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新教帶來的發展
- 自由主義被遺忘的歷史:從古羅馬到21世紀
- (美)海倫娜·羅森布拉特
- 1351字
- 2025-08-25 11:19:24
新教的宗教改革改變了慷慨一詞原有的天主教含義,這種變化是細微的,至少一開始是這樣的。新教的《圣經》傳播了一個理念,即慷慨不僅是君主或者貴族的價值,還是一種普世的基督教精神。早期的《圣經》將“慷慨”譯為“高尚”或者“合乎君主身份的”,而新的英語和清教版本則剔除了這種與高貴身份的關聯,改譯為liberal。在《英王欽定本》(1604~1611)中,這個詞出現了幾次,每次的含義都是慷慨給予,特別是對窮人的慷慨布施。[1]此外,《箴言》(11:25)(Proverbs 11:25)也提到上帝會獎賞慷慨之舉:“好施舍的,必得豐裕;滋潤人的,必得滋潤。”[2]
1628年4月15日,倫敦的白廳舉行了一場英王查理一世到場的布道會。這場布道會體現了慷慨的詞義重心發生了細微的變化。兼具詩人、律師和牧師身份的約翰·多恩(John Donne,1572—1631)在布道會伊始就重申了人們熟知的原則:慷慨是王公貴族和“偉人”們必備的品德;但是他又補充說,即便是蕓蕓眾生、普羅大眾也應當踐行慷慨。多恩提醒教眾“耶穌是慷慨的上帝”,并宣稱所有基督教徒都應該慷慨布施,這一點非常重要。他又說,慷慨不只是分享自己的財產,重要的是不斷找到“新的慷慨之道”。《以賽亞書》(32)說:“慷慨之人行慷慨之事,并常以慷慨自持。”[3]因此人們應當“相信慷慨之源”,“接受慷慨之道”,并且“慷慨行之”。多恩告誡教眾不要對他人心存惡念,以示慷慨。慷慨不僅是分享財富,還包括分享知識和智慧。多恩呼吁應傳播這些思想,甚至要向大眾傳播。不過他也有所保留,那就是只能對基督教徒行慷慨之舉,否則就是“精神上的揮霍”,是一大罪過。[4]
在道德書籍和布道會中無休止地宣揚慷慨,背后的原因當然不是為了對財產進行有效的再分配或者撼動現有的宗教政治秩序。無論天主教還是新教,大多數神父或牧師要求信眾按照自己的社會地位來給予,不能因此而影響這種地位。《馬太福音》(26:11)說“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5],這通常被解釋為貧窮是社會和政治秩序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一本典型的英語禮儀手冊寫道:“智慧的上帝見到平等會給世界帶來災禍,便創造了等級秩序,使有些人貧窮,有些人富裕。”但慷慨傳播了善意、仁慈和基督教徒之間的兄弟情誼,成為維系社會的紐帶。[6]
因此,在一些重要方面,慷慨在早期的現代歐洲起到了維護現有的社會政治和宗教秩序的作用。正如西塞羅、塞內加和他們的弟子所知的,饋贈禮品是社會的黏合劑。社會的運行和團結正是通過給予和接受“恩惠”實現的,用塞內加的術語來說,這包括各式各樣的幫助、榮譽、特權和服務。基督教的慈善和施舍也傳播了善意和共同體的觀念。此外,展現慷慨也能增強一個人在社會中的尊嚴和地位。
注釋
[1]Isaiah 32:5—8;Proverbs 11:25;2 Corinthians 9:13.
[2]此處為“和合本”譯文。“英王欽定本”原文為:The liberal soul shall be made fat;and he that watereth shall be watered also himself。亦可參考“思高本”:“慈善為懷的人,必得富裕;施惠于人的人,必蒙施惠。”“和合本修訂版”:“慷慨待人,必然豐裕;滋潤人的,連自己也得滋潤。”——譯者注。
[3]此處為譯者自譯。“英王欽定本”原文為:But the liberal deviseth liberal things;and by liberal things shall he stand。“和合本”作:“高明人卻謀高明事,在高明事上,也必永存。”“思高本”作:“但是貴人策劃高貴的事,他常以高貴行事。”可見中文譯本在處理這個詞時,多是按照本書作者所提到的天主教傳統,將其譯為“高貴”“高明”或“高尚”。——譯者注。
[4]Sermon 75 preached to the king at Whitehall,April 15,1628.
[5]此處為“和合本”譯文。——譯者注。
[6]Richard Allestree,The Gentleman's Calling(London,1705),5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