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好雨潤物知時節
- 侘寂之美:唐詩中的理想國
- 李靜
- 1737字
- 2025-08-20 13:56:42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唐代詩人中,杜甫和李白是最負盛名的兩位大詩人,是唐詩天空中的兩顆巨星,熠熠生輝,耀人眼目。但是,兩人給人的感覺又絕然不同,讀李白的詩歌,有一種天風海雨逼人的感覺,簡直有點不食人間煙火。杜甫卻不是這樣的。杜甫給人留下的印象是,他是一個忙碌的詩人,江山社稷、國計民生,沒有他不關心的,他的最高理想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就是要把當今皇上輔佐得比遠古時期的堯、舜、禹還要圣明,讓世風民俗重新回歸到純樸的狀態中去。你看,這目標多么偉大、多么崇高啊!因此,在人們的心目中,杜甫是一個羸弱的老叟,穿著單薄的衣衫,風里來,雨里去,為國家、為百姓,奔走呼號,永不停息。晚上投宿石壕村,看到有官吏抓丁,他看不下去,要寫詩批評批評;“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驕奢淫逸的楊國忠兄妹在長安城曲江游宴,他也要寫詩諷刺諷刺;就連自家的茅草房被八月的秋風吹翻了房蓋,他想到的卻是那些挨餓受凍的讀書人,寫下“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心想,如果天下的讀書人都能有好房子住,那么自己受點凍又算得了什么呢?你看看,這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和風格!由此看來,好像杜甫從來沒有關心過自己,也從來沒有注意過大自然的變化,好像他心里裝的永遠是江山社稷。實際的情況如何呢?并不完全是這樣,你看,一場適時而至的春雨就讓他充滿了喜悅,于是他寫下了這首著名的《春夜喜雨》。
杜甫為了躲避戰亂,帶著家小來到了四川。公元761年,杜甫在四川成都已經生活了兩年。兩年中,他在浣花溪旁耕田種地、養花種菜,像農民一樣。因此,當第一場春雨如期而至的時候,他像農民一樣,充滿了期待,充滿了喜悅。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絲毫不掩飾自己對這場春雨的喜愛,不但在詩歌的題目中直接寫出了一個“喜”字,而且在第一句的“雨”字前加了一個“好”字,由一個“好”字引領全篇。雨本來只有大小、強弱之分,并沒有什么好壞之別,所謂的好壞,只是依人的情感而有所區分。杜甫用了一個“好”字,把春雨寫活了,它好像一個懂事的人,在冬去春來、大地復蘇、萬物生長的時候,它適當其時地來了。如此“知時節”的一場春雨,難道不是好雨嗎?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好雨之好,除了適當其時外,還在于它的溫柔、細膩、悄無聲息。雨如果急驟如傾,便會損壞物象,尤其是在初春時節,花草樹木、莊稼禾苗剛剛吐出它們的嫩芽,如果來一場急雨,就會對它們造成損傷。好雨則不是這樣,它隨著細微的春風,悄悄地在夜間灑落大地,它滋養著一切初生的事物,也是那樣的悄無聲息。這兩句用了擬人的手法,雨好像一個嬌羞的小姑娘,怯生生地、悄悄地來到你的身邊。
詩歌的第三聯是“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夜越來越深了,但濃密的云依然遮蔽著整個天空,透過窗戶向外望去,野外的小路黑漆漆一片,只有一盞漁燈在孤單地閃爍著,這是這兩句詩所要傳達的信息。看上去好像筆鋒一轉,不再寫雨了,而是寫野外的小路,寫江中的小船,而在這兩句詩的字面之下,實際上依然是在寫雨,濃云密布,沒有月亮,也沒有一點星光,意味著雨一直下,沒有停的意思。于是引出了詩的最后兩句:“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因為詩的題目是《春夜喜雨》,所以主要寫的是夜雨,而這兩句寫清晨的情形,是作者的想象之詞。這兩句詩是說,經過一夜雨水的滋潤,明天早晨一定會繁花似錦、一片紅艷,那一朵朵花兒,也會因為雨水的浸潤而被壓得低低的。“錦官城”也叫錦城,在今天的成都市南,三國時蜀國管理織錦的官員曾經駐在此地。錦官城這個典故的使用不僅告訴我們詩人在成都,同時讓人聯想到古時候絢爛耀眼的錦緞。
古代寫春雨的詩詞很多,名篇佳作也不在少數,但在不同人的眼中,春雨也是不一樣的。王維說“渭城朝雨浥輕塵”,韓愈說“天街小雨潤如酥”。杜甫的這首《春夜喜雨》好在哪里?清代的浦起龍說:“寫雨切夜難,切春更難。”什么意思呢?他的意思是,想寫出夜雨的特點是很難的一件事情,要想寫好春天的夜雨就更難了。這兩點,可以說杜甫都克服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兩句分明讓我們感受到了這場春夜及時雨的溫柔、細膩、體貼、大愛與大美,“潤物無聲”更是成了千古傳誦的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