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小剛在吃飯的時候非要吃雪糕,爸爸媽媽跟他說:“吃飯的時候不能吃雪糕,那樣對腸胃不好。”不管爸爸媽媽怎么說,他就是不聽,非吵著要吃雪糕,而且他還任性地哭了起來。爸爸向媽媽使了一個眼色,兩個人默契地離開了飯桌,去了自己的房間。過了一會兒,等他們從房間里出來的時候,他們發現兒子已經不哭了,而且他居然在自己乖乖地吃飯。后來,爸爸媽媽就達成了默契,每次兒子因為達不到自己的要求而哭的時候,他們就各做各的事情,假裝看不見,當然事后他們也會耐心地給兒子說明其中的道理。慢慢地,小剛就不再拿哭威脅爸爸媽媽了,也不再任性了。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小剛的父母剛開始的時候也是舍不得他哭,看到他哭就會心疼,馬上滿足他的要求??墒呛髞硭麄儼l現這樣下去就會讓小剛變得更加任性,所以他們開始對小剛的任性采取不予理睬的態度,并且在事后給他講道理,慢慢地,小剛就改掉了任性的壞習慣。所以,當孩子對父母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時,不要一味地滿足他,當他哭鬧的時候,可以對他的哭鬧采取不理睬的態度,而且及時給予他正確的教育。這樣他就會發現哭鬧并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然后慢慢地就會改掉這種壞習慣。
3.父母要讓孩子明白并不是他提出的任何要求都能夠得到滿足
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平時總是會提出很多要求,其中有合理的要求,也有不合理的要求,父母一定要讓他明白合理的要求是可以提出來的,而且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滿足他,那些不合理的要求是不能滿足他的。慢慢地,他就會明白什么是合理的要求,什么是不合理的要求,從而改掉自己任性的壞習慣。
同時父母在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時,也不能讓他想怎么樣就怎么樣,要給他一定的限制。比如,孩子想在周末的時候跟爸爸媽媽一起出去旅游。這個時候,爸爸媽媽可以給孩子提供幾個比較近的旅游景點,讓他從中選擇,這樣他會感覺到爸爸媽媽對他的尊重,他會非常高興。
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白什么是合理的要求,是可以得到滿足的;什么是不合理的要求,是不能夠得到滿足的。如果他明白了這些,那么他就不會再向父母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也就不會再任性了。
4.父母要給孩子尋找一個好榜樣
對于小男孩來說,他最喜歡的人物就是動畫片里面的英雄人物了。如果在他任性的時候父母能夠給他找一個他最喜歡的英雄作為他學習的榜樣,那么他就會向那個英雄學習,慢慢地改掉自己任性的壞習慣。
小浩是一個非常任性的小男孩,平時他跟媽媽去超市的時候,總是要這要那,如果媽媽不給他買,他就坐在地上又哭又鬧,所以媽媽平時很少帶他去超市。
有一次,他跟媽媽去超市,看見了一件衣服,哭著鬧著要買??墒羌依锼囊路呀浂嗟枚即┎煌炅耍绻儋I那就是浪費了。于是,媽媽就想了一個好辦法,對他說:“小浩不是最喜歡黑貓警長嗎?”他一聽到媽媽說黑貓警長就停止了哭聲,然后媽媽又說:“那你是不是應該向他學習呢?”小浩點點頭說:“是,我要向黑貓警長學習!”媽媽又接著說:“那你有沒有見過黑貓警長因為他媽媽不給他買他想要的東西,就任性地大哭大鬧呢?”小浩想了想說:“沒有,黑貓警長從來沒有這樣過。”媽媽說:“那小浩是不是也要向黑貓警長一樣呢?”小浩想了一會兒,對媽媽說:“媽媽,我要向黑貓警長學習,我以后再也不會這樣大哭大鬧了?!?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當孩子任性的時候,父母可以給他找一個他最喜歡的人物,并以這個人物作為他學習的榜樣,這也是讓孩子擺脫任性的壞習慣的重要方法之一。
父母要想培養出優秀的男孩,就要努力培養他良好的生活習慣,父母只有為他播下一種良好的習慣,他才能夠收獲一種美好的性格。
事事包辦,他就會變得懶惰
俗話說:“父母的勤勞就會造就孩子的懶惰?!边@句話說得一點兒也沒錯。如果父母把孩子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都安排好,那么他就不用自己去做任何事情了,他慢慢地就會形成懶惰的習慣;如果父母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總是為他寫出答案,那么他就不用自己動腦筋去思考問題了,他的思想也就會變得越來越懶惰。
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平時父母總是為他們準備好一切,甚至連最基本的穿衣、穿鞋、吃飯等父母都要為他服務到位。尤其是對于男孩,如果父母經常這樣的話,他親自動手勞動的權利就被父母剝奪了,他沒有親自動手做事情的機會,慢慢就會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懶惰的壞習慣。父母不可能一生一世都陪在他的身邊,如果現在父母事事都包辦,那么將來他離開父母,獨自生活時,就會變得無所適從。如果是那樣的話,他怎么能夠管理好自己的生活,怎么能夠應對激烈的社會競爭,又怎么能夠成為全家人的依靠呢?
成成是一個非常懶惰的男孩,他今年已經7歲了,可是他卻連穿衣服都不會。
每天早晨醒來以后,他就乖乖地坐在床上,等著奶奶給他穿衣服、穿鞋,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在成成兩三歲的時候,他對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都充滿了好奇,他總是要求自己動手做這些事情,可是奶奶總是說:“成成乖,你現在還小,還不能自己做這些事情,奶奶先幫你做,等你長大了再自己做,你現在只要乖乖地坐好就行了。”慢慢地,成成就不再要求自己做事情了,因為他不用自己動手,奶奶也會把一切都給他安排好,所以他只要好好地享受這一切就行了。慢慢地,他變得越來越懶惰了。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成成已經是一個7歲的大男孩了,可是他連最基本的穿衣、穿鞋都不會,這是他太笨嗎?不是的,這是因為他在自己想要動手做事情的時候,奶奶阻止了他,而且總是事事都為他做好,所以他才錯過了自己動手的最好時機。慢慢地,他就對奶奶產生了依賴心理,而自己變得什么都不會做了。
很多父母都特別重視孩子的學習,所以每次孩子做作業的時候,父母都坐在旁邊做他的“軍師”。慢慢地,當他遇到不懂的問題的時候,他就不會自己動腦筋思考了,而總是會先想到向坐在旁邊的父母尋求答案,讓父母幫自己解決問題,而且父母也會非常愿意幫他“趕走”學習中的攔路虎。可是他們“趕走”攔路虎的方法并不是通過積極地引導,讓孩子一步一步地自己思考問題的答案,而是直接告訴他答案。這樣,慢慢地使他養成不愿意思考問題的習慣了。美國的李察·博爾曾經說過:“孩子缺乏思考力,父母應付七成的責任?!庇纱丝梢?,孩子的思考能力的高低與父母有著很大的關系。
程程今年已經上小學三年級了,他每次做作業的時候,都喜歡讓爸爸或者是媽媽坐在身邊,不喜歡讓奶奶坐在旁邊,因為爸爸媽媽可以幫他解決那些難題,而奶奶不會做那些題目。
每當程程遇到難題時,馬上就會問坐在旁邊的爸爸:“爸爸,你快告訴我這道題怎么做,這道題太難了,我不會做。”爸爸看完以后,笑著說:“這道題你只要這么做就行了。”爸爸給他把過程完完整整地寫到了草稿紙上,可是程程還不動筆,他還會對爸爸說:“爸爸,你還沒寫完呢,還有最后得數呢?”
就這樣,程程在學習的過程中變得越來越懶惰。以至于他在學習中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平時作業完成得非常好,而每次考試的成績卻非常不理想。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程程在學習的過程中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奇怪的現象,與父母對他的不合理的教育方式是分不開的。每次他遇到難題的時候,父母并不是對他進行正確的引導,讓他在自己的思考下一步一步地解決難題,而是把答案完完整整地寫給他,這樣他就不會再費腦筋自己思考問題了,他就會變得越來越懶惰。
孩子之所以會變得懶惰,主要原因是父母總是為他打理好生活中的一切事情,什么事情都不用他自己操心著去做,在學習上也是一樣,總是“幫助”他。慢慢地,他就養成了懶惰的壞習慣。那么父母應該怎么讓孩子克服這種懶惰的壞習慣呢?
1.父母不要過早地剝奪孩子自己做事情的權利
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想要動手做一些事情的成長階段,這時候父母要努力抓住這個階段,給他提供親自實踐的機會,不要因為覺得他年紀小,就什么都不讓他做,這樣就會剝奪他自己做事情的權力。如果父母錯過了這個時機,那么他就會慢慢地養成懶惰的壞習慣,等到他長大了以后,父母如果再想讓他自己做什么事情的時候,那就會非常困難。
有一天,奶奶生病了,奶奶給陽陽做好飯之后就躺到了床上。陽陽餓了,他想吃飯,可是他不會自己吃飯,他就喊奶奶。奶奶說:“今天奶奶不舒服,你自己吃吧!”陽陽卻撅著小嘴說:“我才不自己吃呢,我從來沒有自己吃過飯,那我就餓著好了!”奶奶聽完孫子的話,心里一陣難受,她想:孫子這么大了什么事都不會做,也不愿意學,這都是因為我以前覺得他小,事事都替他安排好,他才慢慢地變得這么依賴我。奶奶想到這里,十分后悔。
陽陽在他主動想要學習做事情的時候,奶奶覺得他年紀小,所以就什么事情也不讓他做。慢慢地,陽陽變得越來越依賴奶奶,越來越懶惰,現在居然連自己吃飯都不會。所以,父母一定要注重對孩子動手能力的培養,不要過早地剝奪他動手做事情的權利,那樣只會讓他變得越來越懶惰。
2.父母要正確地對待孩子的學習
父母應該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不能總是幫著他做作業。如果當他遇到難題的時候,父母總是給他寫出答案,那么他就會對父母形成依賴,每次當他遇到難題的時候,他首先想到的就是父母,而不是自己獨立去解決。
爸爸媽媽看到碩碩在學習的過程中總是懶于思考,習慣于依賴他們的幫助。于是他們就對自己的教育方式進行了反思。后來,爸爸媽媽一致決定:以后碩碩再遇到難題的時候,他們誰也不直接給他寫出答案了,而是先讓他自己慢慢地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