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長河中,秦統一六國的那場秦楚之爭,猶如一道深深的傷痕,刻在楚國項燕后人項梁的心中。項梁身為楚國人,對那段失去故土的過往始終難以釋懷。如今,陳勝、吳廣起義的星火燃起,讓他看到了再次與秦國一決雌雄、奪回楚國舊土的希望之光,他自然不會輕易放棄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不過,在這場秦楚之爭的延續中,項梁并非故事的主角,真正的關鍵人物是被后世譽為“千古無二”的霸王項羽。公元前232年,項羽出生在下相。項氏家族在楚國那可是聲名顯赫,祖祖輩輩都是將軍,還被封在了項地,所以就以項為姓。項羽的叔叔正是項梁,項梁的父親也就是項羽的祖父,便是楚國名將項燕,可惜在秦楚戰役中不幸被殺。當年陳勝和吳廣起義反叛秦朝的時候,他們正是打著項燕將軍的名號來號召眾人。
項羽自幼命運坎坷,父母早早離世,好在有叔叔項梁悉心照顧,才得以長大成人。他身材高大,身高六尺,力氣大得驚人,能輕輕松松地舉起幾百斤重的銅鼎。項梁對這個侄子十分喜愛,一心想把復興楚國的重任托付給他。于是,項梁開始教授項羽各種學識,滿心期待他能出類拔萃。然而,舞文弄墨這種安靜的事情,實在不適合項羽活潑好動的個性,學了一段時間也沒什么進展。
項梁見此,便改教他學習劍術。可項羽學了沒多久,又半途而廢了。項梁又失望又生氣,忍不住責罵項羽。項羽卻振振有詞地說:“讀書嘛,只要能認識字,會寫自己的名字就足夠啦。而習劍呢,只能一次對付一個人,根本沒什么大用。我想學的是那種能對付萬人的戰術。”
項梁聽了項羽這番話,覺得他志向遠大,就開始教他兵法。項羽可高興了,學得也很用心。但他還是老樣子,只滿足于粗淺的了解,不愿意深入探究其中的奧秘。項羽這種充滿活力、不肯靜下心來學習的個性,讓項梁漸漸有些不安。他心里犯起了嘀咕:這孩子這樣的個性,怎么能承擔得起復國的重任,完成滅秦的夙愿呢?
項梁的擔心并不是沒有道理,但是此時他也無暇顧及這些,因為一次外出時,他與人起了爭執,犯下了殺人罪,他不得不帶著項羽逃亡到吳城。
項梁這個人很有教養,武藝也高強。到了吳城之后,他很快就嶄露頭角。當地官方的土木工程,還有附近的喪葬儀式,都由他承包下來,然后分派給手下的一群年輕人去做。項梁則在一旁暗中觀察這些年輕人的才能,為將來舉兵起義做準備。
有一次,秦始皇巡幸會稽,途中經過吳城。這對項羽來說,可是他一生的重大轉機。項羽平常就對自己的腕力很自豪,還經常和附近的年輕人較量。所以,當他看到始皇帝那威風凜凜的英姿時,內心深處潛藏的意識一下子被極大地震動了。他忍不住脫口而出:“我將取代他而擁有天下!”這句話,其實也是所有楚國人藏在心底的心聲。項羽突然變得嚴肅的眼神,就好像下定決心要闖出一番大事業。看到這樣的項羽,項梁第一次露出了欣慰和期待的微笑。
公元209年七月,陳勝起義的消息傳到了吳城。九月的一天,會稽郡守殷通悄悄地找到項梁,對他說:“長江西北一帶都起兵反叛秦朝了。俗話說‘先發能制人,后發則制于人’,我也打算舉兵反叛,想讓你和桓楚做我的將軍。”
項梁一聽,自然也起了心思:要是讓他先行動,那我這么長時間處心積慮的計劃不就泡湯了嗎?于是,他趕緊回答道:“聽說桓楚逃亡在外,沒人知道他在哪里,不過我侄子項羽可能知道這件事。”說完,項梁就匆匆退席了。
項梁找到項羽,把事情的來龍去脈都告訴了他,還定下了一條計策,讓項羽拿著劍在屋外等候。然后,項梁再次出現在殷通面前,說:“請您召見我的侄子,他會帶著您的命令去找桓楚。”
殷通便叫項羽進來。項羽一進屋里,項梁就給了他一個暗示。項羽反應迅速,立刻拔劍,一刀就斬下了殷通的首級。項梁奪過官印,拎著殷通的頭顱走了出來。衙門里的衙役們見大事不妙,紛紛拿著武器沖過來。可他們哪里是項羽的對手,轉眼間就尸橫遍地。剩下的人嚇得紛紛棄劍投降。
項梁把衙門里所有的人都召集起來,告訴他們殷通吃里爬外,早就該受到懲罰了。現在他將代理會稽郡守的職位,并且宣誓要舉兵攻打秦國。接著,他命令屬下平定會稽郡下的各個縣,還收編了鐘離昧、季布的精兵八千人。
項梁給吳城中的豪杰和手下的年輕人授予了不同等級的軍銜。但有一個人沒被任用,他就去找項梁提出異議。項梁毫不客氣地罵他:“上次讓你去幫忙辦理某人的葬禮,你都辦得一塌糊涂,還能做什么大事?”聽到項梁這么嚴厲的叱責,吳中的人沒有一個不佩服他的精明。
項梁當上了會稽郡守,任命項羽為副將,很快就平定了江南一帶。這時候,廣陵有個叫召平的人。他聽說陳勝的軍隊想平定廣陵,就加入了陳勝的陣營。可沒想到陳勝的軍隊連連失利,召平只好渡過長江,逃到了吳地。
召平謊稱自己是奉陳勝的命令,封項梁為楚的上柱國,也就是宰相,還要求項梁立刻率兵攻打秦都。項梁和項羽二話不說,率領著八千士兵,渡過長江,浩浩蕩蕩地踏上了遠征之路。他們一路朝西,一直到達東陽。在這里,有個叫陳嬰的人率領數千兵卒加入了他們的隊伍。后來,黥布又帶著數千精兵也來投奔。
黥布本名叫英布,是六城人。年輕的時候,有個過路人看到他,驚訝地說:“你的面相很奇特,你會遭受一次刑罰,但以后卻能稱王。”英布聽了這話,只當是個玩笑,一笑了之。可沒想到,這預言不久竟然成真了。英布壯年時,因為犯了罪,被處以黥面之刑,還被送到驪山陵去做苦工,所以大家也叫他黥布。
在驪山,英布膽子大又強悍,慢慢地就成了領頭人物。后來,他找了個機會,帶著一班人逃到長江下游,以安徽省六安為根據地,落草為寇。附近的人一聽到黥布的名字,都嚇得不輕。他聽說陳勝起兵抗秦,就帶著數千部下起來響應。又聽說項梁舉旗起義,陳嬰已經加入,而且軍隊都進軍到淮水了,他就帶著屬下投到了項梁的麾下。
項梁、陳嬰、黥布一路上不斷糾集各地的散兵游勇,繼續向前進軍。等他們到達下邳的時候,軍隊總數已經達到了六七萬人,比剛開始的時候增加了十倍之多。一支強大的反秦力量,正以銳不可當之勢,向著秦王朝的統治發起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