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假想的自我

感到安全時,人天生就有探索世界、接受挑戰的沖動,這是我們做事的內在動機。而一旦我們缺乏安全感,這種內在動機很容易被破壞。

我女兒1歲多的時候,我們為她買了個玩具。這個玩具需要她把大小不同的圓柱塞回架子上大小不一的孔里,她把它叫作“讓圓柱寶寶回家”。那時候她協調性不好,很難把幾個小的圓柱塞回去,她就一遍遍地試,還不許我幫忙。終于把所有圓柱都放回圓柱孔了,她會得意地自言自語:“再來一遍吧!”

現在,假設這不是一個游戲,而是某種考試。為了讓女兒做得更好,我經常跟她說以下這些話,這會對她有什么樣的影響?

(1)如果她做得不好,我不斷地批評她:“連這么點事都做不好,你真是太笨了。”

(2)如果她做得很好,我不斷地表揚她:“你是個天才,你比誰都聰明,將來肯定有大出息。”

(3)我告訴她:“我們家很窮,寶寶,你的奶粉錢都需要你通過玩這個玩具來掙。”

(4)我告訴她:“女兒你好好做,這件事關系到你將來能不能上重點小學,會不會有出息。”

(5)我跟她說:“你比隔壁的思思做得好,但是比王老師家的女兒想想還差挺遠,要知道她還比你小兩個月。”

…………

這樣的事當然不會發生。但我們對這些關系里的評價性話語卻不陌生,它們實實在在出現在我們的成長經歷中,把一個人享受挑戰的快樂,變成了與人比較中落敗的恐懼,變成如果我不夠好,我會不會被接納的疑慮,把我們從荒野上撒腿狂奔的動物變成了賽道上規規矩矩的選手。

無論批評還是表揚,社會評價很容易帶來不安,讓人陷入防御心態和過度的自我關注。受害的,不僅是那些在比較中被認為“技不如人”的孩子,還有那些被拿來當作標桿的“別人家的孩子”。這些比較并不會讓他們相信“我很優秀”,卻會讓他們相信“我必須很優秀,否則就會像隔壁那個耷拉著腦袋、不如我的孩子一樣”。這些孩子會比別人更焦慮,通常也更努力,但好像更不自信。他們對必經的挫折缺乏準備,也更難從挫折中復原。

我曾遇到一個學生,是文科生,學校要求他們修“微積分”這種高難度的數學課。他學了一段時間,徹底放棄了。雖然他有勉強及格的能力,但兩次考試,他都棄考了。他寧可延期畢業,也不想開口向老師、同學求助。延期以后,他每天待在自己的房間里,不到萬不得已不出門,就算出門,也會給自己戴上個冷冷的、沒有表情的“面具”,小心地四處張望,避免跟以前的同學碰上。

他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從小懂事聽話,成績出眾,是縣里的高考狀元。校長覺得臉上有光,把他的相片掛在了學校的榮譽墻上——那里有一堆校史上出眾的學生的照片。我問他當時的感受,他說很惶恐,像是收了人錢,如果交不出貨,就會虧欠別人。

這種惶恐感是“別人家的孩子”共有的,因為他們擁有一個共同的秘密:也許,我并沒有別人看起來那么好。

一些心理學家,像卡爾·霍尼或卡爾·羅杰斯,都曾提出這樣的理論:

當兒童擔心自己不被父母或他人認可時,他們會產生強烈的焦慮和不安。于是,他們會在幻想中創造出一個他們認為的、父母喜愛的“自我”,來緩解這種焦慮。

這個假想的自我通常都是完美的。聰明、美麗、優秀,毫無瑕疵。人們需要扮演這個幻想的自我來贏得他人的愛。他們用這個幻想的自我來對照現實的自我時,會覺得自己像個冒牌貨。他們努力維持幻想中的形象,害怕別人看到幻想背后真實的自己。

有時候,這會把他們推向一種奇怪的境地。這跟優秀不優秀無關,而跟這種冒牌感有關。他們中的有些人,在別人看來,確實已經足夠優秀了。但他們覺得自己不夠好,所以要“假裝”自己“很優秀”。別人贊揚他們,并不會增加他們的信心,只會讓他們更心虛。他們覺得贊揚的是那個假裝的自己——正是因為他們把真實的自己隱藏得很好,才會得到這些夸獎。

于是,一個本來就很優秀的人提心吊膽地假裝自己很優秀,并把所有優秀的證據歸于自己的“假裝”,這真是一個殘酷的玩笑。

他們經常陷入一種防御的心態,像個篡位的皇上,擔心自己的政權不穩,因此無心建設,隨時保持警惕。

他們在防御什么呢?他們在防御的,就是一些基本的信念:我究竟能不能干?值不值得被愛?會不會被別人尊重和接納?如果他們看到我的本來面目?

我覺得,在心理結構中,自我像是一個維修包。當一切運轉良好時,我們會把生命能量投射到與外部世界的互動中。世界向我們提問,我們努力解答。自我也在與世界的互動中逐漸變得豐富起來。但是如果我們感到不安,就會把注意力投射到自我本身,就像打開維修包里的探測器,去探索和發現自己的問題。

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別人會怎么看我?

我這么做是對還是錯?

…………

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到自我修正上時,自我的發展因為缺乏與真實世界的互動而逐漸停滯了。越停滯,我們越想修正自我,越容易變得以自我為中心。這種對自我的過度關注,有時候也是為了回避現實世界的挑戰。這形成了惡性循環。

不安全感也是一種動力。我們會通過克服這種不安全感來不斷獲得自我提升。但它和自發的、通過挑戰獲得成就感的動力并不相同。很多心理學家以不同的術語區分了這兩種動力:追求成功的動機和避免失敗的動機(約翰·阿特金森)、指向成長的動機和滿足匱乏的動機(亞伯拉罕·馬斯洛)……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認為,這兩種動力背后,是兩種不同的心智模式:成長型思維和僵固型思維。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盈江县| 慈利县| 崇信县| 沙湾县| 新疆| 灵寿县| 柞水县| 茂名市| 承德市| 海林市| 扬中市| 梁平县| 泰来县| 永嘉县| 芜湖县| 崇信县| 扎囊县| 曲麻莱县| 阜康市| 五原县| 龙江县| 阳曲县| 扎鲁特旗| 黎城县| 曲沃县| 武山县| 凉山| 同心县| 衡东县| 调兵山市| 西盟| 肃北| 叙永县| 临泽县| 龙川县| 金湖县| 张家口市| 报价| 盐山县| 安顺市| 宜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