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兒童人格統(tǒng)一性

  • 兒童人格教育
  •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5169字
  • 2015-03-13 09:53:56

兒童的心理生活非常奇特。無論我們接觸到他們生活中的哪一點,都會十分著迷,都會感覺引人入勝。這是一個不得不被承認的事實,也是了解兒童人格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如果我們想要了解兒童的某一特定行為,就必須先了解兒童完整的生活經(jīng)歷。兒童所經(jīng)歷和參與的每一項活動都是他整體生活和完整人格的表達,不了解兒童行為中隱蔽的生活背景就無從理解他正在做的事情。我們將這一現(xiàn)象稱之為兒童人格的統(tǒng)一性。

兒童人格統(tǒng)一性的發(fā)展是兒童行動和行為方式相互協(xié)調(diào)形成的單一模式。這種人格的發(fā)展從兒童的童年時期就開始了。童年生活中的一些要求引導兒童整合和統(tǒng)一他們自身的反應(yīng),不僅使兒童對不同情境的統(tǒng)一反應(yīng)形式形成兒童的性格,而且還使兒童其他的行動有別于其他兒童,更加個性化。

很多的心理學派在研究兒童人格時都忽視了兒童人格的統(tǒng)一性,即便沒有完全忽視,也沒有給予相應(yīng)的重視。所以,各類人格都似乎成為一個個獨立的整體,被心理學理論或精神病學中特定的表達孤立開來。有些時候,這種表達方式或者手勢被稱為一種情結(jié),這種假設(shè)是,它們可以從個體的其他活動中被分割出來。這種做法就如同將一個音符從完整的旋律中抽出,然后試圖脫離其他音符來理解這一音符的美妙。這一做法并不妥當,但卻相當普遍。

個體心理學非常反對這種流傳甚廣的錯誤做法,尤其這里還涉及兒童教育的問題,這會給孩子帶來不小的危害,而這些危害在有關(guān)兒童懲罰的理論中非常顯著。如果孩子做了必須被懲罰的事情,會怎么樣呢?人們首先會想到這個孩子的人格是怎樣的。而懲罰的壞處顯然多過于它的好處。因為若是這個孩子常常出錯,老師或者家長就會有一個固定的印象,覺得孺子不可教也。反過來說,若是這個孩子其他的表現(xiàn)很好,那么,人們就會根據(jù)孩子總體的表現(xiàn)而不會那么厲聲地苛責他。但是,這兩種做法都沒有觸及問題的本質(zhì),即通過全面理解孩子人格的統(tǒng)一性,繼而以此為藍本深入探討為什么會出現(xiàn)此類錯誤。這與脫離了整個音樂旋律而單獨地理解某一個單一音符類似。

若是我們隨口就問一個孩子為什么那么懶散,我們就沒法期望能找到他懶散的真正原因;同樣的道理,我們也沒法從一個孩子的嘴里套出他撒謊的原因。幾千年來,深知人性的偉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有一句至理名言:“認識自己是多么難!”同理,我們怎么能寄希望于從一個孩子身上得到這樣高深復雜難題的答案呢?這些問題即使讓心理學家回答都有些勉強。知道個體某一行為表達的真正含義是以能夠全面認識他的整體人格為前提條件的。這個辦法并不是要求去陳述孩子做了什么和怎么去做,而是要搞清楚孩子在面對任務(wù)時采取了什么態(tài)度。

以下我們列舉一個案例來進一步說明這個觀點。有一個13歲的少年,他有兩個妹妹。在他5歲以前,他是家中的獨子,那時候他生活得非常快樂。因為所有的家庭成員都圍著他轉(zhuǎn),每個人都非常愿意滿足他的要求。他是媽媽寵愛的寶貝。他的父親雖然是個軍官,但是也是個脾氣很好的人,兒子經(jīng)常默默依偎在他身邊,讓父親感覺溫暖。當然,媽媽仍然是他最為親近的人,因為爸爸常常不在身邊。而身為一個聰慧而善良的女人,母親總是會想方設(shè)法滿足這個兒子的每一個心血來潮的要求。但是,當男孩偶爾表現(xiàn)出沒有教養(yǎng)和做出脅迫性的態(tài)度和動作時,媽媽就會很氣憤。因此,母子關(guān)系變得漸漸緊張起來。而這個男孩越來越想支配自己的母親,專橫跋扈、態(tài)度強硬,他還喜歡發(fā)號施令,反正他會采取各種令人生厭的方式來引起家人的注意。

雖然他給媽媽帶來了很多困擾,但是他的本性還是很好的。所以,媽媽還是盡量滿足他的要求,照樣地給他整理衣服,幫助他輔導功課。這個男孩接受著良好的學校和家庭教育,他是個機靈而聰明的孩子,他深信媽媽會幫他解決所有的難題。直到他8歲的時候,他的學習成績也非常不錯。但是,之后他就發(fā)生了一些明顯的變化,越來越讓父母難以忍受。他甚至開始自暴自棄,不認真學習,辦事也拖拖拉拉,還常常惹媽媽生氣。每當媽媽沒有滿足他的要求時,他就無禮地動手撕扯媽媽的頭發(fā),不讓媽媽安寧,擰媽媽的耳朵,還掰她的手指。他也不打算改正這些缺點,他的妹妹年紀越大,他變得越嚴重。而且他開始不斷地捉弄起他的小妹妹來。雖然他下手還不重,但是對妹妹的嫉妒之心已經(jīng)暴露無遺了。仔細探究便不難發(fā)現(xiàn),他的惡劣行為始于妹妹的出生,因為自那以后,妹妹便取代了他在家中的地位,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

需要注意的是,當一個孩子開始變壞,或者他身上出現(xiàn)了以往沒有出現(xiàn)的讓人不悅的新事件時,我們不但要關(guān)注這種行為開始的時間,還要關(guān)注它因何而產(chǎn)生。而尋找孩子改變的“原因”則十分關(guān)鍵,因為通常在大人的眼中,一個妹妹的出生不會成為一個哥哥變壞的原因。但事實上,這種情況卻常常出現(xiàn)。而出現(xiàn)的原因無非是哥哥對妹妹出生這件事的態(tài)度存在問題。自然,這并非存在嚴格意義上的物理學的因果關(guān)系,因為我們無法將一個孩子的變壞歸結(jié)到另一個孩子的出生。但物理學告訴我們,落向地面的石頭一定會向著某個方向以某種速度持續(xù)下落。而個體心理學理論讓我們深信:在心理“下落”的過程中,嚴格意義上的因果關(guān)系并不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真正起作用的就是那些看起來毫不起眼的大大小小的錯誤。這些錯誤將會影響個體的將來。

不足為奇,人的心理發(fā)展過程是一個不斷出錯的過程,因此,這些錯誤往往和結(jié)果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體現(xiàn)出個體錯誤的行為或錯誤的人生取向。而出現(xiàn)這些問題的原因則在于心理目標的確定,這又與人的判斷密切相關(guān),判斷既有對,也有錯。因此說,目標的確定其實從人的童年早期就已經(jīng)開始了。在人2歲或者3歲的時候就已經(jīng)確定了自己要追求的優(yōu)越感。而跟隨著這個目標的指引,他會選擇用自己的方式去追求這個目標。而那些基于錯誤判斷而產(chǎn)生的錯誤目標一旦確立,就不可能被輕易更改,它會或多或少地約束著兒童的行為。兒童也會用自己的行動來接近自己的目標,他也會以目標為基調(diào),進一步調(diào)整自己的生活,以便能更好地完成這一目標。

所以說,對任何事物的個體性的理解制約著孩子的成長,明了這一點十分關(guān)鍵;若是孩子陷入一種新的困難之中,他的行為會囿于舊有的錯誤觀念中難以自拔,明了這一點也很重要。就像我們所知道的那樣,孩子在情境中所表現(xiàn)出的態(tài)度和處理方式,并不是因為存在的客觀事實(比方說,另一個孩子的出世),而是孩子對事實或情境的判斷。這是一個很好的依據(jù),它能恰如其分地反駁嚴格的因果論:客觀事實及其絕對含義之間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但是,客觀事實與對事實的錯誤看法之間并沒有這樣的絕對聯(lián)系。

這便是奇妙的人類心理,對事實起到關(guān)鍵作用的并非事實本身,而是我們對事物的看法,這看法甚至決定著我們的行動目標。因此,這一點我們要切記:即看法決定著我們的行動,而看法也是我們自身建構(gòu)人格的基石。這里再舉一個關(guān)于人的主觀看法影響行動的經(jīng)典例子,即愷撒登陸埃及事件。當愷撒踏上海岸之時,無意中被絆倒。羅馬士兵迷信地認為這是非常不祥的預兆。若不是智慧的愷撒興奮地高舉雙臂大聲呼喊道“你是我的了,非洲!”,很可能那些羅馬士兵就掉頭返回了,雖然他們平時英勇善戰(zhàn)。從這個例子中我們能充分看出來,現(xiàn)實的結(jié)構(gòu)對人類行動所起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而大眾心理和理性的關(guān)系也與此類似:若是在一個對大眾心理有利的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了有關(guān)人的健康的理性常識,這并不是代表大眾心理或理性是由環(huán)境所決定的,而是表明它們對環(huán)境的看法相同而已。一般來說,僅當錯誤的或謬誤的觀點受到批判的時候,才會有理性常識的產(chǎn)生。

讓我們回過來再看看小男孩的故事吧。我們可以猜到,因為妹妹的出生,小男孩立即就陷入了困境。沒有人愛他,而他的學習成績也沒有什么大的起色,他還是我行我素。他不斷地提出無理的要求,去騷擾同學,這是他實現(xiàn)人格完整的途徑。接著會發(fā)生什么呢?每當他騷擾別人,他就會受到相應(yīng)的懲罰。他在學校的劣跡很快地被家長知道了。如果他仍然不思悔改,學校就會建議家長把他帶回家去,因為很明顯,他已經(jīng)無法適應(yīng)學校生活了。

對于這個處理決定,小男孩可能很樂于接受,因為別的處理方法都不是他所喜歡的。而從他行動模式的邏輯連貫性上,也能看出他的這種態(tài)度來。盡管這并不是一個正確的態(tài)度,但是,一旦這個態(tài)度形成了,就很難改過來。他想挽回自己的地位,重新被眾人所關(guān)注,有這種想法是他所犯的一個最基本的錯誤。若說因為某種錯誤他必須要受到懲罰的話,那么,這(想成為眾人關(guān)注的焦點)就是那個錯誤。因為有這種想法,他老是想讓母親時刻關(guān)注著他;因為有這種想法,他成為自己世界里的國王,擁有了絕對的8年統(tǒng)治權(quán),直到最后他突然失去了王位。在這之前,他覺得自己是為媽媽而存在的,他的媽媽也僅為他而存在。后來他的不幸來了,妹妹出生占據(jù)了他以前的位置。他竭盡所能拼命奪回自己的王位。這是他所犯的第二個錯誤。但是,我們必須要承認,他并不是個壞孩子。只有當他面臨一個自己沒有準備好的情境,而且旁邊又沒有可以傾訴的對象的時候,他只能選擇獨自應(yīng)付,因此,才會產(chǎn)生如此惡劣的行為。我們可以舉例加以說明。若是一個孩子長年累月地習慣了被別人所關(guān)注,而突然有一天,所有的事情都變了,一個與之相反的新情境就此出現(xiàn)了:他到了入學的年齡,但是學校里的老師并不偏袒誰,對待所有學生都是一樣的。那么這個小孩要如何贏得老師的關(guān)注呢?除了惹怒老師,他可能沒有更好的選擇了。對于一個習慣了被溺愛其實剛開始并不是那么壞,也不是那么惡劣的孩子來說,這種情境就變得十分危險了。

所以,對于這個案例中的小男孩面臨的窘境,我們就可以給出解釋了。他所面臨的正是個人的生活方式與學校所要求和期待的生活方式之間的沖突。如果用圖示的方式加以說明的話,我們會發(fā)現(xiàn)標注兒童人格的方向和目的的圖標與標注學校所追求的目的的圖標的方向是背道而馳的。這種不一致性,正是矛盾之所在。兒童生活中的所有活動都是圍繞著兒童自身的目的所展開的;所以,兒童的整體人格要求他不會偏離他的目的。而學校所希望的則是每一個孩子都能正常而健康地生長,這兩方面之間的沖突就是顯而易見的了;然而,身為校方往往會忽略了在這種情境之下的兒童心理變化,這樣學校就錯失了管理的良機,既沒有對這些孩子寬容,也沒有采取妥善的方式消除這類沖突。

我們知道,這個少年的生活完全圍繞著一個動機展開,即讓母親圍著他轉(zhuǎn),為他服務(wù),而且只為他一個人勞心勞力。他的心理活動只圍繞這一件事展開,即我要制約母親,而且她屬于我一個人。但是,進入學校之后,他得到的希望則是:要獨立學習,獨立完成作業(yè)。對此,人們給予了形象的比喻,一頭烈馬給它套上了一輛馬車。在這種情形之下,孩子的表現(xiàn)自然是差強人意。但是,若我們對兒童的真實處境有了深切的認知,我們便會給予他更多的理解和同情。在此懲罰毫無意義可言,而且它只會加劇孩子對學校的排斥心理,認為這不是個他喜歡的地方。如果他因為犯錯被學校開除,或者被要求父母將其領(lǐng)回家中,他會更高興,因為這正是他所期盼的結(jié)果。他頭腦中的錯誤的感知圖式就如同一個圈套,最后把他自己也給套了進去。他覺得自己贏了,此刻,他可以完全操控自己的母親了。母親不得不再次服務(wù)于他,而這正是他所盼望的。

若我們搞清楚了這些,我們就必須承認,對孩子所犯下的各類錯誤進行所謂的懲罰,于事無補。比方說,有的孩子上學忘了帶書本(若是這個孩子帶了書本,顯然就更奇怪了),因為一旦他忘記了什么,他的母親就要為他勞心勞力了。這并不是一起孤立的事件,而是孩子總體人格圖示的一小部分。若我們能明白,一個人人格的所有表現(xiàn)都是緊密相連的,它們共同構(gòu)成了一個完全的統(tǒng)一體的話,那么,我們就會理解這個小男孩的所有行為都與他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guān)。而孩子的行為和他人格的一致性這一事實也對這種假設(shè)予以了否定,也就是說如果孩子無法勝任學校的任務(wù),僅僅是因為他愚蠢。一個愚蠢的孩子是沒法一直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來行動的。

這個案例還讓我們明白,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人類的處境都極其相似。每個個體人類的生活方式以及對生活的理解并不是與所謂的社會傳統(tǒng)相一致的,并不是那么完全和諧相融的。以前,我們認為社會傳統(tǒng)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不能背離的,實則不然。而今我們已經(jīng)明白,人類的社會制度以及風俗,并不是如此神圣,也不是永恒真理。它是隨著社會發(fā)展而不斷變化的。人們所制定的社會制度和習俗是因個體而存。而個體要想獲得解放只能存在于社會意識之中,但是,我們這么說,并不代表要強迫個體去接受一模一樣的社會模式。

要想了解個體心理學,首先要明了個體與社會之間的關(guān)系這個基本命題,這個命題對于學校系統(tǒng)和不能很好地適應(yīng)學校生活的學生的處理,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學校必須明白兒童是一個有著整體人格的個體,他們就像一塊璞玉,等待著有心人去雕琢成才。學校必須掌握心理學方面的相關(guān)知識以便對孩子的特定行為進行評判。當然了,學校也不要將某些孩子的特定行為看成是一個孤立的存在,而應(yīng)該將它看做是整個文章的某個片段,即整體人格的某一部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桥区| 潼关县| 光泽县| 穆棱市| 老河口市| 思茅市| 泰来县| 平和县| 南京市| 昭苏县| 纳雍县| 洞口县| 阜阳市| 玛纳斯县| 壤塘县| 武夷山市| 丰县| 石棉县| 松溪县| 威信县| 海南省| 彭泽县| 冀州市| 历史| 遵义市| 鸡东县| 上蔡县| 娄烦县| 武宁县| 洪江市| 察哈| 探索| 山东| 桦川县| 靖西县| 华池县| 高阳县| 龙川县| 扬中市| 康定县| 中卫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