不是長處,而是他的短處,但只要能找到彌補我們缺陷的那個人,不就是最完滿的組合嗎?
無論是事業上還是生活中,如果有一兩個可以和自己取長補短、互幫互助的朋友,那真是讓人羨慕的好運氣。
交友也需“勢利”,不要恥于將朋友分等級
在交朋友的時候有一點兒“勢利”實在是一種遠見。
勢利,并不是指見風使舵,誰有錢有勢就巴結誰。勢利——給朋友分等級,就是要分清哪些朋友是我們的真朋友,是能和我們一起共甘共苦的;哪些朋友更多的只是利益上的關系;哪些朋友只是點頭之交……
有個地方官員,朋友無數,三教九流都有,他也曾向人夸耀,說他朋友之多,天下第一。曾有人問他,朋友這么多,你都能同等對待嗎?
他沉思了一下,說:“當然不可以同等對待,要分等級的。”
他說他交朋友都是誠心的,不會利用朋友,也不會欺騙朋友,但別人來和他做朋友卻不一定是誠心的。在他的朋友中,人格清高的朋友固然很多,但想從他身上獲取一點兒利益,心存壞意的朋友也不少。
“對心存歹意、不夠誠懇的朋友,我總不能也對他推心置腹吧,那只會害了我自己呀。”所以,在不得罪朋友的情況下,他把朋友分了等級,有“刎頸之交”、“推心置腹”、“可商大事”級、也有“酒肉”、“點頭之交”、“保持距離”級,等等。他就根據這些等級來決定和對方來往的密度。
這個官員不可謂不聰明,我們不可能只和品格高正的人來往,給朋友分一個正確的等級,不僅可以避免無謂的傷害、節省人情往來的精力,還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朋友的功能。
朋友的等級自然不是從一開始就分出來的,而是在交往過程中,根據朋友的品質、親密的程度,感情的遠近、利益上的分配而慢慢分化出來的。
第一等級的朋友自然是那些對我們的人生和事業都很重要的人,他們與我們息息相關,對我們的人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第二等級的是那些知心的、經常來往的、能互相幫助的朋友。
第三等級的是利益之交,利益關系消失,朋友關系也基本結束。
培養人脈重點是要找到那些含金量高而又真正愿意幫助你的朋友,并重點和這些朋友交往。
我們當然主張,對朋友要以誠相待,不可有欺騙,但是,防人之心不可無,凡事留個心眼。對于可深交的朋友,你可以和他分享你的一切,不可深交的,維持基本的禮貌就可以了。
把朋友分等級,自然不是分地位或貧富的等級,但是,肯定會和你目前的需求和身份有關。但有一個前提必須記住,不管對方多有智慧,或多有錢,一定要是個“好人”才可深交,也就是說,對方和你做朋友的動機必須是純正的。
有一個朋友,現在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長。他說起自己的創業史,深有感觸地說:“當年,我和一個哥們兒一塊創業,那哥們兒說話豪爽,辦事利落,但公司效益不好時,他馬上另立門戶,帶走所有客戶,幾個得力的員工也被他帶走了。這時候,和我在一起的是一個平時很沉默的老大哥,他在一旁耐心地指點我、幫助我,直到我把公司重新做起來了,他說自己老了,干不動了,什么要求也沒有,就回鄉去了。臨走時,我擺酒宴感謝他,他說:“我就是看你是個老實的小伙子,才想幫你。”
患難見真情。把朋友分等級,就是要在交往中去區分,去劃分。你不能像分名片一樣,經理級的一堆,副經理級的一堆。你這樣劃分,絕對太勢利,相信也沒有人愿意和你這樣的人做朋友。
上例中的老大哥,以“你是個老實的小伙子”為由,就決定留下來幫助他,這樣的朋友你不把他劃分到你的第一等級當中,還等什么呢?
在自己的人脈網中需要有幾個真心與結交的,處于第一等級的朋友,不管你窮困潦倒也好,還是飛黃騰達也好,他們都會不離不棄地幫助你,以這些朋友為經脈,就能織起一張結實而穩固的四通八達的人脈網。
友情投資宜走長線,千萬不要有“近視癥”
友情投資要從長遠考慮,千萬不要有“近視癥”,需要關注人脈的成長性和延伸空間。
有一個中小企業的董事長,長期承包那些大電器公司的工程。這位董事長的交際方式與一般企業家的交際方式的不同之處是:不僅重視與公司要人的關系,對年輕的職員也殷勤款待。
當然,這位聰明的董事長并非無的放矢。事前,他總是想方設法將電器公司中各員工的學歷、人際關系、工作能力和業績,做一次全面的調查和了解,認為某人大有可為,日后必成氣候時,他都會盡心款待。
比如,當他所看中的某位年輕職員晉升為科長時,他會立即跑去慶祝,贈送禮物,同時還邀請他到高級酒店用餐。年輕的科長很少受這樣的款待,心中自然倍加感動,心想:我從前從未給過這位董事長任何好處,也不是什么有權有勢的人物,人家這樣待我,真是有愧!
正在受寵若驚之際,這董事長卻說:“我們公司能有今日,完全是靠貴公司的抬舉,因此,我向你這位優秀的職員表示慶祝,也是應該的。”這樣說的用意,是不想讓這位職員有太大的心理負擔。
這位董事長明白,十個欠他人情債的人當中,有九個會給他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益。他現在做的“虧本”生意,日后會利滾利地收回。
果然,在生意競爭十分激烈的時期,許多承包商倒閉的倒閉,破產的破產,而這位董事長的公司卻仍舊生意興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