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國史(第三版)
- (英)克里斯·貝克 (泰)帕素·蓬派吉
- 1624字
- 2025-04-28 18:02:41
沿海地區稱雄
貿易帶來的財富對地緣政治產生了更為持久的影響。隨著造船業的發展,海上貿易不斷增長。從13世紀開始,阿瑜陀耶向南襲擊馬來半島,并北上突入內陸地區,以控制產地,滿足中國對于異域熱帶雨林產品,如香料、象牙、犀牛角和絢麗鳥羽的巨大需求。通過積極參與中國的朝貢體系,阿瑜陀耶成為中國親密的貿易伙伴。隨后,在15世紀后期,阿瑜陀耶又控制了橫跨馬來半島頸部的運輸路線,在東西方之間建立了新的貿易聯系,避開了通過馬六甲海峽的路線,后者路途更遙遠且海盜猖獗。阿瑜陀耶因其貿易中心地位而繁盛起來,東方(中國)、西方(印度和阿拉伯)和南方(馬來群島)都在此進行貨物交易。16世紀初到來的葡萄牙人將阿瑜陀耶視為亞洲三大強國之一,與中國和印度的維查耶納伽爾帝國并列。
在15—16世紀,阿瑜陀耶一直在向北方諸城擴張勢力。但這并不是簡單的征服和兼并,而是一種更微妙的傳統融合。財富和貿易聯系給阿瑜陀耶帶來了軍事上的優勢,它可以得到葡萄牙的槍支和雇傭兵的供給。但是北方諸城卻可能擁有更多可供征募的人力,以及更強悍的尚武傳統。一些北方人是被強行擄到崛起的港口都城的,但其他人可能是為了能夠分享城市的繁榮而自愿遷去的。北方城市的統治家族也通過聯姻與阿瑜陀耶王朝緊密相連。北方的戰士成為阿瑜陀耶軍隊的將軍。北方的貴族在港口都城定居,并融入統治精英階層。阿瑜陀耶逐漸吸收了北方鄰國的行政體制、建筑風格、宗教習俗,甚至可能還包括日常用語。由于阿瑜陀耶在貿易上具有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它也成為這個壯大了的聯邦的都城。北方的彭世洛城因其對抗蘭那的戰略地位而成為第二都城(葡萄牙人有時候描述它們是雙子城)。最終,來自北方的貴族成為阿瑜陀耶的王位決定者(king-maker)。1559年,他們終于驅逐了舊王系,獨攬大權。
與此同時,貿易也引發了來自東邊和西邊的競爭。湄南河流域人口和權力的南移與這兩邊的情況相吻合。在西邊的伊洛瓦底江流域,勃固(Pegu)取代舊的緬甸中心阿瓦(Ava)成為統治中心。在東邊,高棉人放棄了王都吳哥,轉而選擇了湄公河三角洲一帶的洛韋—烏棟(Lawaek-Udong)。勃固、阿瑜陀耶和洛韋—烏棟這三個港口都城相互競爭,以爭奪與中國貿易所需的林產品等內陸資源的控制權。
他們的統治者們同樣在競爭至尊的地位。這些地方的統治者通過貿易利潤儲備國庫,從內地招募新兵充軍,用外國雇傭兵充當私人衛隊,用從被征服的鄰國掠奪來的佛像和黃金裝飾寺廟,他們把自己想象成轉輪王(cakkavatin),即《三界經》(Traiphum)等佛教經典里描述的獨一無二的征服了世界的帝王。在這場東—西競爭中,西邊占據了優勢,可能是因為那個方向是葡萄牙雇傭兵和大炮的來源。暹羅派兵擊垮了高棉的都城,并立順從的王子為高棉國王。勃固要求暹羅接受類似的朝貢地位,然后聯合北方的貴族于1569年包圍并攻占了阿瑜陀耶城。勃固擄走了大量人口、工匠、佛像和戰利品;繳獲了珍貴的大象作為標志性的貢品;并將阿瑜陀耶統治家族的成員帶走作為妻子和人質。
但是,由于距離遙遠,還需要跨越文化差異的巨大障礙,“套盒”就更加難以維持了。當越南在高棉的另一側形成了抗衡勢力之后,暹羅對柬埔寨的控制就衰落了。同樣地,當入質勃固的暹羅王子納黎萱(Naresuan)逃脫之后,他廢除了與勃固的朝貢關系,并在其15年的統治期間(1590—1605年)花去大部分時間南征北戰,對抗緬甸的侵犯,并重新確立了阿瑜陀耶在湄南河流域下游地區的統治地位。
到17世紀初,戰爭年代已難以持續。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大多數橫貫東南亞大陸的統治中心都遭受過一次甚至多次洗劫。人們開始更有效地抵制僅僅為了皇家自尊而進行的屠戮。16世紀60年代,在被帶到阿瓦的戰俘中間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暴動。其他形式的反抗雖然不及它壯烈,但是同樣有效。人們會賄賂招兵人員、混入僧侶之中或逃進森林。統治者們竭力招兵,希望能維持先前的規模。城市投資修筑磚墻、拓寬護城河、安置防御性的大炮,這些足以抵消圍攻者的優勢。在16世紀90年代和17世紀初期,一系列圍攻都以失敗而告終,叛逃的士兵都散失于鄉野之中。

圖1-2 早期的政治地理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