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想要獲取成功,先要學會擁抱失敗(3)

正如壞的事情都有它好的一面一樣,挫折對人們具有消極的一面,也必然有其積極的一面。我們要學會在挫折中反思,在逆境中奮進。

我們在不斷地成長,也不斷地在挫折中學習到很多東西。古羅馬政治家、哲學家塞涅卡說過這樣一句話,很能激勵人:真正的人生,只有在經歷過艱苦卓絕的斗爭后才能獲得。

一位名人曾說過:“無論發生什么事,生活仍將繼續。”因此說,無論遭遇過什么不幸,我們都應保持旺盛的熱情。熱情是進取的原動力,是心境的營養品。我們只要讓熱情始終燃燒,讓自己始終處于一種興致勃勃的狀態,就會一直擁有生活中瑰麗的亮色。

屈從于現狀,將會導致更大的失敗

屈從于現狀,受制于環境的人是弱者。總是屈從于情緒、屈從于現狀、屈從于命運的人,其才華勢必是要被埋沒的,因為他不會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堅持做自己認為是正確的事,而這些事往往都潛藏了自己的能力。相反, 成功的人就不會屈從現狀,就像貝多芬說的那樣:“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絕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貝多芬是舉世矚目、受人敬仰的大音樂家。他出生于德國的一個音樂世家,自幼跟隨父親學習音樂,8歲時就舉辦了個人音樂會。22歲時,他已經在維也納開始從事音樂教學和演出活動。

貝多芬自幼就表現出不凡的音樂素質。17歲時,他上門向音樂大師莫扎特求教。經過莫扎特的指導和專心致志的勤學苦練,貝多芬逐漸成長為一名杰出的音樂家,創作了數以百計的音樂作品。但從1816年起,貝多芬的健康狀況越來越差,后來耳病復發,不久就失去了聽覺。作為一個音樂家,這意味著將要離開自己喜愛的音樂藝術,這個打擊簡直比判了死刑還要痛苦,但是貝多芬以“我將扼住命運的咽喉,它絕不能使我屈服”的聲音來告知世界他不會屈服。

于是,貝多芬又開始了與命運的長期抗爭。除了作曲外,他還想擔任樂隊指揮。結果在第一次演奏時弄得大亂——他指揮的演奏比臺上歌手的演唱慢了許多,使得樂隊無所適從,混亂不堪。當別人寫給他“不要再指揮下去了”的紙條時,貝多芬頓時臉色發白,慌忙跑回家。此時的他,痛苦至極,不言不語。

即使是經歷這樣的打擊,也沒能使他消沉,他又以極大的意志力對抗耳聾。耳朵聽不到,他就拿一根木棍,一頭咬在嘴里,一頭插在鋼琴的共鳴箱里,用這種辦法來感受聲音。這樣,他不僅創作出了比過去更多的音樂作品,還能登臺擔任指揮了。1824年的一天,貝多芬又去指揮他的《第九交響樂》,博得全場一致喝彩。熱烈的掌聲響起來了,然而,他卻絲毫沒有聽到,直到一個女歌唱家把他拉到前臺時,他才看見全場紛紛起立,有的揮舞著帽子,有的熱烈鼓掌。這種近乎狂熱的反應,令貝多芬驚訝不已。

1827年,貝多芬不幸去世。他一生創作了9部交響樂,其中尤以《英雄交響樂》、《命運交響樂》、《田園交響樂》、《合唱交響樂》最為著名,此外還有32首鋼琴奏鳴曲以及大量的鋼琴協奏曲、小提琴曲協奏曲等,為世界音樂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貝多芬是個了不起的人。耳聾的現實對于一個音樂家來說是致命的打擊,但貝多芬為了自己執著的音樂事業而不向現實屈服,不向耳病屈服,而是以驚人的毅力追求著自己熱愛的音樂事業,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實在是令人敬佩。

在海明威創作的《老人與海》這部作品中,老人說過這樣的話:“一個人并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盡可以被毀滅,但卻不能被打敗。”的確,人不能向現實屈服,但凡屈從于現實的人,縱使有多么超人的才華,也無法發揮出來。

不可否認,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缺陷。當承認了這個缺陷并努力去戰勝它而不是去屈從它的時候,就已經獲得了成功。就像捕魚的老人,無論最后是捕到一條完整的馬林魚還是一副空骨架,這都已經無所謂了,因為一個人的生命價值已在那追捕馬林魚的過程中充分地體現了。曾經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過、奮斗過,難道他不是一個勝利者嗎?

從世俗勝利觀的角度看,老漁夫不是最后的勝利者,因為盡管開始時他戰勝了大馬林魚,但最終大馬林魚還是讓鯊魚吃了,他只是帶著大馬林魚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說,鯊魚才是勝利者。可是,在理想主義者眼里,老漁夫就是勝利者,因為他始終沒有向大海,沒有向大馬林魚,更沒有向鯊魚屈服、妥協和投降。

人性是強悍的,但人類本身有自己的限度,正是因為有了老漁夫這樣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戰、超越,這個限度才一次次擴大。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管他們挑戰限度是成功還是失敗,都值得我們永遠敬重。因為,他們帶給我們的是人類最為高貴的自信,是對未來的勇敢追求,是對現實、對命運的挑戰和不屈服。

人生是一種無止境的追求,是對幸福生活、對成功事業、對興趣愛好等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只要是自己認為正確的事,就要熱切地去追求。雖然這條追求的道路是漫長、艱難、充滿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頑強地以一顆不向現實、困難屈從的心去迎接挑戰,就將是一個真正的勝利者!

你可以相信命運,但不應臣服于命運

在自然界中,強風暴雨吹倒了許許多多的花草樹木,使它們再也不能繼續生長。但也有一些樹木,卻因為那些風吹雨打的考驗,而讓生命力愈加頑強。經過暴風雨的洗禮,它們的根扎得更深,它們的樹干更粗——那些原本脆弱卑微的生命力,變得如此的頑強,如此的堅忍不拔。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也時常遭受到暴風雨的打擊,但為什么有的人會因此失敗,有的人反而獲得了成功呢?難道是命運在作祟?為什么有些人經過挫折后變得懦弱,有些人卻變得更堅強呢?

人生猶如一條道路,這條道路蜿蜒崎嶇,也會受到風雨的來襲。但真正有毅力的人終會將其戰勝,走出自己的精彩。

海倫·凱勒的名字在全世界都不陌生。

她好像注定要為人類創造奇跡,或者說,上帝讓她來到人間,是向常人昭示殘疾人的尊嚴和偉大。

1882年,在她19個月大的時候,因為發高燒,腦部受到傷害,從此以后,她的眼睛看不到,耳朵聽不到,后來,連話也說不出來了。

她在黑暗中摸索著長大。7歲那年,家里為她請了一位家庭教師,也就是影響海倫一生的沙利文老師。沙利文在小時候眼睛也差點失明,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

在她的用心指導下,海倫用手觸摸學會手語,摸點字卡學會了讀書,后來用手感知別人說話時的唇形,終于學會說話了。

沙利文老師為了讓海倫接近大自然,讓她在草地上打滾,在田野跑跑跳跳,在地里埋下種子,爬到樹上吃飯,還帶她去摸剛出生的小豬,也到河邊去玩水。

就這樣,海倫在老師愛的關懷下,竟然克服了失明與失聰的障礙。在導師安妮·沙利文的努力下,她學會了說話,并開始和其他人溝通。

海倫知道,如果沒有老師的愛,就沒有今天的她,她決心要把老師給自己的愛發揚光大。

海倫跑遍美國大大小小的城市,周游世界,為殘障人士人到處奔走,全心全力為那些不幸的人服務。

海倫把一生都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

海倫·凱勒終生致力于服務殘障人士,她一生寫了14本書,處女作《我的生活》一出版,立即引起了轟動,被譽為“世界文學史上無與倫比的杰作”。

海倫以堅強的意志和卓越的貢獻感動了全世界。她那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她那帶有傳奇色彩的一生,讓世界為之感動。

馬克·吐溫曾經說過,19世紀出現了兩個了不起的人物,一個是拿破侖,一個就是海倫·凱勒。

當我們再次回顧海倫·凱勒所經歷的風雨考驗時,我們可以想象,她要以多大的勇氣來面對人生的風雨,要以多大的毅力、信念來實現自己的理想。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經歷許許多多的風雨考驗,在人生道路上所遭受的風雨是磨礪我們意志的體驗。當我們失敗或不順的時候,如果堅信再試一次,也許就能看到雨后的彩虹。那么,不管有多大的困難,都不能阻礙我們前行的腳步了。

在人的一生中,遭受挫折,經歷風雨是必然的。假如沒有經歷過挫折、苦難,我們是不會成長起來的。沒有感受到苦難,就會不思進取,就會對人生的意義產生誤解,以為人生就一定是順順利利的,這樣下去,有一天,當我們體會到人生坎坷的時候,我們就會屈服于困難與阻礙,不能以堅強的意志來面對,或是抱怨上天:為什么幸運之神總是不眷顧自己?這樣,只會使我們碌碌終生,毫無建樹。而只有經受住了風雨的考驗,我們才能更勇敢、更堅強,我們的人生才更壯美,更有意義。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隨時都有可能失敗。在面對失敗的時候,也許我們會傷心、氣餒,甚至想到要放棄。但人生的道路是很漫長的,每個人都要經歷很多風雨,每個人都難免會有跌倒和彷徨的時候。如果一次次地放棄了,那么,我們的意志將越來越薄弱,再多的考驗也經受不了。當遇到不順的時候,我們可以試著堅強起來,不要怨天尤人,而是以樂觀積極的心態面對,因為這是生活對我們的考驗。只有勇敢地面對風雨,才能擺脫命運加在我們身上的層層枷鎖,才能乘風破浪奮勇前行,才能到達勝利的彼岸。

摔得越狠,反彈的高度越高

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有一門重要的學問要學,那就是怎樣去面對“失敗”。可以說,對失敗處理得好壞往往就決定了一生的命運。要記住這句話:“面對人生逆境或困境時所持的態度,遠比任何事都來得重要。”

有些人在經歷了一些挫折失敗后便開始消沉,認為不管做什么事都不會成功。這種消極的信念蔓延開來,讓他覺得無力、無望,甚至是無用。如果你要想成功,要想追求所企望的美夢,就千萬不要有這樣的想法,因為那會扼殺你的潛能,毀掉你的希望。

像這樣具有摧毀性的心態在心理學上叫無用意識,這是指一個人在某方面失敗的次數太多,便自暴自棄地認為自己是個無用的人,從此便停止任何嘗試。

其實,人生之光榮,不在于永不失敗,而在于能屢仆屢起。對每次跌倒能立刻站起來,每次墜地反像皮球一樣跳得更高的人,是無所謂失敗的。人生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不要留戀逝去的夢,而要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樣,在艱難前行的人生途中,就會充滿希望和成功。

有時候,成功的秘密并不深奧,對于每個人來說,其實就是簡簡單單的一句話:鼓起你的勇氣,樂觀面對每一天。

美國從事個性分析的專家羅伯特有一次在辦公室接待了一個流浪者。

那人進門打招呼說:“我來這兒是想見見這本書的作者。”說著,他從口袋中拿出一本名為《自信心》的書,那是羅伯特許多年前寫的。

流浪者說:“一定是命運之神在昨天下午把這本書放入我的口袋中的,因為我當時決定跳到密西根湖,了此殘生。我已經看破一切,認為一切已經沒有希望,所有的人都拋棄了我。但還好,我看到了這本書,它使我產生了新的看法。這本書為我帶來了勇氣和希望,并支持我度過昨天晚上。我已下定決心,只要我能見到這本書的作者,他就一定能幫助我再度站起來。現在,我來了,我想知道你能替我這樣的人做些什么。”

在他說話的時候,羅伯特從頭到腳打量流浪者,發現他茫然的眼神、滿面的皺紋、紛亂的胡須以及沮喪的神態,這些向羅伯特顯示,他已經無可救藥了。但羅伯特不忍心對他這樣說。羅伯特請他坐下來,要他把自己的故事完完整整地說出來。

原來,流浪漢是因開辦的企業倒閉,負債累累,離開妻女到處流浪,因而悲觀絕望。

聽完流浪漢的故事,羅伯特想了想,說:“雖然我沒有辦法幫助你,但如果你愿意的話,我可以介紹你去見本大樓的一個人,他可以幫助你賺回你所損失的錢,并且協助你東山再起。”羅伯特剛說完,流浪漢立刻跳了起來,抓住羅伯特的手,說:“看在老天爺的分上,請帶我去見這個人。”

流浪漢提出這個要求,表明他心中仍然存在著一絲希望。羅伯特拉著他的手,帶著他來到從事個性分析的心理試驗室里,和他一起站在一塊看起來像是掛在門口的窗簾布之前。羅伯特把窗簾布拉開,露出一面高大的鏡子,他可以從鏡子里看到自己的全身。

羅伯特指著鏡子說:“就是這個人。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人能夠使你東山再起,只要你坐下來,徹底認識這個人。你要當做你從前并未認識他,否則,你只能跳進密西根湖里,因為在你對這個人作充分的認識之前,對于你自己或這個世界來說,你都將是一個沒有任何價值的廢物。”

流浪漢朝著鏡子走了幾步,用手摸摸他長滿胡須的臉孔,對著鏡子里的人從頭到腳打量了幾分鐘,然后后退幾步,低下頭,開始哭泣起來。過了一會兒,羅伯特領他走出電梯間,送他離去。

幾天后,羅伯特在街上碰到了這個人。他已經不再是一個流浪漢的形象——他西裝革履,步伐輕快有力,頭抬得高高的,原來那種衰老、不安、緊張的姿態已經消失不見。他說,他感謝羅伯特先生,讓他找回了自己,并很快找到了工作。

后來,那個人真的東山再起,成為芝加哥的富翁。

如今,在很多的成功訓練課里,都有這樣一個“照鏡子”的課程。每位失敗的朋友和追求成功的朋友,進去“照一照”,定會與你以往出門前“一照”的效果大不一樣。

當一個人相信困難會永遠長存時,那就有如在他的神經系統中注入了致命的毒藥,你別指望他會拿出任何力求改變的行動。同樣,當你聽到別人跟你說這個困難會沒完沒了的話時,可千萬別輕信,最好離他遠一點。不管人生中遇到什么不順的事,你都一定要記住:“這件事遲早是會過去的。”只要你能堅持下去,終會有云散天開見月明的一刻。

人生中的贏家與輸家、樂觀者與悲觀者的一個差別,在于是否相信困難的“無所不在”。樂觀的人從不相信人生處處都是困難,因而不會單為一個困難便把自己絆住,反而會把困難視為是一種挑戰。

那些悲觀的人,只因在某一方面失敗,便一意孤行地相信在其他方面也會失敗,結果就真的如他所想,在金錢方面、家庭方面、工作方面乃至人際關系方面都出現了問題。他們既無力管好自己的信念,當然對其他的事情也就無能為力。相信困難“永遠長存”且“無所不在”是很傷人的,所以,當你碰到困難時,一定要確信自己能找出解決之道,并且立刻拿出相應的行動,相信必然能很快地消除這些消極的觀念。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京市| 绥中县| 青州市| 溆浦县| 闸北区| 彭州市| 万源市| 靖州| 潍坊市| 松江区| 黄骅市| 灌阳县| 汉阴县| 白水县| 大庆市| 洮南市| 双流县| 石渠县| 定陶县| 玛曲县| 漳平市| 嘉善县| 佳木斯市| 东至县| 烟台市| 三门峡市| 光山县| 娄底市| 乡宁县| 志丹县| 温泉县| 深圳市| 江阴市| 福泉市| 安岳县| 南漳县| 万山特区| 安顺市| 泰安市| 侯马市| 溧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