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國史(第三版)
- (英)克里斯·貝克 (泰)帕素·蓬派吉
- 982字
- 2025-04-28 18:02:42
貿易時代
和平帶來了繁榮。在17世紀初,阿瑜陀耶復興了。在納黎萱的征服下,這個城市在湄南河三角洲中央形成了一個統治的內部核心(ratchathani)。在它周圍有許多“大城市”(mahanakhon),都由各自的統治家族控制,但是毫無疑問它們都置于阿瑜陀耶的影響范圍之內。這些城市包括那些古老的北方城市、暹羅灣一帶的港口城市、通往半島西海岸北部運輸路線上的城市,以及管理著通往東部(呵叻)和西部(北碧)主要路線的邊塞。再往外是一圈附屬國,它們的歸附程度時好時壞,這取決于阿瑜陀耶與其他影響勢力之間的競爭。這其中還包括半島南部、同時向南方馬來人世界稱臣的港口城市,以及高棉、老撾、蘭那和撣邦等內陸政權,它們平衡著阿瑜陀耶與越南、中國或緬甸的關系。
阿瑜陀耶作為東西方貿易的轉口港而再度繁榮起來。在東方,德川幕府時代的日本有條件地開放了貿易;在西方,薩法維和莫臥兒帝國成為豐富的市場和上等貨物的生產者。當荷蘭人支配了更南端通過馬六甲海峽的路線之后,阿瑜陀耶管轄的運輸路線對亞洲商人的吸引力越來越大。阿瑜陀耶可能已經發展成為東南亞最大的城市,當然也是最國際化的城市之一。城市的周圍居住著中國人、越南人、占婆人、孟人、葡萄牙人、阿拉伯人、印度人、波斯人、日本人和來自群島的各馬來社區的居民。荷蘭人于1604年來到這里,在與日本的貿易中分一杯羹,并加入在城周圍定居的行列。法國人和英國人在該世紀晚些時候也接踵而至。
宮廷充分利用這些居民。它招募馬來人、印度人、日本人和葡萄牙人充當宮廷守衛;它授予中國人和波斯人官職去管理貿易事務;它雇傭荷蘭的一流工匠來造船,雇傭法國和意大利工程師來設計防御工事和水利工程,雇傭英國和印度的官員管理地方事務,以及雇傭來自中國和波斯的醫生。有一個日本人、一個波斯人,之后是一個希臘冒險家(康斯坦丁·華爾康),相繼成為宮廷中聲名顯赫的人物。國王們,尤其是納萊王(Narai,1656—1688年在位),歡迎新知識,先后與荷蘭、法國和波斯互派使節,并從波斯、歐洲和中國吸收借鑒服飾和建筑風格。作為管理這樣一個國際化中心的手段之一,國王們允許宗教自由,甚至允許改宗易教,這給歐洲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在國內正因對基督教解釋不同而互相殘殺)。這種開放性讓法國人和波斯人躍躍欲試,他們相信可以改變暹羅國王的信仰,從而改變整個國家。這種愚蠢的行為在1688年引發了一場危機,在這場危機中,華爾康被殺,法國人被驅逐,而英國人則逃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