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人生是參差不齊的(3)
- 人生沒有邁不過去的坎
- 李上卿
- 4487字
- 2015-03-13 11:24:42
“因為我想像佛那樣擁有至高無上的力量。”
“現(xiàn)在陛下貴為皇帝,難道還不夠嗎?人的欲望總是難以得到滿足,怎么能成佛呢?”
是啊,欲望永遠沒有止境!即使是皇帝也有種種欲望,世人求佛究竟是為了什么?
可見,就連已經(jīng)坐到最高統(tǒng)治者位置的皇帝也有滿足不了的欲望,何況平常人。人都有七情六欲,一般情況下,欲望就像一條大河,它洶涌澎湃、奔騰不息,不斷地驅使著人們?nèi)ッβ担穼ぁS械娜巳プ非蠼疱X,有的人去追求名利,有的人去追求事業(yè),有的人去追求愛情,有的人去追求長壽。欲望的內(nèi)容因人而異,因人的不同階段、不同處境而異,但總而言之,人的欲望實在是太多太多了,相比之下,人能被滿足的欲望實在是太少太少了。
控制好欲望的“度”。不要不切實際地盲目攀比。我們自小可能就被灌輸一種理念:“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其實這些話作為勵志教育非常好,但作為人生目標則明顯太“過”,王侯將相、元帥,世上能有幾人?大千世界還是普通人占多數(shù)。如果目標定得太高,好高騖遠,一旦實現(xiàn)不了,煩惱自然就來了。因而,欲望給人帶來了很大的煩惱。
相信不少人都讀過俄國作家普希金的著名童話《漁夫和金魚的故事》。
海邊住著一對貧窮的老夫妻,他們靠打漁為生。一天,老頭在海里網(wǎng)到了一條金魚,金魚哀求老人放了她,并答應給老人以很大的報償。老人沒有要任何報償就把金魚放了。回家后,老太婆聞知此事,大罵老頭是傻瓜,說:“不要白不要,哪怕要個木盆也好嘛!”老頭受不了老太婆嘮叨,只得去找金魚要木盆,金魚使他如愿了。老頭滿以為老太婆這回會高興了,沒想到又惹來一頓罵:“一個木盆值個屁錢,蠢東西!去要一座房子!”老頭無奈,又去找金魚,金魚二話沒說,立即把他家的茅草棚變成了漂亮的新房。老太婆依然不滿足,又逼老頭去找金魚,想把自己變成一個世襲的貴婦人,金魚果然又使老太婆如愿以償了。可只過了一兩個星期,老太婆又不滿足了,想當女皇。由于老太婆一而再、再而三的無法滿足的欲望,惹怒了金魚,老夫妻又重新回到了原來的困苦生活。
其實,生活原本沒有痛苦,生活原本沒有煩惱,當欲望之火被點燃后,煩惱就來敲你的心門了。當你開始計較得失,貪求更多時,痛苦便來纏身了。
其實,人生很簡單,找準自己的人生目標,即挑選自己最適合最感興趣的一件事,用一生去完成它。不用太多,一件,只要一件就夠了。別人的成功及失敗與你無關。你只要和自己比,有沒有一天天在進步,有沒有一天天在超越自己、戰(zhàn)勝自己。
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明白你要成為誰
有個朋友和我抱怨,每天都不知道做什么好,但是每天都覺得自己很忙,可是又沒有看到什么成績。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覺。請仔細地想一想,你每天有多少小時,是真正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你做的每件事情,是不是有清晰的目標?如果你不為自己設定目標,不知不覺中別人就會把他的目標給你。多么忙不重要,忙什么才重要,人生最大的麻煩和問題,就是不知道自己的目標。人應該樹立自己的目標,為目標去奮斗,去拼搏,這樣才可能成為你想成為的那個人,完成你心中的理想。
人的一生,白駒過隙,沒有明確個人目標的人,注定是別人進步的鋪路石,別人向上爬的墊腳石。沒有人生目標的人,都比較隨著天性,自然發(fā)揮,因而少有規(guī)劃,往往會白白浪費光陰。
有很多人,心中漫無目標,沒有理想,沒有抱負,沒有計劃,一切都是那么平庸。他們心目中并沒有深思自己到底想成為什么樣的人,這就注定了他們的一生碌碌無為。
哈佛大學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關于目標對人生影響的跟蹤調(diào)查。調(diào)查的對象是一群智力、學歷、環(huán)境等條件都差不多的大學畢業(yè)生。結果是這樣的:27%的人,沒有目標;60%的人,目標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3%的人,有清晰而長遠的目標。以后的25年,他們開始了自己的職業(yè)生涯。25年后,哈佛再次對這群學生進行了跟蹤調(diào)查。結果是這樣的:3%的人,25年間他們朝著一個方向不懈努力,幾乎都成為社會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業(yè)領袖、社會精英;10%的人,他們的短期目標不斷地實現(xiàn),成為各個領域中的專業(yè)人士,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60%的人,他們都在安穩(wěn)地生活與工作,但都沒有什么特別的成績,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剩下27%的人,他們的生活沒有目標,過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抱怨他人,抱怨社會,抱怨這個“不肯給他們機會”的世界。其實,他們之間的差別僅僅在于:25年前,他們中的一些人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而另一些人則不清楚或不很清楚。
目標是一種動力,也是最能挖掘潛能的杠桿。在很多時候,我們認為自己“行”的時候,就會覺得有無窮的力量和勇氣,變得英勇無比,在困難面前像個勇士。目標是人生路上的燈塔,能用不滅之光照亮人生的前程。
人生只有一次,人應為自己的目標去努力奮進,我們每個人都應樹立自己的目標。不管是否成功,你的生命依然精彩。“你把自己當做什么人,你就是什么人”。
曾經(jīng)有個叫托馬斯的中年人,經(jīng)營著一個只有13人的小企業(yè),但經(jīng)營不順利,靠著大量借貸才渡過了一場經(jīng)濟危機,好歹總算避免了破產(chǎn)。令人們感到滑稽的是,此刻他卻認為,危機之后是極大的機遇,公司應該提高眼界,更上一層樓,成為“真正具有全球地位的大公司”。他兒子回憶當時的情景,說:
“那天,家父下班回來,抱著母親,驕傲地宣布:從今以后,‘計算制表記錄公司’改為一個響亮的名字——‘國際商用機器公司’!我站在客廳的走廊上想,就憑那家小公司?確實,家父當時所經(jīng)營的只是個負債累累的小公司,到處都是叼著雪茄的家伙,賣的也只是咖啡研磨機和屠夫用的磅秤,而不是什么國際商用機器。”
然而后來的歷史卻證明了:在看待企業(yè)未來發(fā)展的事情上,托馬斯的眼界和遠見確實勝人一籌,他的“國際商用機器公司”并非一個滑稽的笑話,而是后來赫赫有名的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簡寫起來就是——IBM。
成功源于有明確的目標。你想成為怎樣的人?這是一種明確的目標,這個目標是邁進成功大殿的門檻。古今中外凡在智能上有所發(fā)展、事業(yè)上有所成就的人,無不有著明確而堅定的目標。
英國前首相本杰明·迪斯累里原本是一名并不成功的作家,出版數(shù)部作品卻無一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后來迪斯累里涉足政壇,決心成為英國首相。他克服重重阻力,先后當選議員、下議院議長、高等法院首席法官,直至1868年實現(xiàn)既定目標成為英國首相。對于自己的成功,在一次簡短的演說中迪斯累里一言以蔽之:“成功的秘訣在于堅持目標。”明確而堅定的目標是贏得成功、有所作為的基本前提,因為堅定目標的意義,不僅在于面對種種挫折與困難時能百折不撓,抓住成功的契機,讓夢想一步步變?yōu)楝F(xiàn)實,更重要的還在于身處逆境能產(chǎn)生巨大的奮進激情,使自己的潛能得到最大發(fā)掘與釋放。
人生就是個不斷進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重要的不是盲目讓自己勞碌一生,而是你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很多事情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你以誰為榜樣?你心中的自己是怎么樣的?你希望在大多數(shù)人中是什么位置?你想站在這區(qū)域里的什么位置?你想不想改變現(xiàn)在的狀況?你想做“小生意”還是“大生意”?你想在這個行業(yè)里處于什么位置,是領頭羊,還是隨大流的沙子?
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你要一個怎樣的人生,完全在于你自己的決定。從現(xiàn)在開始,認識自己,用心靈的“過濾器”來衡量自己的人生,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以誰為榜樣,有了目標及規(guī)劃并為之努力,真的就能到達夢想的天堂。
在不適應的環(huán)境里——學會去改變自己吧
人生在世,有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適應環(huán)境。往往在很多時候,不可能要求環(huán)境來適應你,而只能是我們自己去適應環(huán)境。這是自然規(guī)律,也是社會規(guī)律。
達爾文也在進化論中說:“在生物體生存的競爭中,對生存有利的變異個體被保留,反之則被淘汰。”從動物生存到人類生存,適應與適者是生存的一條普遍的道理。
在美國加州的島上,有一種鳥叫美洲鷹,它的體重達到20公斤,兩翼自然展開達到3米。由于有人高價收購,導致美洲鷹在島上絕跡。當人們認為世界上不可能再出現(xiàn)美洲鷹的時候,美國一名專門研究美洲鷹的科學家阿·史蒂文,卻在南美安第斯山脈的一個巖洞里,發(fā)現(xiàn)了絕跡多年的美洲鷹。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洞中到處是奇形怪狀的巖石,巖石與巖石之間最大的距離是0.5英尺;最狹窄的地方,兩塊巖石幾乎緊貼在一起,有的巖石薄得像刀片,有的巖石尖得像釘子。別說身體龐大的美洲鷹無法生活,連麻雀恐怕都很難棲身。美洲鷹究竟是以什么樣的方式生活?所有專家都難以想象。經(jīng)過觀察,科學家才發(fā)現(xiàn)美洲鷹在穿過縫隙的一剎那,翅膀緊緊地貼在肚子上,雙腳直直伸到尾部,與伸直的脖子和頭保持在一條直線上,巨大的布滿老繭的軀體在瞬間變成一條又柔又軟的“面條”,進而輕松做到人們無法想象的事情。
美洲鷹為了躲避人類的追捕,來到這樣的巖洞里,為了適應環(huán)境,為了讓自己龐大的身軀能穿過巖石之間狹小的縫隙,在一次次受傷中調(diào)整自己、改變自己,終于讓自己的身上有了老繭以抵御巖石的摩擦,讓自己龐大的身軀柔軟到可以瞬間成為一條直線。美洲鷹無法改變巖洞的狹小,但是它卻改變自己,進而獲得新生。
我們再舉一個生物界的例子。生物學中有一個典型的適者生存的實例就是工業(yè)區(qū)樺尺蛾“黑化”的現(xiàn)象。樺尺蛾是生活在歐洲的一種蛾類。正常的樺尺蛾的體色是灰白的,它夜晚活動,白天棲息在樹干上,其體色與樹干上的地衣顏色十分相似,不易被它的天敵鳥類所發(fā)現(xiàn)。19世紀英國工業(yè)化造成嚴重污染,大煙囪排出的大量煤煙,殺死了樹干上淺灰色的地衣,把原先密被地衣的樹干變?yōu)楹谏亩淖兞藰宄叨甑臈h(huán)境,原本具有的保護色,在新的環(huán)境中變?yōu)轱@露的。于是,灰白色的樺尺蛾變得容易被鳥發(fā)現(xiàn)并捕食,而原來容易被發(fā)現(xiàn)的黑色品種卻得到了掩護。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黑色類型逐漸代替了淺色類型。在工業(yè)黑化的作用下,黑色的樺尺蛾適應了新的環(huán)境而被保留下來,自從1850年人們發(fā)現(xiàn)了第一只黑色樺尺蛾,到19世紀末,黑色類型占95%以上,而淺灰色類型從99%降到5%,甚至更少。由此可見,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是其生存的重要保證。
做人也是如此,人和其他動物的不同,就在于除了對自然環(huán)境的先天性適應能力外,人類學會了在生產(chǎn)生活中,適應一些新的變化,這些能力的培養(yǎng),已經(jīng)成為人類教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要學會適應周圍的環(huán)境。即便環(huán)境再惡劣,我們也不能抱有脫離這個世界的態(tài)度,不能坐以待斃。一個人要想有好的環(huán)境,必須先優(yōu)化自己的“主觀環(huán)境”,戰(zhàn)勝自己的弱點和缺點。人和人之間的差別,其實就在于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很多人能很好地適應外界的環(huán)境,也就適應了別人,成就了自己,而有的人被環(huán)境影響,成了環(huán)境的犧牲品。置身于不如意的環(huán)境中,不要無謂地埋怨環(huán)境,而要主動樂觀地創(chuàng)造條件贏得支持。我們要積極適應周圍環(huán)境,融入周圍環(huán)境,直至享受周圍的環(huán)境。當我們不能改變環(huán)境時,一定要學會去適應環(huán)境。
大家一定知道關于發(fā)明鞋子的典故,在還沒有發(fā)明鞋子以前,人們都赤著腳走路,不得不忍受著腳被扎被磨的痛苦。某個國家,有位大臣為了取悅國王,把國王所有的房間都鋪上了牛皮,國王踩在牛皮地毯上,感覺雙腳舒服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