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難忘春風花草香
- 侘寂之美:唐詩中的理想國
- 李靜
- 1628字
- 2025-08-20 13:56:42
《絕句四首》(其三)杜甫
遲日江山麗,
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
沙暖睡鴛鴦。
人的情感真是個復雜而又奇怪的東西,當你高興的時候,你看什么都高興,當你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你看什么都會覺得心煩,覺得不順眼,覺得灰暗。同樣是春天,在安史之亂時,看到茂盛的草木、嬌艷的花朵,杜甫寫下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這樣如泣如訴的詩句。意思是說,在那個動蕩的年代,整個國家都處在風雨飄搖中,連花和鳥都好像會哭泣、會傷心。當詩人心情愉悅的時候,他所看見的春天里的任何景物都是那么美麗、和諧、惹人喜愛。
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祿山在范陽,就是今天的北京一帶,起兵反叛。第二年叛軍就占領(lǐng)了唐朝的都城長安。此后戰(zhàn)亂持續(xù)了好幾年,為了躲避戰(zhàn)亂,杜甫在公元759年帶領(lǐng)全家來到了四川。在好朋友、當?shù)氐墓賳T嚴武等人的幫助下,他在成都的浣花溪旁建了一座草堂,直到公元765年嚴武去世,杜甫才離開成都。在四川漂泊的這幾年,雖然杜甫生活依舊比較貧困,但這里沒有戰(zhàn)亂,生活相對安定了不少,他的心情也好轉(zhuǎn)了不少。因而在四川這幾年,杜甫的詩歌意境相對平和了很多,一草一木在杜甫的筆下也變得輕盈了許多、可愛了許多,這里我們要分享的就是這樣的一首詩。
春回大地,萬木復蘇,大自然又恢復了勃勃生機。美景實在是太多了,從哪兒下筆呢?記得小時候過年貼春聯(lián),常常有一副對聯(lián)讓我印象特別深刻,即“春回大地風光好 福滿人間喜事多”。“風光好”三個字概括了春天里的所有美景,權(quán)德輿的那首寫春分的詩也說“風光處處生”,這都是概括地寫,讓我們有無限的遐想。所以一提起春天,我們首先想到的肯定是那煦暖的陽光、和美的春風與無邊的花草,于是杜甫寫下了“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日是“遲日”,風是“春風”,春天來了,太陽落山的時間也變得越來越晚了,白天越來越長了,所以叫“遲日”。《詩經(jīng)》中有一句“春日遲遲”,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春天來了,陽光明媚,煦暖的陽光照耀著大地,一切都煥發(fā)出亮麗的光彩。杜甫在這里用了“江山”一詞,不僅代表著眼前的江河和山岳,而且是一種概括,是說,在陽光的照射下,一切都熠熠生輝。春天來了,風也不像冬天那么凜冽刺骨、寒氣逼人了。宋代大詩人王安石的“春風送暖入屠蘇”,說的也是這個意思。在和暖春風的吹拂下,花兒、草兒特有的氣味被送到了詩人那里,聞上去是那么的芳香,那么的沁人心脾。詩歌的前兩句,最后一個字都是形容詞,一個是“麗”字,一個是“香”字,一個是眼睛看到的,一個是鼻子聞到的,視覺和嗅覺對照來寫,說的就是春光的無處不在,春意的無處不在。
這首詩的頭兩句是概括描寫浣花溪盎然的生機,后兩句則像拍照一樣,用了兩個特寫鏡頭,借燕子和鴛鴦來展現(xiàn)春天帶給人們的心曠神怡、愜意與舒適。“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春天來了,燕子從南方飛了回來,因為天氣變暖,冰凍的泥土融化,歸來的燕子又銜起了新的泥土去壘筑它們的新窩。這跟后來白居易所寫的“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是一個意思。在陽光的照耀下,溪水邊的沙地也變得暖和了起來,成對的鴛鴦睡在沙地上,是那樣的安靜祥和。這兩句的中心詞依然是兩個形容詞,即“融”和“暖”,這與前面兩句的“麗”和“香”一樣,也都是表現(xiàn)春天的美麗。但這兩個字重點表現(xiàn)的是詩人心理上的感受,融也罷,暖也罷,詩人并沒有親身去體驗,而是通過翻飛的燕子、棲宿的鴛鴦想象出來的。這其實也是一種移情的手法,作者陶醉于眼前的大好春光,于是把這種情感轉(zhuǎn)移到了他所看到的兩種動物身上,仿佛它們也陶醉在春天的美景中。燕子和鴛鴦一動一靜兩種情形,更是把春天寫活了。
過去有人評論這首詩時,說它像小孩子學作的對聯(lián),太簡單了。實際上是不是這樣的呢?這首詩雖然只有四句二十個字,描寫的景物也都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正是這些普通的景物,讓我們看到了春天的美,看到了杜甫眼中春天的不同韻味。一首詩中,有視覺,有嗅覺;有動態(tài),有靜態(tài);有全景,有特寫。布局如此有章法,哪一個小孩子能達到這種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