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別再局限于同學這個小圈子(3)
- 你和誰在一起很重要
- 王劍
- 3620字
- 2015-03-17 14:58:33
但現在大多數圈子都是以人群分,小人物與大人物更多的時候只是兩條互不打擾的平行線。所以想要結交大人物,還得看你交際能力的強弱,才能讓自己在仕途上更加順風順水。若高攀不上,便只能在自己的小圈子徘徊,難以有大的作為。
但是,我們怎樣才能讓這些有頭有臉、地位顯赫的人物喜歡自己呢?又該怎樣去結交他們,使他們成為我們的“圈里人”呢?
(1)對他們先要充分地了解
俗話說: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不管是對小人物還是大人物,與人交往都必須從“了解”開始,這一點是我們需要遵循的。
說到底,“大人物”也都是普通人,他們的性格特征和喜好,以及各種社會關系,我們都可以從別人口中打聽到。也可以多關注媒體,以此來了解一些地位顯赫人物的情況。這只是對他們基本的愛好和興趣有一個最基礎的了解,而不是探人隱私。
(2)談話內容很重要
假如是初次與“大人物”見面,談話的好壞與否,將是決定我們能不能引起“大人物”興趣的關鍵。
在與他們交談時,最好不要談自己的事情,要把你談話時間的99%,都用在詢問大人物的事情上,這就是打開大人物心門的第一把鑰匙。如果是第一次與大人物交談,只需要給他留下一個好印象就可以。只要他對你有這種感覺,他的影響力也就開始跟你有關系了。
(3)適當展示自己的能力
社會名流往往都有這樣的一個特點,就是他們一般都受過良好的教育,具備良好的素養。而且大人物往往對社會交際的需求更大,所以他們會辨識對自己有益的社交人群。一般來說,“大人物”都比較愛才、惜才,如果你能瞅準機會適當地表現自己,讓他看到你的獨特之處,領略到你與眾不同的才華,而非一味贊同,刻意討好他,那么你也就成功了一半。
因此,想引起“大人物”的注意,所以只要你本身能力足夠,值得人深交,那么只要掌握一些技巧,將有影響力的大人物變成自己的“圈里人”也是很容易的。
結交“大人物”的四個注意事項
與大人物攀交情雖然好處多多,但要注意的問題也有很多,以下四點就是你必須要注意的。
(1)要了解和掌握大人物的身世和關系網
大人物人情關系網都比較廣。這個“網”的形成與他的身世和人生經歷有直接的關系。要想與他攀附關系,最好先了解他的同鄉關系、親屬關系、朋友關系、同學關系、上下級關系,等等。掌握了這些關系后,你可以通過和大人物的關系網中的人扯上關系。一旦有必要,你可以動用他的關系網,使大人物幫上你的忙。
(2)和大人物攀關系時要委婉自然
與大人物攀附關系不應生拉硬套,本來沒有親戚關系,偏偏七拐八繞,硬說有親戚關系;或者本來與他的某位朋友無甚關聯,偏偏鼓吹自己與人家情深義重,如此這般,很容易引起大人物的厭惡和鄙視。
小李有一次見到一個大作家,他很喜歡這個作家的作品,很想抓住這個機會和大作家聊一聊。但小李自知自己只是一個文學愛好者,資質平平,跟大作家實在攀不上關系,一味地夸贊對方,又有拍馬屁之嫌。這時候,小李突然想起一個素未謀面的文友曾經講過他們之間的交情。
于是,小李不經意地說,某一天,某某說起你,記得那天,他突然說道:“幾年前,同一位朋友在這里聊過,至今還記得那情形。”大作家眼睛一亮。小李本來就是想和大作家聊聊天,其實也沒有什么目的,沒想到一句話,兩個人居然成了朋友。大作家見小李醉心于文學,就幫他介紹到了一家雜志社工作。
與大人物拉關系,要循循善誘、順理成章、委婉自然,讓他感受到雖是不經意地提起,卻一語中的,牽動著他的舊情,甚至讓他陷于對舊情舊事的沉醉中。如果能把與大人物的關系攀附到這份兒上,那么還何愁他對你托辦的事情袖手旁觀呢?
(3)要講究場合
眾目睽睽之下是不便與大人物攀附關系的。因為絕大多數上級是不情愿公開自己的身世和社會關系的。非但如此,大人物本人還會顧忌你,而旁觀者更認為你是在有意巴結他。所以,在公開場合攀附關系不但對大人物有礙,也對自己有失。
與大人物拉關系最好是在背后與他扯家常、嘮閑磕的時候,或者在酒桌上小酌、在茶余飯后散步的時候,或者在他情緒好而且還具有拉關系的由頭的時候,在類似這樣的時間和場合里與大人物套關系最容易切中他的心意,最容易令其買賬……
(4)要用一些手段
作為居高臨下的大人物,常會遇到溜須拍馬、曲意逢迎的人,這些人也在積極尋找巴結大人物的機會,因而與大人物攀附關系也存在著一種畸形的競爭關系。
那么,怎樣在這種不可告人的競爭中取勝呢?有經驗的人都知道,必要時可以使用一些手段,因為任何一位大人物都自覺或不自覺地處在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中,這矛盾有的是對他有利的,有的是對他有害的;有的是他自己一目了然的,有的是他無從覺察的,那么,你為了攀附于他,就應該認真關注這些矛盾和風吹草動,一旦有什么特殊情況或特殊機遇,便可通過委婉干預的手段隨即成為大人物的心腹之人,還何愁他不會提攜你呢?
所以,只要在攀附關系上下了工夫,就一定能在大人物那里收獲一些感情,憑借這種攀附出來的感情把自己的事情辦成,也不失為一種追求成功的方法。
找到自己擅長的領域,建立人際關系金字塔
比爾·蓋茨哈佛還未讀完,就去創業了,數年之后,他成了世界首富。誰也沒有在意他只有高中文憑;約翰·梅杰,在47歲時成為英國首相,成為舉世矚目的人物。然而,他在學生時代,并沒有過人之處;摩西奶奶在75歲之前,還是農場里默默無聞的農婦,但是晚年卻成了聞名全球的風俗畫畫家……
為什么這些人能有非凡的成就呢?用比爾·蓋茨的話說,就是:“我之所以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與我從小就喜歡電腦是分不開的。回想起來,我不過是選擇了自己喜歡的事,愛做的事。”做自己喜歡的事,做自己擅長的事,并努力在這個行業內尋找可以幫你成功的人,建立牢固的人脈金字塔,這就是成功的秘訣。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誰也不是完美的,也不需要完美,只要發現自己的優勢,努力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就可以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
丹丹從國內某知名院校畢業,進入一家國有大型企業擔任一名工程師。工作兩年后,丹丹發現自己與工作格格不入,因為她的性格外向,喜歡與人交往,而作為一名工程師,需要在安靜的環境中做設計。
顯然,丹丹的性格不適合做工程師,再繼續工作下去,只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根本找不到成就感。認識到這一點之后,丹丹決定放棄工程師的工作。朋友們都說丹丹腦子有問題,竟然放棄了一份安定的、高收入的工作。單位領導也挽留她,但是她不為所動。
后來,丹丹在一家電視制片公司找了一份工作。在這里,她活潑熱情的性格很受人歡迎,她贏得了非常好的人際關系,找到了如魚得水的感覺。憑借出色的活動組織能力,丹丹在三年的時間里,成了業內知名的電視制片人,并擁有了自己的一份事業。
做自己擅長的事情,才能如魚得水,盡情地把自己的價值發揮到最大化。當然,要想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獲得成功,還離不開強有力的人脈。丹丹的成功就說明了這個道理。
任何人想成功,都必須建立自己的人際關系金字塔。這個金字塔的第一層是真朋友,數量最少,也最珍貴。對一般人來講,這種朋友不超過10個;金字塔的第二層是伙伴型朋友,即和你談得來,有相同或類似的興趣愛好的人,他們屬于交往但不“交心”的范疇;金字塔的第三層是合作性朋友,也許你們性格差異很大,但是在某些事情上,你們的合作可以發揮 “1+1>2”的作用;金字塔的第四層是功能性朋友,也就是所謂的“假朋友”,表面上你們稱兄道妹,實際上是為了利益。
也許你不承認,在現實中,對你幫助最大的可能正是這些“假朋友”。這里所謂的幫助,指的是相互的,你們彼此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互相利用對方。比如,你和同行的某個朋友合作,然后各取所需,這種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這里,務必要明白一點:同行不是冤家,而是朋友,要學會和同行搞好關系。雖然同行看似和你存在競爭關系,但是這種競爭不是壞事,相反,它能激發你潛在的動力,讓你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獲得更長足的發展。從這個角度來說,你應該對同行懷有感激,甚至對你的敵人懷有敬意。
有個年輕人第一次參加馬拉松比賽,就獲得了冠軍,并且打破了保存已久的世界紀錄。當記者們圍住他,問他為什么能取得這么好的成績時,他給出的答案是:“因為我身后有一只狼。”
原來,3年前,這個年輕人在崇山峻嶺之間訓練長跑,每天凌晨兩三點起來跑步。雖然他盡力了,但是成績卻平平。一天清晨,他在訓練的時候,聽見身后有狼的叫聲。開始是零星的叫聲,似乎很遙遠,但漸漸的,狼叫就在身后。
為了逃命,他拼命地奔跑。那天,他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從那以后,他每天訓練的時候,都會想象著自己身后有匹狼,所以成績突飛猛進。
這個故事非常耐人尋味。在如今競爭激烈的社會叢林中,你是否聽見周圍有“狼嚎”呢?或許,每個人的內心都應該裝著一只“狼”。這樣才能鞭策自己奮勇向前,在自己喜歡的領域成長,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成功。
其實,這只“狼”就是你的競爭對手,就是你的同行們。你應該感激他們,而不是憎恨他們。必要的時候,你甚至要和他們合作,共創人生大業。因為你們彼此有互相利用的價值。可以說,他們是你不可缺少的人脈,所以千萬不要將他們忽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