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曖昧的對手:俄國和法國,從彼得大帝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 (法)埃萊娜·卡雷爾·唐科斯
- 7036字
- 2025-04-30 10:24:18
第一章
彼得大帝:朝向歐洲……以及法國的窗口
在彼得大帝的治下,俄國在歐洲的形象大為改觀,俄國與大部分歐陸強國的關系也為之一振。彼得大帝的踐祚開啟了另一個時代,他與法國的路易十四一道給這個時代打下了烙印。這兩位君主將會主宰這一時期的歐洲政壇,不過他們彼此之間卻從未見過面。
1689年,十七歲的少年君主——彼得·阿列克謝耶維奇·羅曼諾夫——掌握了俄國實權。彼時,這位年輕的君主醉心于兵法和船只,對權力并不傾心。一開始,他在自家土地的池塘里操練小型船只。然而,過家家式地擺弄假的武器和小型船只很快就讓彼得失去了興趣。他想要的是一場真正的戰爭,他的眼前浮現出兩個敵對的國家——瑞典和奧斯曼帝國。彼得選擇了后者,也就是曾統治俄國的韃靼人的伊斯蘭盟友奧斯曼帝國。這也是羅曼諾夫王朝的第一位沙皇米哈伊爾曾夢想征服的國家。剛剛二十二歲的彼得,對于除了少年打仗游戲之外的帶兵打仗毫無經驗,但他毅然地發動了對亞速的征服。彼得打了勝仗。1696年亞速被攻克標志著擺脫了韃靼人桎梏的俄國開始復興,也象征著隨著獲得黑海出海口,俄國未來的實力將會不斷增強。在此之前,俄國一直被困于大陸之中;有了出海口,俄國就有了成為海軍強國的可能性。彼得就這么實現了諸多夢想中的第一個。
不過彼得并不打算止步于此。彼得剛回到莫斯科,俄國民眾就得知了這位年輕君主的宏偉藍圖。他向歐洲派遣了一個共計二百五十人的豪華外交使團。此行旨在窺探那個遙遠的異域世界,發掘其力量和光輝的秘密。這個消息傳開的同時,一則令人難以置信的傳言也散播開來,說沙皇本人打算加入這個豪華使團,不過不是以俄國君主的身份,而是喬裝打扮、微服私訪。這個兩米高的巨人怎么能夠行走自若而不被發現呢?而且俄國內政向來云譎波詭、詭計叢生(彼得本人就曾是受害者),沙皇怎能像人們所說的那樣離開國家長達十八個月呢?
然而,彼得大帝就是這么謀劃的,攻占亞速翌日他就著手準備了。為了給此行正名,他有一個無可爭辯的理由——鞏固對奧斯曼帝國的勝利。他需要給俄國找一些盟友來對抗土耳其人。他還需要向歐洲學習令歐洲取得進步的技術與思想,并向俄國引進適合傳授本領的能人。最后,對于這位二十四歲的沙皇來說,這個豪華使團將使他的教育圓滿完成,并給歐洲接受俄國提供一個機會。
1697年3月20日,這個二百五十人的豪華使團離開了首都。他們身后是滿載華貴衣物(包括貂皮以及嵌有珍珠和寶石的綢緞)的雪橇和箱子。這些衣物是出席歡迎場合時穿的或是被當作禮物送人的。沙皇混在了一眾使者當中,但還是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并很快被人認了出來。不過他倒是受到了所有迎接他的君主的尊重。德意志、荷蘭、英格蘭,彼得在歐洲各地游歷。所到之處無不張燈結彩、熱情洋溢,他在各個地方都發現和學習到了一些他想要的東西。然而,在此行中,彼得避開了一個國家:法國。對此,圣西門給出了一個理由: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態度冷淡。這個理由非常站得住腳。路易十四是當時歐洲大陸上最有影響力的人,他的榮耀和實力主導著整個歐洲。對于他來說,沙皇俄國不屬于現代世界,現代世界是他的禁臠,沙俄充其量只停留在中世紀。此外,彼得大帝對奧斯曼帝國的勝利也讓路易十四開心不起來。攻擊法國盟友體系的支柱之一就是在挑戰路易十四的權威,這是一種“弒君罪”。
此外,來自俄國的使者在法國也名聲不佳。這些人傲慢自大,對禮節問題斤斤計較(或許是為了掩蓋彌補自身的不足),拒不遵循西方的習慣。1687年,彼得同父異母的姐姐,攝政索菲婭(Sophie),派遣一支代表團到荷蘭、西班牙和法國時,法國人就已經領教過了。當時,這個由雅各布·多爾戈魯基(Jacob Dolgorouki)親王帶隊的使團在法國的遭遇就是一場災難。這個使團自跨過法國邊境后就麻煩不斷。為了解決經濟問題,使團成員在廣場上干起了倒賣貂皮的營生(貂皮本是被當作禮物的)。這可真是顏面無存啊!后來,他們在凡爾賽宮受到了法王的慷慨接待,但他們居然賴在宮里不走了。回國后,他們就抱怨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遭受了冷遇和蔑視。這個使團吵吵嚷嚷、不文明、不禮貌的消息由此傳開,這使得法國和俄國之間的關系惡化。當彼得大帝宣稱要帶隊造訪歐洲時,法國人腦子里都是對上個使團的鮮活回憶。
除了圣西門的解釋之外,彼得本人也很有可能不大愿意去法國。多爾戈魯基一行人回國后,強調他們遭受了粗暴對待、冷落蔑視,這使得彼得對法國抱有一種敵視的態度。此外,如果說路易十四因沙皇攻擊土耳其而心生怨懟,那么彼得則因法國支持他的敵人而大為光火:要知道法國可是同一個伊斯蘭國家結盟,反對另一個基督教國家。在17世紀,對于俄國這樣一個自稱拜占庭帝國繼承者的國家來說,上述結盟是難以想象的。
這個豪華使團避開法國之后,俄國和法國的關系并沒有得到改善。因為甫一回國,彼得就和法國盟友體系的另一支柱瑞典干上了。這又向路易大帝發起了一個新的挑戰。
數個世紀以來,俄國與瑞典的關系就一塌糊涂。兩國為了搶奪芬蘭灣海岸爭斗不休。對于俄國來說,此事關系重大,是俄國能否通向波羅的海的關鍵。在13世紀,面對瑞典,俄國丟了卡累利阿(Carélie)和英格里亞(Ingrie)。彼得的父親沙皇阿列克謝曾試圖收復失地,但是當時他正與波蘭作戰,沒有能力同時與兩個國家開戰。對于彼得來說,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問題是明確無誤的:丟失的省份屬于俄國,俄國需要收復失地。1700年,瑞典國王查理十二還是個十八歲的年輕君主,沒有任何經驗。彼得覺得此時正是收復失地的良機。北方戰爭就此開啟。戰爭伊始,查理十二在納爾瓦戰役中大敗俄國軍隊。然而,彼得大帝不慌不忙,伺機進行反擊。自1703年起,彼得趁查理十二在波蘭縱橫捭闔之時(查理十二打算廢黜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二世),成功地收復了英格里亞,并將國境線推到了波羅的海沿岸。盡管查理十二竭盡全力收復失地(彼得說這是俄國的土地),但他還是力有未逮。為了彰顯勝利,彼得大帝決定將首都建在波羅的海沿岸,正對歐洲的門戶。營建首都工程浩大且頗費時日。彼得需要在沼澤上建一座城,而周邊又缺乏建城所需的石料和木材。彼得還需要強行將一批習慣莫斯科生活的居民遷到新城來。然而,不到幾年的時間,圣彼得堡這座以彼得的名字命名的城市便拔地而起,一掃人們之前對這座城市不宜人居且荒涼寂寥的印象。
彼得大帝對奧斯曼帝國和瑞典的勝利沖擊了歐洲的政治生態。法國再也不能指望瑞典遏制實力與日俱增的哈布斯堡王朝了。法國得換個盟友扮演瑞典的角色。法國這時候想到俄國了嗎?1710年,也就是瑞典軍隊在波爾塔瓦(Poltava)被擊潰之后(瑞典從此一蹶不振),時任外交大臣的托爾西侯爵試圖說服路易十四轉向俄國,不要再忽視俄國,而是將其拉入新的盟友體系中。他建議將波蘭、丹麥和勃蘭登堡納入包括俄國的這一體系中。然而,路易十四似乎不為所動,甚至連考慮新盟友的想法都拒絕了。
1715年9月,路易大帝的駕崩開啟了一個新時期。所有人都承認是時候重新考慮與俄國的關系了,整個歐洲都將目光轉向了這個長期以來受到輕視的國家。托爾西侯爵提議的聯盟體系即將成形。被查理十二趕下王座的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二世靠著俄國的庇護重登王位。他來到沙皇駐地締結了波蘭與俄國結成聯盟的條約。與此同時,丹麥也宣稱做好了拿起武器抗擊瑞典的準備。人們甚至談及了一樁皇室聯姻計劃,傳言稱皇帝約瑟夫的一個女兒將嫁給沙皇的兒子阿列克謝。
彼得大帝意識到了這一新的政治氣氛給俄國帶來的可能性,于是投入了一場真正的“魅力攻勢”。他建議法國與俄國之間締結盟友關系,而且向對話者保證可以帶上普魯士和波蘭。彼得還指出,這一聯盟關系不會影響凡爾賽方面所珍視的法英與法荷關系。另外,彼得表示俄國將會尊重《烏得勒支和約》。最后,彼得提議七歲的路易十五與自己的長女伊麗莎白(年長一歲)結合,兩國組成一個強有力的聯盟。法國攝政對此提議頗為心動,但是樞機主教杜布瓦(Dubois)卻對此抱有敵意。他已經在與英國協商締結新的聯盟,唯恐任何與俄國結盟的建議會影響他的計劃。他給攝政如此寫道:“假如您為了扶持沙皇而把英國人和荷蘭人趕出波羅的海沿岸,那么您就會永遠自絕于這兩個民族。”杜布瓦還補充說,與俄國結盟就是犧牲真正且穩固的盟友而同一個不牢靠的盟友結盟,因為“沙皇身體抱恙,而他的兒子不足為信”。
法國的猶豫不決促使沙皇本人親自前往法國洽談相關事宜。1717年5月,彼得一行來到法國,他們受到的接待可謂隆重,但收獲寥寥。法國攝政不吝溢美之詞,舉凡一位雄主應享有的榮譽和尊崇,法國方面一點兒都沒有落下。沙皇及其六十名隨從得到了盛情招待,不過彼得還是拒絕了某些安排。他不想住在特意為他安排的盧浮宮的房間里,反而偏愛自由度更高的旅館,這也更契合他清戒的品位。他見到了所有他想要與之碰面的人,造訪了所有他感興趣的地方。到法國的第一天,彼得見了攝政。翌日,彼得迎接了小國王的造訪。此次會面有很多記錄,不過不論哪一次記錄都會強調這位雄主與小國王的親密互動。身材偉岸的彼得如父親般一把將小國王擁入懷中,毫不怕生的小國王則宣讀了事先準備好的講話。第二天,彼得回訪了小國王,這次的氣氛甚至比前一天更為熱烈。彼得在給妻子葉卡捷琳娜的一封信中詳細地敘述了這一事件:“國王比我們宮廷中的小矮人高二指有余。不論身形還是長相,國王都是一個很討喜的小孩,也是一個在同齡人中相當聰明的小孩。”看來這個被彼得稱為“強人”的七歲小國王已然收獲了彼得的好感,促使彼得動了與法國聯姻的念頭。
在抵達巴黎之前,沙皇已經表達了想要拋開禮節造訪各地,會見各界人士的愿望。攝政對此表示同意,但是出于安全考慮,還是要求王家衛隊的士兵護衛沙皇。沙皇提出的要求顯示了其永不滿足的好奇心。天文臺以及擁有逾2 500種品類的植物園自然吸引著沙皇。彼得還想參觀典型的沃邦堡壘,也想觀摩造幣廠并親眼看到一枚金幣的鑄造過程。他在索邦學院受到了盛大的歡迎,人們向他提出了一個東方教會聯合的方案。他把這一方案帶給了主教們,讓他們考慮考慮。彼得大帝對東方教會的排場不感興趣,覺得其充斥著保守精神,人們認為這個聯合方案能使他感興趣。彼得還去了科學院,他對科學院的工作非常熟悉。他在那里親自修正了呈現在眼前的一幅地圖(俄國某個州的地圖)——這幅地圖經常在科學院的檔案館和彼得大帝的檔案夾中出現。六個月后,彼得心滿意足地得知他當選了這個杰出團體的成員。在漫步的過程中,彼得還參觀了一些手工匠人的商店,他對一切都感到好奇,會詳細詢問店員的技術及其產品。所有遇到過彼得的人都被他的學習精神震撼。當然,彼得也有一些難忘的會面。6月3日,彼得來到了凡爾賽,住在特里亞農宮。彼得想要見一見曼特農夫人。自路易十四去世后,曼特農夫人便隱退至她在圣西爾修建的修道院。修道院的人聽聞這一訴求后感到困惑不已,彼得答復道:“曼特農夫人對國王和國家貢獻良多。”彼得大帝還多次會見了王室和貴族的家庭成員。比如攝政的母親就對彼得的造訪頗有好感,不過她也指出彼得對德意志的了解非常欠缺;貝里女公爵則邀請彼得去盧森堡宮。這些會面場合有太多的繁文縟節,相比之下,彼得大帝更喜歡與“有一技之長”的人見面,他與其談論他們的職業和日常生活。彼得還去了兵營、醫院,以及各種他認為能從對話人那里學習到技術或方法以提升自己同胞的生活水平的機構。因此,總是充滿好奇心的彼得在離開巴黎之前想要觀摩一次治療白內障的手術。
最后,在歸國的路上,彼得在蘭斯短暫停留。人們向他展示了用斯拉夫語寫就的福音書,這是當年基輔的安娜結婚時帶過來的。自此以后,法蘭西的國王在他們加冕的那天,都會對著這一法俄第一次聯盟的珍貴象征宣誓。
彼得給法國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圣西門如此寫道:“這位沙皇的平易近人與雄才偉略難以盡言。盡管沙皇的出身、祖國及其教育有著各種野蠻的缺陷,但是彼得獨具魅力,還罕見地多才多藝,哪怕萬世之后他也是一位值得尊崇的君主。”然而,震驚并不是彼得給法國留下的唯一印象。穿越法國的途中,彼得大帝被農民的貧困景象驚到了,巴黎奢華富裕的生活與窮困百姓之間的鴻溝讓他驚愕不已。彼得不禁高聲問,這樣的體制還能維系多久呢……
返程路上,彼得又在阿姆斯特丹停了停。俄國和法國的外交官正是在那里就兩國之間的政治、商貿協議進行磋商。政治協議中的一項秘密條款委托法國調停俄國和瑞典之間的沖突,確保兩國之間的和平。沙皇此行看上去取得了重大的外交勝利,但其效果卻遲遲未能被人感受到。再加上沙皇很重視的一個計劃沒有成功,彼得大帝因而非常失望。此行結束之時,彼得希望帶一些各領域的法國專家到俄國去。二十年前的那個豪華使團為彼得從德意志和荷蘭帶了一大批人到俄國去,他們為彼得的現代化計劃助力良多。彼得的此次法國之旅也想復刻上次的規劃,然而法國方面卻對此支支吾吾,他們不理解在俄國建立法國社區(這些社區可以將知識,尤其是法國的精神和觀念帶到那里)對法國有什么好處。因此,俄國沒有像德意志郊區那樣的法國郊區,法國在俄國的影響力也因此受到損害。法國之所以對俄國有所保留,可能是因為它想要維持與瑞典的關系,尤其是它想要穩住英國(這是杜布瓦政策的核心)。圣西門不客氣地評論道:“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們都因著迷于英國的不祥魅力,以及對俄國的愚蠢輕視而后悔。”
盡管凡爾賽方面在政治上猶豫不決,但是彼得此行之后,兩國之間的外交關系還是定型了。兩國開始互派大使。先是庫拉金(Kourakine),后來是多爾戈魯基被派到巴黎;康普勒東(Campredon)則被派到圣彼得堡。
各種磋商原本應該繼續下去。然而,1718年查理十二在挪威戰役中戰死,這打亂了原本的一切。俄國與瑞典之間的戰爭重啟,并于1721年以俄軍的勝利告終。英國艦隊對俄國的敵人的支持是徒勞的。1721年簽訂的《尼什塔特和約》,使俄國獲得了立窩尼亞、愛沙尼亞、英格里亞,以及芬蘭和卡累利阿的一部分。法國自以為為和平出了力,并在調停過程中幫了俄國。然而事實是,俄國在《尼什塔特和約》中所獲得的一切完全是彼得大帝軍事勝利的成果,彼得也深知這一點。1717年的《阿姆斯特丹條約》,尤其是之后的《尼什塔特和約》,彰顯了俄國的實力及其在歐洲政壇中無可爭議的地位。
當俄國首都舉行盛大儀式歡慶勝利之時,彼得大帝對法國大使表現出了特別的關注。彼得在喀瑯施塔得(Cronstadt)迎接康普勒東的到來,并在整個節慶周都把康普勒東留在身邊,這使得這位法國大使受寵若驚。然而,不管此等禮遇多么令人愉悅,這種狀況也同樣使人不適,因為彼得大帝總是不停地問問題。法國何時會給予商貿和友好條約以實際內容呢?就沙皇提出的聯盟建議,法國會給出什么樣的回應呢?在這一點上,彼得大帝應該感受到了法國方面是多么不情愿,而傳聞已經給出了法國猶疑的理由。杜布瓦不愿談論一個可能會惹惱英國的聯盟。法國王室也不大愿意同一個身份可疑的公主結親。伊麗莎白公主當然是彼得大帝的女兒,但她母親出身低微而且其婚姻受到批評。彼得大帝并沒有因此氣餒,他提出了另一門俄法王室聯姻的親事。他提議伊麗莎白和另一位法國王室成員,也就是攝政的兒子沙特爾(Chartres)公爵婚配。然后,這對王室夫妻通過努力坐上波蘭王位,如此就能確保圣彼得堡和凡爾賽最終控制這個桀驁不馴的王國。身邊有一批親俄派的攝政,被這個想法吸引。不過,這個想法遇到了一個現實的障礙:波蘭國王薩克森的奧古斯特還活著,而且想要一直干下去,彼得大帝無意以武力除掉他。彼得提議兩國的結親無須等到波蘭王位空缺。對于凡爾賽方面來說,等下去會更好,這樣公爵競選波蘭國王就會先于婚期。康普勒東為俄國的想法辯護,但最終這一計劃還是由于英國的反對而被擱置。在得知英國不支持這個計劃之前,杜布瓦一直拖延商談時間,對康普勒東催促的信息拒不回復,后來則明確表示必須擱置這一計劃。事情拖到了1723年。杜布瓦和攝政雙雙死去,路易十五親政了。沙特爾公爵最終娶了一位德意志公主。1724年,波旁公爵成了法國首相。彼得大帝從來不是一個缺少想法的人,這回他又認為波旁公爵能夠成為伊麗莎白的夫婿,并且是波蘭王位的熱門人選。彼得向波旁公爵提出了這個想法,后者則聲稱俄英和解是先決條件。1724年,彼得大帝在高加索的戰役結束后,完成了俄英和解。與法國進行決定性商談的時刻總算到來了嗎?彼得做了最后一次努力,再次提出了先前的建議。法國方面則回復稱,與俄國簽訂的任何協議都必須包括英國。彼得還沒來得及回應這一要求,就于1725年2月逝世了。彼得給俄國留下了豐富的遺產。莫斯科公國成了俄羅斯帝國,成了歐洲首屈一指的強國之一。彼得大帝將帝國建到了波羅的海沿岸。然而,彼得有兩大壯志未酬。他想要同法國結盟,并將自己的女兒嫁給法國王室成員。法國拒絕考慮這樣的聯盟是非常令人遺憾的。彼得大帝構想的方案,即兩個王室共有波蘭王位,有雙重好處。一方面,波蘭本是法國的盟友,是法國外交政策的工具。通過彼得的這一方案,波蘭就成了法俄共有的外交工具,這無疑會鞏固法俄聯盟。另一方面,關于波蘭王位繼承的永恒問題將不再是法俄之間產生沖突的原因,法俄將會協調一致共同應對。
當彼得大帝彪炳史冊的統治結束之際,俄國與法國結盟的前景似乎一片暗淡。我們不難發現,為了促進俄法聯盟,彼得大帝可謂不遺余力。然而,法國方面總是持令人失望的觀望態度,甚至使人感到氣惱。波爾塔瓦勝利后的翌日,參政院與東正教神圣宗教會議一致授予彼得“皇帝”頭銜(從此,俄國改稱俄羅斯帝國),而法國人是不愿看到這樣的。當然,除了荷蘭和普魯士的君主,俄羅斯帝國這一稱號還是很難為歐洲君主所接受的。1723年,瑞典歸順俄國。英國國王喬治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承認俄羅斯帝國這一稱號,直至1742年才接受。法國則要等到1745年,而且還只是有保留地承認。這種小心眼的行為給兩國關系蒙上了一層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