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緒論》:紅色家風概念的提出與研究的展開
- 以紅色家風涵養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研究
- 陳蘇珍
- 5793字
- 2025-08-28 11:32:38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目標要求,“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1]。我國高等教育承擔著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歷史重任,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培養時代新人以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職責。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表彰大會上強調:“繼承和弘揚革命前輩的紅色家風。”“做家風建設的表率,把修身、齊家落到實處。”[2]紅色家風得到五千多年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源自馬克思主義關于建設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更高理想追求和堅定信仰,展現了革命前輩的家庭教育理念。紅色家風不僅飽含著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的歷史過程中所凝聚和錘煉的浩然正氣,更集中體現了革命前輩積極進取的精神境界、奮發圖強的精神力量、嚴于律己的精神風貌和大公無私的精神人格。“以紅色家風涵養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研究”是一個復合對象的研究課題,其中主要包括紅色家風、大學生價值觀教育以及二者的關系這三個方面的內容。通過對國內外相關內容的研究現狀及趨勢分析,可探賾紅色家風在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培育領域的理論與實踐方面的“新增長點”。
——
在國內,理論界、學術界普遍認為紅色家風的創作者以革命前輩為主體,他們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傳播馬克思主義真理,為新中國成立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重要貢獻。學界主要從紅色家風的概念和話語表達、紅色家風及其人物材料的匯編、紅色家風的基本內涵和價值功能等方面展開研究。黨的十八大以來,學界對紅色家風更有從多重維度展開研究的趨勢,總體上側重革命前輩個體家風建設,以及特定時期、特定地域、特定群體的紅色家風研究。現有相關研究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內容。
第一,學界對紅色家風概念的界定與話語的表述。2010年,肖偉俐在《老同志之友》雜志刊發以“紅色家風”為專欄的系列文章,分別介紹了陳云、李先念、董必武、萬里、彭真、李德生、烏蘭夫、廖承志等革命前輩的家風。[3]“紅色家風”作為一個特定概念,由“紅色”和“家風”兩個概念共同構成。[4]有學者指出,紅色家風是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的家庭風尚。[5]在創作紅色家風的人物范圍界定上,目前有不同觀點,出現以“共產黨人”“中國共產黨人”“老一輩共產黨人”“革命前輩”“老一輩革命家”等群體為對象的研究。總體上學界主要圍繞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習仲勛等革命前輩的家風展開研究。由此,有學者認為紅色家風特指在中國革命實踐中,由中國共產黨人特別是老一輩共產黨人所構建的文化形態。[6]目前,圍繞特定時期、特定地域、特定群體的研究已取得一定進展。紅色家風發展歷史時期跨度長,從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伴隨老一輩共產黨人的齊家實踐經歷了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等歷史時期。不同時期的紅色家風所展現的內容和側重點也有所不同。從紅色家風的發展歷史時期看,近年學界對特定時期的紅色家風已有所關注和研究,比如關于延安時期中共領袖群體紅色家風的研究等。[7]從革命前輩的地域籍貫看,學者們也重視開展特定地域中國共產黨人及其思想的研究,比如關于湘籍無產階級革命家群體研究等。[8]從紅色家風人物群體類別看,學界對中國共產黨特定群體家風思想關注較多,尤其側重對革命領袖、革命將帥、革命英烈等群體家風傳承的研究。其中對革命英烈群體的家書研究,既有聚焦英烈家書的整理匯編,[9]也有通過對革命烈士家屬及其后代子女的訪談,展現英烈家風所蘊含的革命精神等。[10]
近年來,學界已關注到紅色家風的重要價值,尤其對有文字記載可保存至今的紅色家書及其背后故事的發掘研究,側重發揚其中的革命精神和紅色基因。相關研究呈現了紅色家風包含的內容要素,既涵蓋有形的家風載體,如以家書、詩句等文字形式留存的家庭教育內容,也包含無形的言傳身教、家庭教育實踐活動等豐富的研究素材。在話語表述上,學界多以“紅色家風”“老一輩共產黨人家風”“革命家風”等為指稱。有的學者從內容上界定紅色家風的概念,認為“是指老一輩革命家與革命先烈的教子理念和教育方法”[11],有的學者從紅色家風的屬性角度對其進行定義,認為“紅色”是特殊標識,可以用來說明與中國共產黨進行長期斗爭和實踐相關聯的對象范疇。[12]顯然,后者較前者涵蓋的范疇更廣,但究其實質均屬于中國共產黨人的家庭文化建設實踐。
此外,學界對“家風”的概念也進行了定義,學者們認為家風的核心內容“指一個家庭的思想意識方面的傳統”[13]。彭林認為,家風即門風,“經過數代傳承,即可形成優良的門風”[14]。家風可以通過有形的文字、實物等形式傳承,也可以通過無形的語言、實踐等形式傳承。黨的十八大以來,學界關于家庭文化建設問題,以“家風”為題的討論較多,但專門以“紅色家風”為對象的研究成果較少。當前,家庭文化建設已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構成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家文化”概念的提出和研究已表明學界對家文化問題的前沿關注和思考。如陳延斌等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家文化建設的實質是價值觀培養和道德人格塑造”[15]。他把家文化的基本構成分為家訓(家教)、家德、家風、家禮和家學五個部分。這種分類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學界對相關內容研究重點的劃分,但并未詳細說明五者之間內在的邏輯關系。當前學界對家庭文化建設的關注集中在中華傳統家文化視域,對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家文化相結合的產物——“中國共產黨人家文化”的研究較少。然而,中國共產黨人家文化是對中華傳統家文化的現代性繼承與發揚,是中華傳統家文化能夠發展延續到當代并且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可缺少的文化形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16]這樣的繼承顯然包含紅色家風對傳統家庭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關于革命前輩家庭文化建設的相關研究對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家庭文化建設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和借鑒意義。
第二,紅色家風資料的收集、整理與匯編。通過收集、整理革命前輩現存的家訓、家書、楹聯、詩句、家規、家教故事等寶貴歷史資料,以家書、家風、傳記等為主題,涌現出一大批偉人、領導人的家庭生活紀實作品。從整體性的紅色家風史料收集整理的研究來看,整理、收錄革命前輩的紅色書信史料為紅色家風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性資料。[17]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人為了革命事業居無定所,即使新中國成立以后,當時社會的通訊方式仍以信件為主,家書成了親人間信息溝通和情感交流的重要載體,在家書中對家人尤其是子女的訓勉,包含豐富的教育內容。此外,革命前輩后代關于紅色家風的編著和撰著成果頗豐,與紅色家風相關的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料,細致地記錄了革命前輩的家庭教育實踐。[18]研究認為,革命前輩的家風,承載著中國無產階級領袖人物的教育思想,他們繼承傳統思想精華,秉持先進的現代教育理念,使家風教育思想達到全新的境界。有關紅色家風特定人物及其歷史事跡的生動、翔實的史料資源,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但因其注重革命前輩個體家庭教育思想的闡發,對革命前輩群體創造的紅色家風及其家庭教育的內涵特征尚缺乏整體性、實質性的梳理、概括和研究。
第三,紅色家風的基本內涵和價值功能的闡發。個體研究方面,學界就革命前輩個體家風的討論較多,尤以中國共產黨領袖人物如毛澤東家風等研究多見,即重點對中國共產黨領袖個人家風、家訓、家教中所蘊含的紅色基因、展現的革命精神和時代價值等進行研究和闡發。整體研究方面,紅色家風發揮了促進黨風、政風、民風和社會風氣建設的作用。“黨和國家領導干部家庭的家風,其好與不好不僅是他們一家的事,還關系到民風、國風、黨風和社會風氣。”[19]如延安時期中共領袖群體的紅色齊家實踐,對推進黨員領導干部的新型家風建設有重要啟示意義。[20]學者們的研究指出,紅色家風的內核是愛黨愛國、忠于理想的家國情懷,其精髓是律己修身、廉潔奉公的清廉本色。[21]要準確把握紅色家風的內核要義,主動適應現代社會家庭結構和家庭成員交往方式的發展變化,從而引領全社會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風氣。[22]傳承和弘揚紅色家風需要充分認識紅色家風的文化建設價值、家庭文明建設價值和黨風建設價值,構建動力提升機制。[23]間接文獻方面,主要是結合革命文化的傳播和革命精神的弘揚來探討革命前輩的精神品質。孫秀民主編的《中國革命精神及其當代價值研究》[24]一書以革命精神為研究主題,闡釋了革命精神的內涵、特點、形成、發展和價值,基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時期論述革命精神的典范,繼而分別論述了革命精神與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的關系,革命精神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的關系等,最后落腳到對革命精神的傳承與弘揚,提出了中國革命精神的傳承與弘揚所面臨的挑戰與困境、策略與途徑,以及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國革命精神傳承與弘揚的關系。該書雖不直接涉及紅色家風的具體內容,但作為間接文獻,其中對革命前輩群體所彰顯的中國革命精神的內涵屬性及價值功能方面的概括可資借鑒。
在國外,學界直接研究革命前輩家風的成果較少,首先主要是對中國革命整體性研究的專著。例如美國著名漢學家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的《偉大的中國革命》[25],該書論述了從1800年到1985年中國經濟、政治、社會的發展變化,對中國近代以來一百多年的政治興衰及其原因、西方經濟文化對中國的影響等進行了論析。其中涉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新中國的成立和改革開放等相關內容,也包括對毛澤東和鄧小平等領袖的思想進行觀察和闡釋。習近平在《擺脫貧困》中曾引用其中的觀點,“‘國民黨的領導變得陳腐了’,‘因而失掉民心’;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者們‘都是極熱誠忠于他們的事業,并充當開路先鋒,為一個偉大民族的奮起秣馬厲兵’”[26]。可見,費正清從一個學者的視角闡釋了中國革命勝利的根本原因是中國共產黨與廣大人民群眾存在血肉聯系。又如土耳其裔美國歷史學家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lik)長期致力于中國近代史尤其是中國革命史的研究,其著作《革命與歷史——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起源,1919—1937》[27],以19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社會史論戰”為中心,闡明了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在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中國歷史時所面臨的問題和困難,以及他們對中國革命前途的關注影響著他們處理理論和歷史問題的方式。然而以上成果僅是對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歷史的整體性觀測,并未專門涉及對革命前輩的日常生活和家庭教育思想的研究,更未直接觸及紅色家風的相關論題。其次是有關毛澤東、朱德、鄧小平等中國共產黨偉人及其思想的研究,其中對革命前輩個人日常生活和家庭生活方面相關的內容有所涉及。最著名的有美國埃德加·斯諾(Edgar Snow)的《紅星照耀中國》(又名《西行漫記》),其以一種紀實文學的形式敘述了作者1936年在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進行實地采訪的所見所聞,描寫了中國革命領袖和革命將領的革命生活日常,從細節處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為民族解放而艱苦奮斗和犧牲奉獻的精神。此外,斯圖爾特·施拉姆(Stuart R.Schram)的《毛澤東的思想》、本杰明·史華慈(Benjamin I.Schwartz)的《中國的共產主義與毛澤東的崛起》、艾格尼絲·史沫特萊(Agnes Smedley)的《偉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時代》、傅高義(Ezra Feivel Vogel)的《鄧小平時代》等,都是國外學者對中國革命領袖人物的專門研究。其中有的通過歷史要素客觀展現領袖人物的理論活動軌跡,有的對領袖的政治生涯和行為邏輯進行解讀,較為細致地觸及革命領袖人物的生平與思想。這一類著作的出版和廣泛傳播也表明了國際社會對中國共產黨人物思想及其家庭日常生活關注的熱情。
注釋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第33頁。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第356頁。
[3]參見肖偉俐《紅色家風——董必武:大家胸懷 長者風范》,《老同志之友》2010年第1期。
[4]周良書:《繼承和弘揚革命前輩的紅色家風》,《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年10月20日,第4版。
[5]參見顧莉《以家風建設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研究》,博士學位論文,揚州大學,2019,第48頁。
[6]魏繼昆:《繼承和弘揚紅色家風》,《光明日報》2017年4月26日,第11版。
[7]參見魏繼昆、崔保鋒《延安時期中共領袖紅色家風建設研究》,《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7年第5期。
[8]參見劉華清《湘籍無產階級革命家群體成長道路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唐正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程中的湘籍無產階級革命家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
[9]參見惲代英、鄧中夏、趙一曼等《紅色家書》,江蘇文藝出版社,2017;《紅色家書》,黨建讀物出版社,2016;雨花臺烈士陵園管理局編《雨花英烈家書》,南京出版社,2016。
[10]參見呂其慶《英烈門風》,人民出版社,2017。
[11]魯秋園:《紅色家訓》,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第1頁。
[12]周良書:《繼承和弘揚革命前輩的紅色家風》,《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年10月20日,第4版。
[13]閆旭蕾、楊萍:《家庭教育新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第11頁。
[14]彭林:《家教與門風》,上海文藝出版社,2015,第42頁。
[15]陳延斌、張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家文化的若干思考》,《馬克思主義研究》2017年第8期,第56頁。
[16]《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年9月25日,第2版。
[17]參見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老一代革命家家書選》,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黨的文獻》雜志社編《紅書簡》,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18]參見《董必武家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謝覺哉家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周秉德《我的伯父周恩來》,遼寧人民出版社,2008。
[19]朱佳木:《陳云家風——共產黨人家風的典范》,《百年潮》2015年第6期,第13頁。
[20]魏繼昆、崔保鋒:《延安時期中共領袖紅色家風建設研究》,《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7年第5期,第54頁。
[21]柯華、歐陽慧、邱明:《紅色家風的內涵及其時代價值》,《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5年第6期,第84頁。
[22]歐陽慧、熊軼欣、廖昔君:《新時期弘揚和傳承紅色家風的幾點思考》,《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6年第2期,第114頁。
[23]李學勇:《新時期傳承和弘揚紅色家風的機制探析》,《毛澤東思想研究》2017年第4期,第85頁。
[24]孫秀民主編《中國革命精神及其當代價值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5]〔美〕費正清:《偉大的中國革命》,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
[26]習近平:《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第15頁。
[27]〔美〕阿里夫·德里克:《革命與歷史——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起源,1919—1937》,江蘇人民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