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人生是參差不齊的(2)
- 人生沒有邁不過去的坎
- 李上卿
- 5624字
- 2015-03-13 11:24:42
與那些出身歐洲豪門的巨星相比,查巴拉拉只能算是無名小卒。這位出生在南非最大的黑人聚集區(qū)索韋托的邊前衛(wèi)才25歲,但從2006年起他就是國家隊的常客。
無論是佩雷拉還是桑塔納執(zhí)教時,他一直都很受主教練的青睞,盡管頭兩年他還在南非的次級聯(lián)賽踢球。不過,在國家隊中,他的地位并不高,進球也很少,直到2008年的非洲國家杯預(yù)選賽上,他才開始為南非隊進球,在對赤道幾內(nèi)亞的比賽中,他在主客場比賽中均有斬獲。不算這場比賽,他為國家隊出場42次,打入4球。
世人往往對大器晚成者堅持不懈的努力表示敬意,但從心底卻真正艷羨那些稟賦卓絕的天才,他們通常早熟,年紀輕輕就取得了一般人難以企及的成就,但這也許是人們理解的誤區(qū)。事實證明,即便是那些才華極高的人,也需要有一番經(jīng)歷才能夠真正地享受成功。很多有才華的人往往也要遵循大器晚成的人生規(guī)律。
現(xiàn)代廣告教皇大衛(wèi)·奧格威在紐約創(chuàng)辦奧美廣告公司的時間是1949年,那一年,奧格威38歲。那時,他沒有文憑、沒有客戶,銀行賬戶里只有6000美元。10年過后,奧美公司成為全球最大的5家廣告代理商之一,在29個國家設(shè)有分公司,擁有1000個客戶,營業(yè)額8億美元。
奧格威生于1911年6月23日,先后受教于艾丁堡大學(xué)及牛津大學(xué)。然而他沒有畢業(yè),而是像他后來所說“被掃地出門了”。他稱這段經(jīng)歷“是我一生中一次真正的失敗……我本可以成為牛津的一顆明星,但是卻因為屢次考試不及格而被轟出了校門”。
回到英國之后,奧格威受雇于Age廚具公司,成為一名上門推銷員。1935年,他為Age的推銷員寫了一本推銷輔導(dǎo)手冊,后來被《財富》譽為“有史以來最好的推銷員手冊”。當(dāng)時,他年僅24歲,卻已寫出經(jīng)久不衰的推銷名言。
25歲的他宣稱:“每一個廣告必須講述完整的營銷故事,文案中的每一句話都要擲地有聲。”
1938年,奧格威移民美國,受聘于蓋洛普民意調(diào)查公司,在其后的三年中輾轉(zhuǎn)世界各地為好萊塢客戶進行調(diào)查。蓋洛普嚴謹?shù)难芯糠椒ㄅc對事實的執(zhí)著追求對奧格威的思想影響巨大,并成為他行事的準(zhǔn)則之一。二戰(zhàn)期間,他受命于英國安全部,出任英國駐美使館二秘。戰(zhàn)后,他以種煙草為生,后舉家遷至紐約,并決定開創(chuàng)自己的廣告公司。由于資金問題,他向外界尋求幫助。
這個男人,大學(xué)肄業(yè),曾做過廚師、銷售、外交官和農(nóng)夫;對市場一無所知,從未寫過一篇文案。38歲尚未正式涉足廣告業(yè),只有幾千美元作為原始資金……哪個廣告公司會任用這樣一位人物?然而,一家英國公司卻慧眼識君子,投資45000元助他開業(yè)。奧格威與德森·休伊特,一位他1941年相識的會計師一同開創(chuàng)了休伊特奧美,班森&馬瑟,(奧美前身),從此憑借獨創(chuàng)的理念、敏銳的洞察力、勤謹?shù)淖黠L(fēng)引領(lǐng)著公司一步步壯大,3年之后,這個一度暗淡的男人已名揚業(yè)內(nèi),猶如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跡。
我相信大家都聽過山德士上校的故事,他是“肯德基炸雞”連鎖店的創(chuàng)辦人,肯德基是享譽全球的著名連鎖快餐店。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在中國的許多個城市,我們常常看到一個老人的笑臉,花白的胡須,白色的西裝,黑色的眼睛,永遠都是這個打扮,就是這個笑容,恐怕是世界上最著名、最昂貴的笑容了,因為這個和藹可親的老人就是著名快餐連鎖店“肯德基”的招牌和標(biāo)志——山德士上校,當(dāng)然也是這個著名品牌的創(chuàng)造者,今天我們在肯德基吃的炸雞,就是山德士發(fā)明的。從最初的街邊小店,到今天的食品帝國,山德士走過的是一條崎嶇不平的創(chuàng)業(yè)之路。
你可知先前他被拒絕了多少次嗎?整整1009次之后,他才聽到了第一聲“同意”。在兩年時間里,他駕著自己那輛又舊又破的老爺車,足跡遍及美國每一個角落。
山德士上校于66歲時才開始從事這個事業(yè),他身無分文且孑然一身,當(dāng)他拿到生平第一張救濟金支票時,金額只有105美元,內(nèi)心實在是極度沮喪。他思量起自己的所有,試圖找出可為之處。“很好,我擁有一份人人都會喜歡的炸雞秘方,不知道餐館要不要?我這么做是否劃算?”隨即他又想:“要是我不僅出售這份炸雞秘方,同時還教他們怎樣才能炸得好,這又會怎么樣呢?如果餐館的生意因此而提升的話,那又該如何呢?如果上門的顧客增加,且指名要點用炸雞,或許餐館會讓我從其中抽成也說不定。”
隨之他便開始挨家挨戶敲門,把想法告訴每家餐館:“我有一份上好的炸雞秘方,如果你能采用,相信生意一定能夠提升,而我希望從增加的營業(yè)額里抽成。”
很多人都當(dāng)面嘲笑他,但是,他并不氣餒,他一家一家地問,直到他聽到那一聲“ok”。
“每當(dāng)你做什么事時,必須從其中好好學(xué)習(xí),找出下次能做得更好的方法。”山德士上校確實奉行了這條法則,從不為前一家餐館的拒絕而懊惱,反倒用心修正自己,以更有效的方法去說服下一家餐館。
到了1935年,山德士的炸雞已聞名遐邇。肯塔基州州長魯比·拉豐為了感謝他對該州飲食所作的特殊貢獻,正式向他頒發(fā)了肯塔基州上校這一榮譽,所以人們都叫他“親愛的山德士上校”,直到現(xiàn)在。
查巴拉拉、奧格威、山德士都是在各自行業(yè)大器晚成的人。年輕的時候,他們堅信自己的路還很長,沒有灰心,懷著必定成功的信念堅持奮斗,終有一天,他們的努力付出在燈火闌珊處綻放。
別人有的我都沒有——冷暖自知,莫強求
人生之路是生命的軌跡,無論是蜿蜒曲折,還是筆直平坦,都必須一步步地走完全程,人生之路沒有跨越的虛線和時間的空白,在人生的道路上是沒有捷徑可走的。我們總是不由自主會羨慕別人所擁有的東西,羨慕別人的工作,羨慕朋友買的新房,羨慕別人的車子等等,唯獨忽視了一點,我們自己也是別人所羨慕的對象。
美國華裔數(shù)學(xué)家王章程,畢業(yè)于美國加州大學(xué)。畢業(yè)后,他的同學(xué)多數(shù)都去了政府機構(gòu)、大公司,只有王章程選擇了加州私人研究室,這一干就是十年。十年中,他過著清貧的生活,三十歲的時候還沒有屬于自己的房子。與他形成鮮明反差的是,他的同學(xué)們已經(jīng)是月收入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的大老板。他們開著高檔車子,住著大房子,帶著漂亮的妻子。而此時的王章程連女朋友都沒有。好在他從來不羨慕別人,只對自己的事業(yè)感興趣。
雖然在外人眼里,他的生活比別人差了幾個等級,但他本人并不這么認為。王章程非常清楚,別人所擁有的不是他想要的,沒有必要去羨慕,他依然堅持自己的研究。
十年中,王章程默默無聞,如饑似渴地進行著自己的研究。在他35歲的時候,他攻克了世界上兩項頂尖級數(shù)學(xué)難題,從此,他的人生步入了黃金階段。美國十幾家大學(xué)先后聘請他前去任教。多少年過去了,在世界數(shù)學(xué)界,他被稱為數(shù)學(xué)之王。
“不要去羨慕”,多簡單的一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現(xiàn)在的社會,有太多的誘惑,有太多的羨慕,生活中這些誘惑和羨慕常常會讓我們迷失自己,常常會打擾生活,讓我們感到不安。其實影響我們選擇的,不僅是我們自己的心態(tài),還有很多外界的因素,比如別人的生活模式和生活方法。很多人只是看到別人光彩照人的一面,卻不懂得其背后的付出和努力,盲目羨慕別人,抱怨自己的不如意。天上怎么會掉餡餅?zāi)兀瑳]有掉到你的頭上,自然也不會掉到別人的頭上,付出和收獲不一定成正比,但只有付出才有收獲,如果這個道理你還不明白,那么,我想生活會剝奪你成功的資格,你只能羨慕別人的風(fēng)光。
記得有這么一則寓言:豬說假如讓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頭牛,工作雖然累點,但名聲好,讓人愛憐;牛說假如讓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頭豬,吃罷睡,睡罷吃,不出力,不流汗,活得賽神仙;鷹說假如讓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只雞,渴有水,餓有米,冷有房,還受人保護;雞說假如讓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只鷹,可以翱翔天空,云游四海,任意捕兔殺雞。這是挺有意思的一種現(xiàn)象,可謂風(fēng)景在別處。
每個動物都選擇了羨慕對方。其實在人類社會中,每個人都會成為別人羨慕的對象。我們總會羨慕別人所擁有的東西,不管這東西是否對自己非常有用。我們羨慕別人的工作,羨慕別人的新房,羨慕別人的豪華車,唯獨忽略了一點,我們也是別人所羨慕的對象。
有兩只老虎,一只在籠子里,一只在野地里。
在籠子里的老虎三餐無憂,在外面的老虎自由自在。兩只老虎經(jīng)常進行親切的交談。籠子里的老虎羨慕外面的老虎自由自在,外面的老虎羨慕籠子里的老虎三餐無憂。一日,一只老虎對另一只老虎說:“咱換換吧!”另一只老虎同意了。
于是,籠子里的老虎進了大自然,野地里的老虎進了籠子。從籠子里走出來的老虎非常高興,在曠野里拼命奔跑,走進籠子的老虎也十分快樂,再也不用為食物而發(fā)愁。
但不久之后,兩只老虎都死了。
一只是饑餓而死,一只是憂郁而死。從籠子里走出來的老虎,雖然獲得了自由,但是沒有同時獲得捕食的能力;走進籠子的老虎獲得了安逸,卻沒有獲得在狹小空間生活的心境。
總是羨慕別人的生活,就會給自己造成混亂和迷茫,甚至使自己不得安寧。羨慕別人的代價,常常就是失去自己。不去羨慕別人,你的日子就會變得悠然平靜,從容不迫。不去羨慕別人,你才會找到自己的生活,完成你自己的事業(yè),達到你自己的目標(biāo),過好你自己的日子。
羨慕別人固然是好的,這樣可以激勵自己,向著更好的目標(biāo)邁進。但是,適合的,才是最好的。許多時候,人們往往對自己的幸福熟視無睹,卻覺得別人的幸福更耀眼。其實,別人的幸福也許對自己并不適合。
非洲人哈利默父子,一直過著貧寒的生活,在長達八年的時間里,一心一意地練習(xí)長跑,父親哈利默是兒子的教練。八年中,父子倆從來沒有理會過別人怎么生活,也沒有去羨慕別人的生活。對于和別人生活上的差距,父子倆從來都是視而不見,堅持練習(xí)長跑。因此,兩人每天都過著快樂的日子。不去和別人比較,你的生活自然就會快樂。八年后,小哈利默的長跑速度有了驚人的長進,他一路過關(guān)斬將,先是奪得非洲長跑冠軍,后又在世界錦標(biāo)賽上奪冠。父子倆把這一切歸功于對外界的淡漠。在總結(jié)生活的發(fā)言中,小哈利默說,這些年,我和父親從來沒有理會過別人的生活是怎樣優(yōu)越的,我們更不會去羨慕別人。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能做好自己的事,才不會有因為與別人的生活差距而陷入不幸的煩惱。
在這個世界上,你不可能什么都得到,也不可能什么都適合去做,所以,還是要學(xué)會珍惜自己的生活,別去羨慕別人,好好經(jīng)營自己,才能擁有一個最真實、最圓滿的人生。
正所謂“人比人,氣死人”,人和人之間永遠沒有可比性。不同的出身、不同的經(jīng)歷、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性格都會造就不同的人生,哪怕中間有一點差別都會相差千里。所以,真的不必去羨慕別人。守著自己所擁有的,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我們才會真正快樂!因此,和別人比較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只有和自己比較才是最有價值的,你的今天比昨天強,就證明你進步了。只要你離自己的目標(biāo)越來越近,只要你的明天比今天好,就說明你是成功的,早晚有一天,你也會成為大家紛紛羨慕的對象。
我的人生不夠好——欲望是煩惱的緣由
人的生活其實可以很簡單,一瓢飲,一簞食,一張席足矣,但前提是所有人都滿足這種生活,否則不滿足的人就會來搶奪你的一瓢飲,一簞食,一張席,那你就連生存都有問題。不滿足,也就產(chǎn)生了欲望。人人皆有欲望,貪財、貪色、貪名、貪食、貪睡。貪而無厭,沒有停止的時候。看見美麗的顏色,美麗的形象,悅耳的聲音,香甜的美食等等,就著迷了,必定設(shè)法得到,才肯罷休。煩惱來自欲望。人這種動物之所以叫做人,是因為有思想。有了思想,也就有了欲望。思想越復(fù)雜,欲望就越強烈。
從前,有一位老師父和小和尚一起下山化緣。當(dāng)他們走到一處湍急的河水的時候,看見一位美麗少女在那里躑躅不前,少女顯出恐懼的樣子,擔(dān)心自己過不去跌倒在水里。
老師父看在眼里,走上前去:“這位女施主,貧僧背你過去吧。”然后,老師父就把少女背過了河。小和尚跟在后面,對師父的行為很不理解,一直沉默不語,糾結(jié)于師父背少女過河的事情。到了晚上他實在忍不住,就對師父說:“我們出家人受了戒律,是不應(yīng)該近女色的,你今天為什么要背那個姑娘過河呢?”
“你說那個姑娘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還抱著嗎?”師父心懷坦蕩,未覺得姑娘不可懷抱,而小和尚心有欲望,不抱卻似抱,心里一直沒有放下。師父把姑娘背過河,并沒有在心里記住,小和尚一直想著清規(guī)戒律、不接近女色,雖然他沒有背姑娘過河,但是心里卻一直沒有放下,在心里產(chǎn)生了欲望。其實,佛家告訴我們,佛祖是在心中的,不是給別人看的。
欲望是一切煩惱之源,根絕了欲望,自然就沒了煩惱。小和尚由于心里產(chǎn)生了欲望,一直沒有在心里把姑娘放下,因此給他自己帶來了煩惱。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其實所謂的煩惱,大都是自己給自己戴上的枷鎖。欲望太多,煩惱太多。無欲無求,自無煩惱。然而人畢竟只是肉眼凡胎,衣食住行,七情六欲,皆與欲望掛鉤。因此,人不可避免會有煩惱。
佛家認為,欲望是一切煩惱的根源,只有杜絕了欲望,才能沒有煩惱。但是欲望是人類進步的原始動力,人類的祖先正是為了尋找食物,才從樹上下來,繼而學(xué)會打造工具,進化成人的。因此,不能因為欲望能產(chǎn)生煩惱,就“存天理,滅人欲”,關(guān)鍵是如何控制好欲望,使欲望既合理存在,又能減少煩惱。
還有一個例子,說的是唐肅宗時候的事情。
南陽慧忠禪師被唐肅宗封為“國師”。有一天,肅宗問他:“朕如何可以得到佛法?”
慧忠答道:“佛在自己心中,他人無法給予!陛下看見殿外空中的一片云了嗎?能否讓侍衛(wèi)把它摘下來放在大殿里?”
“當(dāng)然不能!”
慧忠又說:“世人癡心向佛,有的人為了讓佛祖保佑,取得功名;有的人為了求財富、求福壽;有的人是為了擺脫心靈的責(zé)問,真正為了佛而求佛的人能有幾個?”
“怎樣才能有佛的化身?”
“欲望讓陛下有這樣的想法!不要把生命浪費在這種無意義的事情上,幾十年的醉生夢死,到頭來不過是腐尸與白骸而已,何苦呢?”
“哦!如何能不煩惱、不憂愁?”
慧忠答:“您踩著佛的頭頂走過去吧!”
“這是什么意思?”
“不煩惱的人,看自己很清楚,即使修成了佛身,也絕對不會自認是清凈佛身。只有煩惱的人才整日想擺脫煩惱。修行的過程是心地清明的過程,無法讓別人替代。放棄自身的欲望,放棄一切想得到的東西,其實你得到的將是整個世界!”
“可是得到整個世界又能怎么樣?依然不能成佛!”
慧忠問:“為什么要成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