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限與有罪:意志哲學(卷2)
- (法)保羅·利科
- 1162字
- 2025-05-27 10:01:10
第二章 先驗綜合:有限的視角、無限的動詞、純粹的想象力
苦難的悲愴給予哲學以其沉思的內容,而不是出發點。如何從“混合”的神話,從“苦難”的修辭,到神話(mythos)和言辭(logos)的哲學話語?
哲學轉換的必要不充分階段,就是“先驗”階段;我們會盡量說明為什么這種風格的反思不能滿足哲學人類學的要求,以及它的結果在多大程度上不符合對人的預期理解,而這種理解在苦難的悲愴中找到了其最初的表達。但只有先驗反思本身才會顯示出它的不充分。
“先驗”反思的力量是雙重的;它首先處于對開端的選擇中:它是在認識能力的檢查中尋得這一開端;我們可以盡可能地指責這種從人到認識的還原;但這種英勇的還原并不是偏見;它是從對認識的批判所顯現出的那個特征出發來確定人的所有特征的決定:一切都留待以后完成;但是所有的問題,無論是實踐的問題,還是感情的問題,如果在對認識能力進行的考察先于它們,那么這些問題就會被置于適合于對人進行反思的一種特定認識之中;人類學的基本范疇,尤其是那些用來描述行動和情感的范疇,如果不先經過“先驗”反思的批判性檢驗,即對認識能力的檢驗,就不會成為人類學范疇。
這種起點的選擇與我們有何關系?其中,第一個容易受到哲學研究影響的“比例失調”是認識能力所顯現的東西。對人的悲愴理解而言,所謂的“混合”和“苦難”被稱為“綜合”:因此,我們將在不考慮批判主義正統的情況下,找到康德先驗想象力理論的動機,這正是對“第三項”即“中間”的反思。因此,這是將混合的神話和苦難的悲愴轉變為可能犯錯性的哲學的這一道路的第一步。
我們將詢問對康德意義上想象的中間功能的反思如何與可能犯錯性的哲學聯系起來。正是在這里,出現了“先驗”反思的第二個優點:它是從客體出發的反思,更確切地說是從事物出發。正是“在”事物上,它辨別出認識的能力。正是在事物上,它發現了認識在接受事物和規定事物之間的特殊比例失調。正是在這件事上,它看到了綜合的能力。
正因為它是從事物出發的,這個沉思是反思的,是先驗的;對自身與自身的不一致的直接沉思會立即迷失在悲愴中,任何內省都無法給予它嚴格的顯相;但反思不是內省;反思造成了客體的迂回;它是對客體的反思。這就是為什么它是真正先驗的:它使得在主體中讓綜合成為可能的東西出現在客體上;這種對客體結構的可能性條件的研究打破了悲愴,將比例失調和綜合的問題引入哲學維度。但伴隨著這種反思的力量,它的限制立即出現了:它所顯現和檢查的綜合將恰恰只是客體中即事物中的綜合,即僅為意向的綜合,一種投射到外部、在世界之中、在反思使之可能的客觀性結構中的綜合。毫無疑問,我們可以與康德一起,把這種綜合能力稱為“意識”,談論這種作為“意識”的綜合,但這個“意識”不是自為的;它仍然是純粹的意圖,在面對面中得到表現;這就是為什么需要另一種類型的沉思才能繼續并從意識轉變為自我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