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前言(1)
- 兒童人格教育
-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3888字
- 2015-03-13 09:53:56
按照心理學的相關定義,教育問題就是人的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對于成年人來說如此,對于兒童來說亦然。不過,成年人和兒童之間存在一定的不同:因為兒童未成年,外界的指導就顯得非常重要,當然,成年人有些時候也需要指導。如果我們放心讓兒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成長,如果每個人生存的時間足夠長,例如兩萬年的時間,而且恰好他們的生存環境足夠好,那他們或許能夠最終適應現代文明,能夠適應現代成年人的行為規范。但是很顯然,人生短暫,一個人生存的時間及生存環境都不能如假設般美好,所以兒童的成長必須有成年人的關注和引導。
但對成年人來說,關注和引導兒童的成長并不容易,成年人對兒童的心理沒有絲毫認知。成年人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愛憎情感都存在一定的困難,更何況去了解兒童。所以,成年人認識和了解兒童,并且依據自己一定的知識儲備去指導和引導兒童就是更加困難的問題了。
鑒于兒童心理本身的重要性,加上對兒童心理的研究還能夠間接認知成年人的性格特點及行為方式,所以個體心理學會專門致力于對兒童心理的研究。與其他心理學不同,個體心理學不允許理論脫離實踐,個體心理學將研究集中于整體人格以及整體人格對其發展及可能出現的表現的有生命力的追求。從這一角度來看,個體心理學的理論就是實踐的理論,因為這一理論本身源于其對錯誤和謬論的認知;無論是心理學家、父母、朋友還是每個個體自身,誰了解了這樣的理論,誰就能夠很快將這些理論運用于實踐,通過實踐來指導人格的發展。
這種被個體心理學采納的方法使得這種心理學所有的闡釋匯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依據對個體心理學的理解,每個個體的行為都是由其整體的人格發起和引導的,所以,個體心理學對人的行為的闡釋都能夠準確地表現出這些行為間的關系,而這些行為也同樣折射出個體的心理變化。在前言這部分,我會嘗試對個體心理學的觀念進行一個總論性的敘述,然后在后面的章節中詳細地闡釋前言這部分文字所提及的相關問題。
每個人的心理都充滿了有活力、有目的的追求,這是每個人的發展過程中不容置疑的事實。兒童自出生開始就在不間斷地尋求自身的發展,他們尋求著一幅偉大、優秀,甚至是完美的畫面。這一畫面是一種希望,而且無時不在,是每個人在無意識的狀態下追尋的。人的這種有目的的追尋活動決定著每個人一生的實際行為,甚至還能主宰人的思維。因為每個人的思維都與其生活的追求及生活方式一致,而不是客觀的。
整體人格依據每個個體的存在而存在。每一個個體都是由其整體人格所塑造的,是其人格的整體性和統一性的代表。每一個個體都是一幅畫作,同時又是這幅畫作的作者。這幅畫作的內容就是其自身的人格,但是每一個個體都不會是完美的畫家,也無法對自身的靈魂和肉體具備完整的認知。每個個體都是以經常犯錯和不完備的形式存在著。
在對人格建構的考察過程中需要注意,每個個體人格的整體及其特有的生活目標、生活作風都是建立在個體對生活本身的所有事實的主觀看法上,而不是建立在客觀事實之上。每個個體對于客觀事實的觀念及看法都不會是客觀事實本身。所以,即便人類生活的世界是由客觀事實構成的,但人類總是能以多變的方式去打造自我。每個人都會根據其對客觀事實的看法去打造自己,其中的一些看法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是健康而且無誤的,但有些看法卻是不健康的,或者說是謬論。無論什么情況下我們都應該想到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心理學方面的問題,特別要想到的是這個個體在童年早期出現過的心理障礙,因為這些心理障礙及其他種種問題都可能影響到其此后的發展方向。
此處列舉一個案例來加以說明。案例的主人是一位52歲的女人,她總是喜歡對比她年長的女性說三道四。對于這樣的表現,她回憶道,她童年期間,她的姐姐總是能得到所有人的關注,而她和姐姐相比,童年期間記憶更深的是內心的屈辱及對自身價值的不確定性。這里,我們運用個體心理學中的“縱向”觀察的方法來探討這一案例,我們很容易就能發現這個女人自童年至如今都存在著同樣的心理機制,同樣的心理動力:她對自身價值的不確定性;她只要發現別人更被關注,別人在他人心中的位置更重要,她就會心生不滿。所以,即便我們對這個女人目前的生活及其整體人格絲毫不了解,我們依舊可以根據我們已經了解的兩個事實去填補我們對其了解上的空白。從這個角度上看,心理學家就如同善于寫小說的作家一般,能夠通過一條確定的主線、一種固定的生活方式及行為方式去構筑某一人物的生活,從而保證這一人物的整體人格不會被破壞。經驗豐富的心理學家能夠清楚地繪制出這個女人的“生命主線”上所聯系的各種獨特的人格特征,甚至能夠預測這個女人在某些特定情境下的表現。
個體的任何有目的的活動或者追求都是以一個重要的心理情緒為前提的,這一情緒就是人的自卑感。所有的兒童都容易產生一種天生的自卑感,但這種自卑感會激發兒童想象力的發展,會讓兒童嘗試著以改善自身的處境來消除自己的自卑心理或者緩和自己的自卑心理。心理學將兒童表現出來的這一現象稱為心理補償。
兒童自卑心理產生的心理補償機制開啟了人們犯錯誤的巨大可能性。這樣的補償機制客觀上有助于個體心理的完善,也能單純地輔助個體的心理調適,但實際上很可能會擴大個體與客觀現實之間的距離。或者說,對于自卑心理嚴重者,他們在經過心理補償后,只能從心理的角度克服自卑,而無法在行為上加以改善。當然,從心理的角度克服自卑也是必要的和必然的。
在這里,我們將那些明顯表現出補償性的性格特征的兒童分為三種類型:自出生就身體衰弱或者存在器官缺陷的兒童;自幼受到嚴厲管教、沒有感受到父母慈愛的兒童;自幼就被嬌寵的兒童。
這三種類型的兒童正是問題兒童的三種基本處境。我們通過對這三種類型兒童的考察,能夠更好地研究和了解正常兒童的發展。雖然說并不是每個兒童生來就殘疾,但令人難以相信的是,大多數兒童都會表現出某些由于身體或器官的某種欠缺而出現的一些心理特征。我們在實踐過程中通過殘疾兒童中的極端案例來探究這些心理特征的原型時發現,幾乎所有的兒童都在不同程度上屬于自幼受到嚴厲管教或者自幼就被嬌寵的兩類兒童中的一類,甚至兩者兼而有之。
以上三種基本處境都會讓兒童出現欠缺感和自卑感,并且會刺激兒童在內心中形成超越其自身潛力的雄心。追求優越感和自卑感是一個人一生中同一基本事實中所表現出來的兩方面,很難加以區分。在病理學方面,我們很難斷定是不斷膨脹的野心對個體的傷害大,還是過分的自卑感更容易傷害個體。膨脹的野心和自卑感都會按照固定的節律循環再現。過度的自卑感能夠激發兒童那膨脹的野心,而兒童膨脹的野心有時又會成為他們心靈的毒瘤,讓他不愿意安分下來。這種既不安分又毫無意義的行為本身是結不出任何果實的,因為它會遭受野心的過度澆灌。這種膨脹的野心又會與兒童自身性格中的某一癖性糾纏在一起,不斷地加深對兒童的刺激,使他們變得更加敏感,并且讓兒童能很輕易地對傷害或蔑視的行為發怒,并最終出現過度自卑的情況。
這種兒童(《個體心理學雜志》內處處都有這方面的個案)雖然會正常地長大成人,但他們的才智和能力卻依舊在沉睡著。他們會出現“神經兮兮”的表現,或有一些怪異的性格。這種兒童如果發展到了極端,最終會發展成一個不負責任的人,甚至會走向犯罪,因為他們大腦中只有他們自己,而沒有任何別人的存在。他們是絕對的道德上和心理上的自我主義者。他們中的某些人會選擇逃避客觀現實和事實,用這樣的方式給自己構建一個嶄新的夢幻的世界。他們一直生活在白日夢中,沉溺在他們幻想的世界里,在他們看來,他們那夢幻般的世界才是真正的現實世界。就這樣,他們終于成功地感受到了心靈上的安寧。但實際上,他們只是在心中虛構出了一種現實,借此來獲得心靈與現實的和解。
心理學家和已經為人父母者需要注意,社會情感的發展程度在無論哪種類型的兒童的成長過程中都會有所表現。社會情感是兒童正常發展的晴雨表。社會情感對于兒童心理的正常發展起著決定性和指導性的作用。無論哪方面的社會情感存在任何障礙,兒童的心理發展都會受到危害。
個體心理學正是根據社會情感的基本原則來研究相應兒童的教育方式。兒童的家長和其他教育者不應該讓兒童只與其中一個人建立緊密的聯系。如果這樣,那兒童勢必無法準備好投入到將來的生活中。
仔細觀察兒童入學時的表現,也是了解兒童社會情感發展程度的一種好方法。兒童剛進校門時都會經歷人生中最早和最困難的考驗。對兒童來說,學校是一個嶄新的環境。在學校里,兒童能夠表現出他們對嶄新的環境是否有了充分的準備,特別是能表現出他們是否充分準備好了如何與人相處。
大部分人都缺乏幫孩子做好入學準備的相關知識,所以,很多成年人在回想他們剛剛進入學校的那段時間的生活時,總感覺那段時間就如同做了一場噩夢。如果學校的教育得法,那后來完全可以彌補兒童早期教育方面的缺失。學校不僅是一個向孩子傳授書本知識的地方,還應該是一個向孩子傳授生活知識,表現生活藝術的場所,所以好的學校是家庭和現實世界兩者的中介。但是,我們在等待理想的學校出現,借以彌補家庭教育上的缺陷的同時,還應該關注父母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的弊端。
學校只能對家庭教育中隱藏著的弊端起到顯示器的作用,而這也正是因為學校還不能算是一個十全十美的環境。如果父母在孩子入學前沒有教育好他們如何與他人相處,那孩子在剛剛入學的時候就會表現得很孤立,不知道如何尋求幫助。這樣的孩子會因為自己表現出來的孤立而被看做古怪、孤僻的孩子。而反過來,這又會加強孩子最初表現出來的孤僻傾向。孩子的成長因此而受到傷害,并會向問題兒童的方向發展。家長們常常將孩子的這種表現歸咎于學校的教育問題,殊不知這只不過是學校環境引發了家庭教育的潛在問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