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陳勝起義的輝煌與隕落
- 草根皇帝漢高祖劉邦
- 順衍
- 2076字
- 2025-05-06 16:01:32
陳勝建立張楚政權后,迅速作出戰略部署,兵分三路,向秦王朝發起全面進攻。
南路軍由鄧宗率領,劍指九江郡(今安徽、江西一帶);北路軍由武臣、張耳、陳余統領,渡過黃河,攻打原魏國地區;而作為主力軍的西路軍,則肩負著直搗秦國心臟——關中的重任。西路軍又細分為三股力量,一路由吳廣帶領,目標是拿下通往關中的門戶滎陽(今河南省滎陽東北);一路由宋留統率,計劃從南陽(今河南省南陽市)攻打武關,開辟另一條突入關中的通道;還有一路由周文率領,直逼咸陽。這個戰略部署堪稱精妙,三路大軍協同作戰,重點突破與偏師牽制相結合,若各路軍隊齊心協力,秦軍必將首尾難顧。
起初,起義軍勢如破竹,攻城略地,迅速占領了黃河南北的廣大地區。西路軍的吳廣一路攻至滎陽,然而,滎陽守將是秦丞相李斯之子、三川郡守李由。面對來勢洶洶的農民起義軍,李由不敢出戰,龜縮城中。吳廣一時難以攻克,雙方陷入僵持。不過,吳廣部下鄧說、伍逢等人卻攻占了滎陽附近的郟(今河南省郟縣)、許(今河南省許昌市東)等縣。
由于吳廣的軍隊牽制住了秦軍,周文率領的義軍得以順利穿過三川郡,繞過滎陽,突破函谷關。九月,周文軍攻到了距咸陽僅有百里的戲(今陜西省臨潼境內),此時隊伍已發展至車千乘、眾數十萬。與此同時,宋留率領的軍隊也正由南陽向武關挺進。起義軍形勢一片大好,秦王朝的統治搖搖欲墜。
然而,秦二世起初對起義軍極為輕視。有人報告起義消息,他竟將報告者關進監獄。直到得知陳勝占領陳地,才召集博士諸生商議對策。博士們主張發兵鎮壓,二世聽后不悅。叔孫通卻阿諛奉承道:“天下一統,無戰爭之虞,這些不過是竊賊,地方官抓捕即可,陛下不必憂慮。”二世大喜,賞賜叔孫通,還將說起義是造反的博士諸生逮捕下獄。而聰明的叔孫通早已看清形勢,隨后逃出咸陽,投奔起義軍。
當周文大軍攻到戲時,二世再也無法自欺欺人,急忙召集群臣商議。少府章邯建議釋放修筑驪山陵墓的刑徒,組成軍隊迎戰。二世采納建議,宣布大赦令,命章邯率領這支數十萬刑徒組成的軍隊迎擊周文。
章邯的軍隊成為秦王朝的生力軍。因為起義軍勢如破竹,是由于秦王朝失民心,地方軍隊多由農民組成,無心為秦賣命。而章邯的刑徒軍獲得解放,感恩戴德,作戰勇猛。此時,周文的軍隊孤軍深入,吳廣的軍隊還在滎陽與李由僵持,宋留的軍隊未進武關。更糟糕的是,武臣、張耳、陳余的軍隊攻入邯鄲后,武臣自立為趙王,不聽陳勝號令。陳勝無奈承認其趙王地位,要求他西進攻打咸陽增援周文,但武臣只顧擴展地盤,拒不執行。
周文雖曾在項燕軍中當過“視日”,卻缺乏統帥大軍與敵軍主力作戰的才能和經驗。面對章邯的生力軍,農民軍節節敗退。周文先退出函谷關,在曹陽(今河南省靈寶東北)固守,后又戰敗退到澠池(今河南省澠池縣西)。十一月,周文的軍隊在澠池被章邯擊潰,周文自刎而死。
周文軍隊潰敗后,吳廣的軍隊腹背受敵。部將田臧等人認為形勢嚴峻,打算分兵牽制滎陽秦軍,主力迎擊章邯。他們覺得吳廣驕橫且不懂軍事,于是殺死吳廣,并將首級獻給陳勝。陳勝無奈,封田臧為令尹、任上將。田臧命李歸留守滎陽,自己率主力與章邯在敖倉決戰,結果兵敗戰死。章邯乘勝進攻李歸軍,李歸等人戰敗而死。至此,西路軍兩支主力全部被消滅,章邯直撲起義軍中心——陳。
此時的北方,局勢也十分混亂。武臣自立為趙王后被部下殺死,張耳、陳余另立趙歇為趙王;原武臣部將韓廣攻下燕國故地后自立為燕王;陳勝部將周市攻下魏國故地后立魏舊貴族魏咎為魏王;齊國舊貴族田儋也乘機自立為齊王。他們各懷私心,既不聽陳勝號令,也不援救起義軍。
而陳勝本人,攻下陳稱王后,被勝利沖昏頭腦,驕奢淫逸,甚至殺了來看望他的老朋友。他重用親信,大失人心,加速了失敗的到來。章邯兵臨城下,陳勝派上柱國陳君蔡賜迎擊,張賀在城西策應,均戰敗被殺。十二月,陳被章邯軍攻克。陳勝撤退,經汝陰(今安徽省阜陽市)至下城父(今安徽省渦陽縣)時,被馬車夫莊賈殺害。這位秦末農民大起義的領袖,就此隕落,起義也暫時陷入低潮。
不過,陳勝的起義并未完全終結。他的近侍呂臣組織了蒼頭軍,在新陽(今安徽省界首縣北)重新舉起義旗,為陳勝報仇。不久攻下陳,殺死叛徒莊賈,仍以陳為起義中心,打著“張楚”的旗幟。后來秦軍再次攻陳,呂臣寡不敵眾,與英布起義軍會合,在青波(今河南省新蔡縣西南)擊敗秦軍,第二次奪回陳。最后,這支義軍與項梁的義軍會合,繼續反秦斗爭。
宋留率領的軍隊,尚未到達武關就得知陳勝犧牲的消息,此時秦軍收復南陽,他們退路被切斷。宋留率眾向新蔡撤退,最終投降秦軍。但秦王朝并未饒恕他,將他押解至咸陽,施以車裂之刑。
陳勝起義從興起到失敗僅歷經6個月,但這6個月卻從根本上動搖了秦王朝的統治。他的首創之功不可磨滅,司馬遷編寫《史記》時,將他歸入《世家》,與諸侯王同等對待。陳勝失敗的主要原因在于個人素質不足。他攻下陳后稱王作威作福,對全局形勢認識不清,無法約束內部將領,導致起義軍分裂。他派出大軍遠征,自己卻無主力軍隊,放棄了對全局的指揮權。若他能掌控軍隊指揮權,親率大軍,或許能避免全線崩潰。可惜歷史沒有如果,陳勝未能完成反秦大業,歷史的重任就此落在了項梁的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