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價值觀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 以紅色家風涵養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研究
- 陳蘇珍
- 2777字
- 2025-08-28 11:32:38
在國內,大學生價值觀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問題。在研究過程方面,我國起步比較晚,該領域大致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逐漸為學界所關注。進入21世紀后,隨著全球化、市場化、網絡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出現,以及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價值觀培育引發學界廣泛關注。尤其是全球化、市場化和信息網絡化的高速發展,文化形態的多樣性導致文化格局的多元化等現實境況對大學生價值觀培育提出了挑戰。在研究對象上,多為“青年”“青少年”“未成年人”“大學生”等。
第一,大學生價值觀培育的研究主題不斷深化。學界關于價值觀培育研究的主題有“價值教育”“價值觀教育”“價值觀導向”“價值觀建構”等多種提法。學界普遍認為“價值觀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通過教育和引導,使正確的價值觀深入人心,轉化為內在的自覺要求。[1]關于“價值觀導向”,研究認為,價值觀導向從本質上來講是對社會上存在的多種多樣的價值取向進行整合和消解的過程。[2]有學者認為,價值觀導向主要針對社會的價值向度,價值取向則是針對個人、群體和社會的價值選擇的向度。價值引導是國家和社會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及大多數人的利益愿望來弘揚某種主流價值觀和價值取向,同時批判和反對某種價值觀和價值取向,以幫助人們確立對主流價值的認同的過程。[3]“價值觀建構”研究認為,建構不是無序的,而是依據一定的原則,對主流價值觀的內容、方式、傳播、效果等方面進行的體系建構,以增強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話語權。[4]“涵養”即對價值觀進行正向的有益的“養護”,并且是以溫柔的方式傳遞給對象,具有有機性、間接性、滲透性的特點,是黨和國家領導人講話及重要文獻中的正式概念。[5]“涵養”運用于大學生價值觀培育領域,貼合學界對大學生價值觀培育中“人文主義”價值取向的意涵。
第二,大學生價值觀培育的研究內容進一步拓展。學者們從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和哲學等學科視角出發,圍繞對大學生價值觀培育的概念界定、特點、演變軌跡、變化原因、現狀等問題,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導向對大學生健康成長重要性,傳統、西方等多元文化對大學生價值觀及其教育的影響,主流價值觀教育及其路徑探尋等,涌現出大量且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從教育學角度進行研究的有劉濟良的《青少年價值觀教育研究》[6],其側重探討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體制與政治制度的改革引起的青少年一代價值觀劇烈震蕩,包括社會主義理想樹立、愛國主義精神塑造、科學精神培養、人文精神養育和審美意識培養等內容。從心理學角度進行研究的有黃希庭的《當代中國青年價值觀研究》[7],其認為價值觀研究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有正確的價值觀才會有正確的人生道路。進行價值觀研究的目的就是幫助青少年選擇和養成正確、科學、先進的價值觀,使青少年成長為自立、自信、自尊、自強、幸福的進取者。從社會學角度進行研究的有王易的《當代大學生價值觀調查報告》[8],其以調查報告的形式對大學生的價值觀、社會公德、社會責任感、心理健康、團結協作意識、誠信等方面的狀況進行調查及分析。從價值哲學角度進行研究的有袁貴仁的《價值觀的理論與實踐:價值觀若干問題的思考》[9],其集中闡述了價值與價值觀、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價值觀教育與實踐等重要理論問題,提供了一種理解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理論框架。值得一提的是,劉濟良對價值觀教育的定義是“用人文主義的價值取向引導青少年用正確的價值標準來看待社會、人生以及自己的生活、生命,教育他們正確看待社會的作用和認識人生的意義,正確理解生命的價值,懂得關注自己的靈魂,形成自己堅定的信仰,具有健全的人文精神,養成自己的關愛情懷,學會過現代文明生活”[10]。這樣的定義不僅有助于全面理解價值觀教育的內涵,對價值觀教育的方式方法的創新也有啟發價值。也有學者提出,新時期中國青年價值觀教育是一種主體性的教育模式,主張“價值引導下的自主建構”[11]。大學生價值觀本身有一個不斷發展和變化的過程,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將不斷對大學生價值觀培育提出新課題,需要在理論和實踐中以新的解決思路回應。
第三,大學生價值觀培育的研究方法豐富多樣。學界對大學生價值觀研究的方法呈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統籌兼顧和系統研究相協調、多學科整合和跨學科研究相促進等豐富的多樣性,重視調查研究方法的運用。近年來,學者們將日常生活理論引入大學生價值觀培育領域,認為價值觀培育需要回歸生活世界,實現理論與生活的對接,既要于大處著眼,也要于生活細處借力、生活小處著力、生活實處發力。[12]家庭是日常生活最具代表性的場域,也帶來家風同青年價值觀培育關系的研究。學界認為,日常生活領域是人類價值觀形成與發展的重要場所,蘊含著人類價值觀認同與社會共識建構的深層機制,日常生活理論逐漸成為當代價值觀培育的關注領域。
“價值觀教育”是一個世界性的課題。在國外,英美等國家的青年在20世紀60年代都曾出現價值觀方面的危機,由此學界加強了對價值觀及其教育的研究,并通過大量實例研究和量化分析等方法從理論和實踐方面展開,形成了多個學派,主要代表有柯爾伯格“認知—發展”模式、紐曼社會行動模式、路易斯·拉思斯價值澄清模式、麥克費爾體諒模式等。由美國密歇根大學教授羅納德·英格爾哈特(Ronald Inglehart)主持的世界價值觀調查項目建立了覆蓋100多個國家約90%人口的民眾價值觀數據庫。他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物質主義價值觀、后物質主義價值觀等重要理論,認為價值觀的代際變遷從強調物質價值與生存安全轉向更加關注自我表現,對價值觀研究影響深遠。[13]羅納德·英格爾哈特在該領域的代表專著有《靜悄悄的革命》《現代化與后現代化》等。20世紀90年代以來,強調共同的核心價值的品格教育成為主流,其認為家長、老師的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價值觀。
注釋
[1]石海濱:《青年價值觀教育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第1頁。
[2]陳章龍、周莉:《價值觀研究》,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第227頁。
[3]謝宏忠:《大學生價值觀導向》,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第11~12頁。
[4]劉勇:《當代中國主流價值觀話語權的思想溯源與現實建構》,博士學位論文,安徽大學,2017,第29頁。
[5]劉建軍:《核心價值觀貴在涵養》,《北京日報》2014年7月14日,第17版。
[6]劉濟良:《青少年價值觀教育研究》,廣東教育出版社,2003。
[7]黃希庭:《當代中國青年價值觀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8]王易編著《當代大學生價值觀調查報告》,中共黨史出版,2008。
[9]袁貴仁:《價值觀的理論與實踐:價值觀若干問題的思考》,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10]劉濟良:《青少年價值觀教育研究》,廣東教育出版社,2003,第8頁。
[11]石海濱:《青年價值觀教育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第146頁。
[12]潘玉騰、陳趙陽:《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日常生活向度》,《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年第8期,第65~68頁。
[13]〔美〕羅納德·英格爾哈特:《中國尚未進入后物質主義價值觀階段》,《人民論壇》2013年27期,第50~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