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大約20年前,我就開始籌備這部史書的寫作了。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我已經交稿了50萬字左右。當然,1939年9月3日我到海軍部赴任時,還有大量的校對工作沒完成,只得擱置起來。6年的大戰,以及后來忙于撰寫戰爭回憶錄的更長時間里,此書始終在安然沉睡?,F在,萬事已歸平靜,才得以推出這部《英語民族史》,以饗讀者。

當然,本書的緣起此刻并未遠去。20世紀,大英帝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兩次并肩作戰,共赴曠日持久、規??涨暗谋拗疄摹4脚趽艉涂褶Z濫炸停止,我們才更加認識到自己對全人類負有的“共同職責”。語言、法律以及我們立國的進程,奠定了獨一無二的基礎,正可以眾志成城,繪就協同任務的藍圖。當年動筆的時候,我認為這種同心同德可對全世界的命運產生重大影響。在過去的20年中,我仍然堅信,這種團結一致的必要性有增無減。

誠然,這項工作的主題力度加大,現實性也增加了,人們的思想也有拓展。大西洋兩岸,英聯邦各成員國,人們都感受到兄弟情誼。新的一代呼之欲出,采取了許多可行的富有深謀遠慮的措施。本書首先著眼于英語民族,這絕不意味著自絕于世界,也不等于要管控世界事務的發展方向,也不會妨礙歐洲聯合體或其他類似組織的設立,它們都可以在我們所發起的世界組織中占有一席之地,相反,這樣反而能為這些組織注入活力和現實性。人們越來越清楚地感到,如果一切順利,英語民族可以伸手指路;當然如果情況不妙,只要我們中任何國家有實力,也能自衛。

本書并不想與歷史學家的著作一較高低,而是闡述一己之見,探討全世界英語民族的獨特性地位和民族性之形成過程。我要闡述過去那些依我看是很重要的事情,而且自詡對當代的暴風驟雨式歷史事件并非全無瓜葛。使用“英語民族”,是因為沒有任何其他的術語能夠既適用于英倫三島的居民,也適用于一些在起源、語言和許多制度都來源于英國的獨立國家,而這些國家至今仍然保持著這些傳統,并以各自的方式發揚光大。

第一卷追述了英語民族從遠古到歐洲人發現新大陸的前夕這段時期的歷史,在博斯沃思原野曲終,那是英國紛亂的中世紀的最后一戰。1485年,英國剛剛建立了一個新王朝。7年之后的1492年,哥倫布在美洲登陸,開創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

* * *

本書圍繞不列顛島展開,它與歐洲大陸一衣帶水。地勢傾斜,西部和北部群山起伏,東部和南部則是開闊的丘陵,有樹林密布的河谷和水流緩緩的河流。無論戰時與否,不管是海盜、商人,還是征服者、傳教士,都可以輕而易舉地登堂入室。島上的居民對歐洲大陸上的權力更替、信仰乃至時尚變化并非無動于衷,而是對舶來的每一種風俗、教義都給予獨特的轉化,烙上自己的印記。曾淪為羅馬帝國的行省,后來交流中斷,在黑暗中世紀的大動蕩中任憑浮沉;統一于基督教世界,可是幾乎又被丹麥的異教徒奪走;凱旋過,統一過,卻已經筋疲力盡,于是毫無抵抗地臣服在諾曼征服者的腳下;似乎淹沒在天主教封建制度的森嚴壁壘下,卻又能在張揚個性中重新崛起。語言和文化既非純粹拉丁化,也非全是日耳曼化。它有一整套習俗,有的是丹麥人和之前的撒克遜人遠渡重洋帶來的民權,有的是從羅馬法典中摘出的民事裁判格言,不管最初來源是什么,都融合成了一部普通法。于是,英國到了13世紀,便是大憲章的世紀,首創議會的世紀。

當我們透過時世的霧靄回眸時,舊石器和新石器時代的人依稀可辨,還有遠古巨石陣的建造者,還有帶來大酒杯和青銅工具的來自萊茵蘭(1)的新移民。他們當中的某個人會站在如今多佛一帶綠草如茵的高地上,指著腳下的峽谷對子孫說:“那條小河里的海水比我小時候進得深了。”而子孫年老時,真的看到了漲潮時洶涌的海濤推著白浪漫卷整個峽谷,沖刷芳草萋萋的山坡,使之成為陡峭的石灰石禿崖,從而把英吉利海峽同北海連接起來。從此,來自法國或比利時平原的小股部族再也無法溜達到英國南部綠樹蔥蘢的山谷和高地來狩獵或者尋覓谷物,獨木舟也無法在平潮時渡過溪流挺進英國了?,F在來不列顛的人必須駕大船,而且需要大膽謹慎,對付海峽的迷霧,駕馭海峽的潮汐,否則就只能望洋興嘆吧。

突然,迷霧散了,開天辟地的陽光一度普照不列顛。愷撒入侵不列顛本身只是一個沒有續集的橋段,但它表明,羅馬帝國的勢力和地中海文明不一定要以大西洋海岸作為邊界。愷撒在迪爾的登陸跨越了大自然劈開的鴻溝。在100年的時間里,羅馬世界在內戰中分崩離析,或者說在新的帝國體制下休養生息,而不列顛則局促不安地處于同歐洲大陸若即若離的狀態中,盡管也通過貿易及和平交往吸收了西方某些共有的文化。但后來,隨著一聲令下,羅馬軍團便揚帆而來。近400年的時間中,不列顛成為羅馬帝國的行省。在這漫長的時期里,不列顛絕大部分時間處于安謐之中,深深的安謐中。那么安詳、繁榮又平靜,史書可以記錄的東西很少。之后留下了什么呢?一些雄偉的羅馬大道被森林所覆蓋;宏偉的羅馬墻已是支離破碎、斷壁殘垣;還留下了要塞、集鎮和鄉居。后來的移民目睹這些建筑物的遺址也不禁肅然起敬。至于羅馬的語言、法律和制度,卻已然無影無蹤。不過,若因此認為羅馬的占領統治有頭無尾,那就錯了。它為基督教的落地生根提供了時間。在遙遠的西方,有一個很小的基督教王國由于野蠻人的泛濫成災而與世隔絕。它雖然受到痛苦的圍困,但是有群山作為屏障,得以保存下來。不列顛的基督教會讓愛爾蘭皈依了基督教,然后從愛爾蘭渡海來到蘇格蘭,使新移民處于舊文明的包圍之中;羅馬人則銘記著,不列顛曾經信仰基督教,以后可能重新皈依。

島國并非全然同大陸隔絕,其東南部始終同海峽對岸的法蘭克兄弟藕斷絲連,羅馬傳教士由此登島,帶來了一套新的信仰。零星地區有過短暫而頑強的抵制,但這種信仰很快就落地了。他們還帶來一套新的政治秩序,教會機構要有自己的主宰和官員,自己的集會,制定自己的法律,這一切都陰差陽錯地被納入英國人的古老習俗。他們還為政教關系這一重大問題播下了種子。這顆種子不斷生長,千年以后幾乎使兩者的共同基礎一分為二。不過,那是后來的事情。當時頗為重要的是,由于英國皈依基督教,再次成為西方世界的一部分。英國的傳教士不久將到大陸上執行使命;英國的朝圣者將越過阿爾卑斯山脈,去瞻仰羅馬的奇觀,其中有公子王孫,他們在塵世功成名就之后,希望遺骨在耶穌使徒墓旁安息。

不僅如此,英國人還有一種制度,不受語言和習俗紛雜甚至君權不同的限制,不管諸王國之間發生什么朝代更替之爭,教會始終是統一而不可分割的:宗教儀式各地一樣,教士神圣不可侵犯。肯特王國風光不再,諾森伯利亞王國為麥西亞王國讓位,而坎特伯雷和約克則千秋萬代。那些年,世俗人士寫了許多年鑒,都是有關征伐殺戮之事,篇幅冗長,內容乏味;相比之下,英國教會的光輝成就,則令人矚目。基督教世界最偉大的學者是諾森伯利亞修士,最流行的作家是西撒克遜的修道院院長,日耳曼使徒是德文郡的圣波尼法爵士,查理曼帝國的文藝復興運動,是在約克的阿爾昆指導下進行的。

但是,島國朝氣蓬勃、繁榮興旺和不乏稚氣的文明缺乏有力的軍事保護。北方動亂迭起,海盜船再次從丹麥出海,到波羅的海和挪威的峽灣去搶劫財物,為密集的人口尋找新的家園。島國沒有艦隊,也沒有統一全島力量的君主,卻有著許多黃燦燦的金子、精巧的金屬制品和珍貴的刺繡,收藏在不設防的教堂和修道院里。野蠻異教徒可能以為這些財物是留給他們的禮物,可以隨時來取。英格蘭平原上那些寬闊而緩慢的河流使他們的大帆船得以長驅直入,直達英國的中心地帶。這支行動迅速、紀律嚴明的武裝匪幫登陸以后,或騎馬或徒步,那從田間倉促召集起來的鄉下人如何能夠抵擋呢?風暴所向,島國北部、中部和東部望風披靡。倘若西塞克斯也屈膝投降,那一切就都完了。不過,侵略者的行動已經表明,他們來此既是為了搶掠,也是為了定居。

這場風暴終于過去,人們可以計算一下損失了。從東海岸中部直至德比郡的廣大地區,落入了丹麥人的手中,已經變成農民的航海者仍然有軍隊的嚴密組織。不過,已經發展成歐洲北部重要港口之一的倫敦和整個南方沒有淪陷,那里是王室的大本營和實力所在。同歐洲大陸的聯系也沒有掐斷。阿爾弗雷德王朝年復一年的努力,通過簽條約和艱苦戰斗取得了優勢,重新統一了全國。成就非常顯著,以致丹麥國王取代英國國王的短暫統治在歷史上無聲無息。阿爾弗雷德也是基督徒,曾到羅馬朝圣過。在這個簡短的插曲之后,舊王朝得以復辟,而且可能把王位世代相傳下去??墒?,1066年10月至圣誕節這短暫的3個月里,發生了驚人的變化。法國的一個既非最大也非最強的省份的統治者渡過英吉利海峽,登上了英國的王位。

* * *

諾曼人所闖入的組織結構是一個王國,所有講標準英語的人都認可,并對威爾士人和蘇格蘭人有模糊的君主權??梢哉f,它由國王通過政務會實行統治,政務會由教俗兩界的賢人組成,即由主教、修道院院長、大地主和宮廷官員組成。就這一點來說,它同那些在羅馬帝國的碎片上建立起來的王國有共通之處。最后一位強大的國王死后,它還表現出削弱王權、破壞統一和分裂割據的危險傾向。不過這只是傾向而已,因為人們仍然普遍認為,王國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王國的秩序人人應該遵守。在這種秩序里,許多異常復雜的權利和義務把人與人緊密地連在一起,而這些權利和義務在郡與郡之間有很大的差異,甚至在鄰近的村莊之間也迥然不同。但總的說來,英國的信條是,自由人可以自己選擇領主,戰時隨他出征,平時為他工作,而領主則必須保護他們不受鄰居的侵犯,并且在法庭上支持他們。此外,他們還可以投奔新領主,從他手中得到土地。這些領主一起組成統治階級。前文講過,其中的大領主參加國王的政務會,小領主是領導郡或百戶邑的要人,當自由人在法庭上確定某個問題的是非曲直時,領主的話是舉足輕重的。我們還不能說存在一個高貴紳士階層,因為撒克遜人在貴族和農民之間劃了一條分明的界線,沒有產生中間階級的余地。不過,當時有產生紳士階層的雛形,后來演化成紳士階層。

諾曼人推行新制度的時候,英國就是處于這樣一種狀態。征服者威廉繼承了以前各代國王的一切權力,但是他的政務會成員主要是在法國生長和講法語的人。國王制止了割據的趨勢,他的秩序通行全國。官民關系的轉變模式被大大簡化,以適應更先進抑或更合乎邏輯的諾曼信條——即平民與貴族的關系既受道義和法律的約束,也受物質的影響。每個人的地位由所擁有的土地決定,如果是佃戶,由為土地做的勞務確定;如果是貴族,由可以要求的勞務來決定。諾曼時代的統治階級比撒克遜時代的地主階級更徹底。

英國雖再次被強行并回歐洲大陸,合并入西方通行的封建制度,但仍然保持著毋庸置疑的個性,表現在脫歐之后的五六百年里逐漸形成的制度中,并且注定要迅猛發展。英國的舊官僚貴族讓位于以信仰和地產為基礎的諾曼貴族,平民則在忙碌平庸的和平生活里富裕起來。英國人和諾曼人由此迅速合流,不久將從中產生大陪審員、地方治安官、郡選議員,這些職位最終不居高位但有很大權力,令貴族乃至國王本人相形見絀。這已是遙遠的過去了。同時,我們可以描繪出亨利二世時期的英國政治格局:國王的地位很高,通過法官和郡守控制著全國的每一個角落;教會擁有實力,同國王和解,雙方的權力都得到承認;貴族富有,剛愎自用,根據慣例,國王在所有的政務問題上必須同他們商議;維持地方行政的紳士階級有所擴大;王室和隨從都是精通法律和財政的人。還必須提到的是,由于社會秩序良好、海陸交通安全和商業發達,各個自治市的財力愈加雄厚,地位日益重要。

* * *

站在此處展望未來,可以看到君主個性的舉足輕重。諾曼征服英國后的一段時期里,出現了三位強有力的統治者:威廉國王殘酷無情,意志堅定,在英國留下了諾曼式的烙??;他的兒子亨利一世目光遠大,是富有耐心的執政者;亨利的孫子亨利二世是偉大的政治家,他認為,國家的統一和國王的權力互為表里,為了成全二者,唯一的辦法是以一定的代價給予人人以公正,并且用王權加以實施。在金雀花王朝的緊湊結構中,某些關系緊張起來。國王緊逼貴族,王室開始驅逐古老的謀臣。我們需要強勢的國王來維護法律,但他必須是公正的國王,為了眾人的利益執法,而不是單純為了中飽私囊或壯大自己。約翰國王登基后,開始了一個世紀的政治實驗。

任何從小就聽說過大憲章的人,如果讀到紐約最近隆重接受大憲章復印本的消息,初次拿起史冊拜讀一下,便會大失所望。他會同意某史學家的主張,不把標題譯為“自由大憲章”,而是譯作“一份特權清單”,損害國家利益的貴族特權。其原因是,我們的法律概念同祖先的法律概念全然不同。我們認為,法律是隨著新情況的出現而不斷變化的,如果一個政府立法緩慢,就譴責之。中世紀變化緩慢,其社會結構是由習俗或者教令法定的,因此人們認為,法律是一成不變的標準,一旦發生不法行為或糾紛,可以由此來確定的權利和義務。

所以,“大憲章”并不是今天我們詞語上所說的立法或憲法式文件,而是確定國王與貴族之間商定的何為法律的一紙聲明。其中有許多對我們似乎是微不足道的字面法律條款,注明國王在哪些方面過度侵犯了貴族的傳統權力。反過來,取得勝利的貴族大概也過分地侵犯了國王的權力。當時沒有人認為大憲章徹底解決了所有懸而未決的問題,其重要性不在于細節條款,而在于廣泛地確立了這樣一條原則:國王自己也要服從法律?!皣醪粦摲哪膫€人,但是應該服從上帝和法律。”至少這一點是明確的。國王有他的權限,在這個活動范圍之內,他不受任何人的控制。但如果他越出這個權限,就必須逼他退回去;倘若他無視存在已久的政務會,拒納賢人之諫,試圖通過王室官員和寵臣獨攬朝政,就必然會越出自己的權限。

換句話說,個人統治有專橫壓迫、反復無常的潛在可能,所以不能容忍。可是,防止個人統治也并非易事。國王強勢,遠遠超過任何一個顯貴,也超過大多數顯貴的聯合力量。為了使王權受到一定的限制,只靠貴族的傳統特權是不夠的,必須找到更廣泛的反抗基礎。13世紀中葉,“議會”這一新的名詞出現了,含義很模糊。最先使用這個詞的那些人如果預見到其未來的意義,定會大吃一驚。但是后來逐漸產生一種普遍的看法:如果說國王僅僅同政務會“商議大計”是不夠的,那么反過來,貴族僅僅堅持參加政務會的權力也是不夠的。雖然貴族常常宣稱自己代表全國的利益,但實際上他們只代表自己,而國王則畢竟代表全民。那么,為什么不招用地位不太高的紳士和鎮長呢?之前常常在地方問題上起用他們,商定國家大事上為什么不起用他們呢?把他們招到威斯敏斯特來吧,每個郡提名兩名紳士,每個自治市提名兩名商人。到那里具體去干什么,那是誰也不大明白的。大概是要聽聽貴族的講話,向貴族訴說民眾的疾苦,或者私下就一些事情進行商討,貴族了解國王對蘇格蘭和法國有何打算,并且在出錢時爽快一些,以謝知遇之恩。這議會是一棵很嫩的幼苗,其成長還不是勢在必行,可能被當作不值得搞下去的試驗而拋在一邊??墒?,它竟然扎了根。兩三代人之后,審慎的政治家會發現,要統治英國,沒有議會同沒有國王一樣是不可思議的。很難說議會有哪些實權。一般說來,任何重要的法案只有經過它的批準才能生效,對傳統習慣所作的重大改革必須經議會頒布法案才能付諸實施,征收新稅必須得到下院的批準。至于還有什么其他作用,時間將宣告一切。不過,它的權力在一系列偶然事件中得到了鞏固。愛德華三世對法戰爭需要錢;亨利四世攫取王冠需要支持;玫瑰戰爭中,敵對雙方需要為他們的行動爭取社會的某種支持,而能夠給予這種支持的只有議會。

于是,貴族架構在15世紀的派系斗爭和內戰中消亡后,留在政治舞臺上的國王受到議會的約束。當時議會已經明確分為兩院,上院由貴族組成,下院議員都是各郡、市的代表。在此之前,議會沒有發生什么變化。但是,舊貴族在戰斗中或戰后遭到的毀滅,打破了兩院的力量平衡,而身為騎士或鎮長的下院議員代表著在無政府狀態中受苦最深而在強勢政府下受益最多的社會分子。國王同下院是天然的盟友。下院不反對國王犧牲貴族的利益來擴大特權,不反對他安置“北方政務會”和“威爾士政務會”,或者為了保護小人物不受大人物的侵犯在星室法庭(the Star Chamber)(2)行使糾正錯案的審判權;另一方面,國王也很愿意把地方統治權交給地方治安官,他們忠于國王,熱衷于鎮壓屢教不改的乞丐,并且想悄悄地、安穩地發財致富。直到1937年,加冕儀式中還提到了都鐸王朝的理想。當時的祈禱文說,愿國王手下有“忠誠的貴族,盡職的紳士和正直、安分且恭順的平民”。終有一天平民要問,他們是否除了服從統治,就與政府無關呢?

* * *

于是,到15世紀末,英語民族的主要特征和制度已經形成。諾曼人征服英格蘭之前,盎格魯撒克遜人帶來的粗野日耳曼方言,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教會拉丁文的影響下變得面貌一新,增加了許多來自布立吞語和丹麥語的詞匯。語言的擴展和進化過程因諾曼人帶來的法語而加速了,這兩種語言開始迅速同化。13世紀初的文字殘存了下來,現在一般人看過后,即使不能全懂,也能認出是一種英文。人們認為,到14世紀末,即詩人喬叟所生活的那個世紀,連那些最顯要的人物也不講法語了,統統講英語。不過,不單是語言具有英國特點。英語民族同西歐其他國家不同,那些國家仍然保持著羅馬法和羅馬統治的特征和傳統,而英語民族在本卷涉及的歷史時期結束時,已經建立了一套法律原則和幾乎可以稱為“民主精神”的原則,還經受了動亂以及法國和西班牙帝國的沖擊。哥倫布朝著美洲大陸揚帆出發的時候,議會、陪審團制度、地方自治以及孕育新聞自由等事務的萌芽已經破土而出,至少已經處于原始的發育階段。

任何一個國家或國家集團都有自己的歷史。只有了解這些磨難和掙扎,才能理解我們今天面臨的問題、危險、挑戰和機會。我這樣說,并不是想讓稱王稱霸的野心死灰復燃,也不想在歷史研究中形成助長民族野心而破壞世界和平的氣氛。只要有了辨別能力,我們的視野就會不斷擴大。我寫此書,抱著這樣的希望:回顧先輩遇到的波折和苦難,不僅會為今日的英語民族增添力量,也將為實現“世界大聯合”盡到綿薄之力。

溫斯頓·丘吉爾

1956年1月15日

于肯特郡韋斯特哈姆

(1) 德國西部,萊茵河沿岸地區。——譯者注(以下頁下注未特別注明的均為譯者注)

(2) 1487年由英王亨利七世創立,因法庭頂棚有星形裝飾得名。該院常秘密開庭,以暴虐專斷出名,于1641年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达拉特旗| 郎溪县| 昭通市| 株洲县| 娄烦县| 浙江省| 巴南区| 宁河县| 滦平县| 浦东新区| 定西市| 大名县| 无极县| 丘北县| 盐津县| 北碚区| 灵璧县| 大丰市| 颍上县| 文成县| 黄大仙区| 六枝特区| 平武县| 天峨县| 垦利县| 松溪县| 清徐县| 咸宁市| 东乡县| 永和县| 肃北| 岑巩县| 璧山县| 肥乡县| 华容县| 湾仔区| 崇明县| 石阡县| 建德市| 万宁市| 启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