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想而知,這個年輕人的父母或許從他小時候就對他的生活大包大攬,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不用他操心。慢慢地,他就習慣了被父母照顧的生活,一旦離開了父母,遇到問題他往往會不知所措。所以,他在搭錯火車之后,淪為“乞丐”,也就不足為奇了。
通過這個典型的報道我們可以看出,這個年輕人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后,之所以會淪為“乞丐”,主要是因為他的獨立性和自立能力差,以至于在現實生活中遇到難題不知道該如何解決。當然,這并不是說這個年輕人天生就沒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是因為在他小時候父母總是為他安排好生活中的一切,很少給他提供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所以他才會在搭錯火車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后變得不知所措。讀完這個報道后,各位父母都應該對自己的教育方式進行一下反思,想想自己的教育方式到底真的是在為孩子著想,還是在“害”孩子?
美國斯坦福大學著名的教授威廉·丹蒙曾經說過一句名言:“處處為孩子著想,已經成了不少父母溺愛孩子的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父母真的想為孩子著想的話,那就要學會只做孩子的父母,不做孩子的保姆。這樣你們的孩子才能夠更好地在社會中生存。每一位父母都愛家里唯一的寶貝,但是,你們一定要明白什么樣的愛才是他們需要的,才是對他們有幫助的,才是對他們的將來有好處的。
吃什么做什么,他就會挑食
“今天怎么沒有肉啊?我不吃了!”“我不要吃西紅柿,太難吃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孩子這樣說,孩子挑食已經成為了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挑食是一種非常不好的飲食習慣。吃飯是孩子全面攝取營養的最重要的渠道,如果他們經常挑食,不吃這個不吃那個,那么他們的營養就會不均衡,從而也會影響他們的身體健康。
現代家庭中,父母都把孩子視為寶貝,看不得他受一點兒委屈。平時父母做飯之前,都會先征求一下他的意見:“寶貝,你今天想吃點兒什么呀?”“媽媽今天給你做紅燒魚,你愛吃嗎?”媽媽在聽完孩子的意見之后,就會根據他提出的要求來作為做飯的標準,他們吃什么父母就給他做什么,只要他能夠多吃點兒,父母也就顧不得考慮他攝入的營養是否全面了,只要是他愛吃的,就給他做。
父母這樣的做法顯然是非常不科學的,因為這種做法不僅會使孩子的營養不均衡,而且還會給孩子提供挑食的機會,助長他們養成挑食的壞習慣。
貝貝是全家人最寵愛的寶貝,因此他從小就養成了愛挑食的壞習慣。
平時貝貝吃飯的時候,特別愛吃蔬菜,但是很討厭吃肉,他的父母并沒有及時糾正貝貝的壞習慣,他們總是說:“兒子愛吃什么就讓他吃吧!”媽媽每天都會給貝貝做他喜歡吃的蔬菜,里面偶爾也會放一點兒肉,而且要把那些肉切得非常碎,碎得他都覺察不出來了的時候,他才會吃一點兒肉,如果被他發現了他就會馬上把肉吐出來。
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貝貝已經5歲了,可是他的個子卻沒有明顯的變化,而且看起來他的臉色總是非常不好。后來,貝貝的父母帶他去醫院檢查后才知道了原因:貝貝平常不吃肉,所以比較容易缺鐵、鈣、動物性蛋白質以及其他微量元素,這些都影響了他的身體發育。
由于貝貝挑食,特別愛吃蔬菜,很少吃肉,而且媽媽總是給貝貝做他愛吃的菜,父母也沒有對他挑食的壞習慣進行糾正,所以他的身體發育狀況才受到了不良的影響。
平時,父母一定要注意培養孩子合理的飲食習慣,這樣孩子才能夠均衡地攝取身體生長發育所需要的各種營養,他的身體才會健康。絕不能讓他養成挑食的壞習慣,這對他的身體發育狀況是非常不利的。如果你家的孩子已經養成了挑食的習慣,那么就要及時糾正他的壞習慣。具體來講,父母應該如何糾正孩子挑食的壞習慣呢?
1.父母做飯的時候可以讓他在旁邊幫忙
如果父母在做飯的時候讓孩子在旁邊幫著自己擇菜、給自己遞油鹽醬醋,讓他參與到做菜的過程當中,這樣他就會感受到做菜的樂趣和做菜的辛苦。父母還可以在做菜的過中給他講講有關這些蔬菜的營養知識,以及吃這些菜的好處等。而且擇菜會讓他意識到,做好的飯菜里也有自己的一份功勞,所以他就會主動地吃這些蔬菜,慢慢地,他就會改掉挑食的壞習慣。
小磊非常不喜歡吃青菜,每次媽媽給他做青菜的時候,他都會非常生氣。
后來,媽媽想了一個辦法,她買完青菜以后,對小磊說:“兒子,你想聽聽有關蔬菜的知識嗎?”兒子聽完媽媽的話后,馬上說:“蔬菜能有什么知識呀?”“這你就不懂了吧?”媽媽誘導小磊說。小磊的好奇心被引了出來,他表示愿意聽媽媽講。媽媽告訴小磊只要他愿意幫忙做飯,就把與蔬菜有關的知識講給他聽,小磊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小磊先是幫助媽媽擇菜,然后在媽媽切完菜之后,又主動幫媽媽洗菜。媽媽炒菜的時候,小磊也站在一邊看著,媽媽說:“醋。”小磊就趕緊拿醋瓶,媽媽說:“鹽。”他就趕緊拿鹽。媽媽在做菜的時候當然忘不了對他說:“青菜里面有很多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它富含維生素,有利于提高人體的抵抗能力。青菜里面還有植物纖維,有利于增強腸道的消化功能,而且它還含有多種微量元素,這些都是你健康成長不可缺少的營養。”
當他們吃飯的時候,媽媽沒有刻意地讓小磊吃青菜,可是媽媽卻發現那天小磊吃得最多的就是青菜。后來,小磊再也不說自己不愛吃青菜了。
小磊的媽媽通過讓兒子參與做菜的全過程,并且在做菜的過程中給他講述有關蔬菜的相關知識,這樣小磊就對青菜產生了一種好奇心,他就嘗試著吃青菜,慢慢地,他就愿意吃青菜了。
2.父母要控制孩子的零食量
孩子之所以在吃飯的時候挑食,不愛吃這個,不愛吃那個,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在飯前吃的零食太多了。他吃零食就已經吃飽了,所以就不想吃飯了,或者只是吃一點兒自己喜歡吃的,對于那些自己不愛吃的飯菜連碰都不會碰一下,于是他慢慢地就會養成挑食的壞習慣。
平時,父母可以給孩子制作一張零食表,這張表上要明確地規定他每天吃的零食的種類、吃零食的時間、吃零食的量等,如果他做到了就獎勵一朵小紅花,這樣既不會讓孩子對父母的做法產生反感,又能夠控制他的零食量。當然獎勵的方式要多種多樣,以孩子感興趣的方式為原則。
總之,父母要學會控制孩子的零食量,如果他們經常吃零食,那么他們就會養成挑食的壞習慣。另外要想辦法讓孩子多吃飯,讓他從一日三餐中攝取足夠而全面的營養,這才有利于他的身體健康。
3.父母要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就餐環境
一家人一起吃飯的時候,父母一定要努力為孩子營造一種溫馨、和諧的氣氛,因為這種氣氛能夠使孩子的心情愉悅,他就會吃得非常開心。反之,如果為了讓孩子必須吃某種菜而采取強制的措施或訓斥的手段,那么很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效果適得其反。另外,如果在孩子吃飯的時候,父母能夠用一些特殊的方式讓他享受到吃飯時的樂趣,那么他就會更喜歡吃飯。
小龍一家人吃飯的時候,爸爸媽媽就經常為兒子營造一種愉悅的氣氛。從來沒強迫過小龍吃什么,當然也不會因為他不喜歡吃某種蔬菜而訓斥過他。小龍平時不愛吃胡蘿卜,可是胡蘿卜里含有非常豐富的維生素,如果經常不吃的話,可能會造成營養不均衡。小龍的媽媽就會經常把胡蘿卜做成各種各樣的形狀,比如小魚的形狀,小龍看了之后就會非常喜歡,然后就會主動把“小魚兒”吃了。有的時候,爸爸在飯后也會給小龍講一些他愛聽的小故事,但是講故事有一個條件,就是吃飯時小龍得多吃點兒胡蘿卜,小龍對爸爸的做法也很配合。就這樣,小龍慢慢地改掉了不愛吃胡蘿卜的壞習慣。
小龍不愛吃胡蘿卜,但是爸爸媽媽通過自己特殊的方式,讓他感覺到了吃胡蘿卜的樂趣,慢慢地糾正了他的壞習慣。
在吃飯的時候,父母一定不要在飯桌上嘮叨和訓斥孩子,這樣他在吃飯的時候就會形成一種沉重的心理負擔,這種負擔會影響他的食欲,嚴重的會使孩子產生厭食癥。如果他犯了錯,父母可以在他吃完飯以后,再對他進行教育。
吃飯時氣氛的好壞非常重要,父母一定要努力為孩子營造一種愉悅的氣氛,這樣他才能夠在快樂的氣氛中攝取更全面的營養,慢慢地改掉挑食的壞習慣。
4.父母可以帶孩子多進行一些戶外運動。
適量的戶外運動不僅有助于加快孩子對食物的消化,還可以增強他的食欲。如果孩子整天待在家里或者是很少出去運動,那么食物就會在他的胃里停留時間較長,消化減慢,這樣他的食欲自然就會減弱。長期這樣下去的話,他的腸胃功能也會減弱,這不但不利于消化和吸收,而且還會影響他的身體健康。當孩子食欲下降的時候,在吃飯的過程中他自然就會挑三揀四,碰到自己喜歡吃的就多吃一點兒,碰到自己不喜歡吃的就少吃甚至不吃,這樣他慢慢地就會養成挑食的壞習慣。
因此,父母一定要經常帶孩子到戶外做適量的運動,尤其是在吃飽飯以后,不要讓他坐在電視機前看動畫片,或者是馬上上床睡覺,可以帶他到戶外散散步,做做簡單的運動,這樣既可以增進一家人的感情,又能夠促進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適量的戶外運動對全家人的健康都非常有好處。
父母一定要努力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果他現在已經養成了挑食的壞習慣,那么父母一定要想辦法讓他改掉這個壞習慣,對于他那些不良的生活習慣絕對不能縱容。
總之,孩子正是長身體的關鍵時期,他需要充足的營養,如果他養成了挑食的壞習慣,那么他所需要的營養就不能得到全面攝取,這樣就會導致他營養不良,從而也會影響他的身體健康。所以父母在做飯的時候,一定要變換著花樣,當然也不能孩子想吃什么就給他做什么,更不能每次都端著碗跟在他后面追著喂他,這樣不僅會導致他營養不良,不利于他對食物的消化吸收,還會讓他形成不良的飲食習慣。
要什么給什么,他就會任性
現代家庭中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女,他們都受到家人的寵愛。尤其是獨生子,他們更是父母酷愛的寶貝。父母對他們都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所以對他們是百依百順,他們要什么就給他們買什么,父母見不得孩子受一點兒委屈。慢慢地,孩子就在這種百依百順的環境中形成了任性的壞習慣,他們在生活中稍微遇到一點兒不如意,就會大哭大鬧,甚至是打罵父母。如果長期這樣的話,他們就會變得越來越任性,以后很可能會因為任性而交不到朋友,甚至會影響自己性格的健康發展。
有一天晚上,小亮要喝牛奶,可是外面還下著大雨,爸爸媽媽就試圖用好吃的和玩具來哄他,哄了半天都沒有用。他一直又哭又鬧,爸爸對兒子說:“爸爸明天再給你買,給你買一大箱,乖,今天晚上咱們不喝牛奶了。外面的雨下得這么大,爸爸出去會被淋濕的,爸爸要是生病了,誰跟小亮玩啊。”后來,小亮急了,他對爸爸說:“那你也得去買,我今天晚上就要喝牛奶,如果我喝不到牛奶,我今天就鬧到天亮。”爸爸媽媽感到很無奈,于是趕緊出去給他買了。
小亮是一個非常任性而又自私的孩子,為了喝到牛奶,他竟然用“哭鬧到天亮”的方式來威脅父母,可是他的父母并沒有對他進行正確的教育,而是縱容了這種任性的行為,這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溺愛。如果你不講原則地遷就孩子,那么他就會變得越來越任性,甚至達不到目的就會采取各種“手段”威脅你。
父母應該愛自己的孩子,甚至可以無私地為他奉獻一切,但是一定要有原則和限度,絕對不能縱容他的壞習慣。這樣不但是對他的將來不負責任,更是對自己的將來不負責任。父母與孩子相處時,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則,不能讓他左右你們的行為,更不能他想要什么就給他們什么。經常這樣的話,他就會變得特別任性,當你們有一天不能滿足他的要求時,問題就會變得嚴重了。
避免孩子任性,具體有什么方法呢?
1.父母要學會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當孩子吵鬧著要一種東西的時候,父母要學會轉移他的注意力,這是使他擺脫任性的一種好方法。孩子之所以特別想要一種東西,就是因為他被某種東西吸引了,如果這個時候父母再給他拿出另外一種東西,或者把他的注意力轉移到另一件事情上,他就會忘記自己的要求。
有一次,媽媽帶濤濤逛商場的時候,濤濤堅持要買一個變形金剛玩具,可是家里已經有好幾個這種玩具了。媽媽耐心地對濤濤說:“媽媽知道你喜歡變形金剛,可是你不是還喜歡動畫片里的其他角色嗎?”濤濤說:“是啊,我還喜歡蜘蛛俠、灰太狼、大耳朵圖圖……”媽媽接著又說:“你想想,你是不是已經有很多變形金剛了?可是有好多你喜歡的角色你還沒有呢?我們到前面的玩具店里去看看,那里面肯定還有更好玩的玩具,好不好?”濤濤說:“好,那我們趕快走吧!”說完他就拉著媽媽的手高高興興地離開了。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濤濤的媽媽成功地轉移了兒子的注意力,這樣兒子既沒有在商場里任性地大吵大鬧,也沒有賴著不走,而是拉著媽媽高高興興地離開了。由此可見,轉移注意力是避免孩子產生任性行為的重要方法之一。
2.父母不要心疼孩子哭泣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一種心理:本來不想給孩子買那些沒有用的東西,可是一看到孩子哭得那么傷心,自己就心軟了。這樣的心理只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任性,當他發現哭是威脅父母的有力武器的時候,他就會經常使用這種武器。所以父母不要心疼孩子哭,當他哭的時候,應該學會狠下心來,絕對不能做出讓步。
小剛是家里的小寶貝,平時,如果爸爸媽媽滿足不了他的要求,他就哭個不停。爸爸媽媽都舍不得讓他哭,所以就只好按他的要求做了,慢慢地,他就養成了任性的壞習慣。后來,爸爸媽媽覺得如果再讓小剛這樣下去的話,那肯定以后誰的話他都不會聽了。所以爸爸媽媽就一起想了一個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