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學者對東南亞民族問題進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明顯多于國內學界的研究成果,但也沒有專門對東南亞的民族國家建構與民族整合進行多層面的系統研究。從研究范圍覆蓋東南亞地區整體或部分的民族國家建構層面來看,王賡武編著的《民族建構:東南亞五國歷史》(Nation-Building:Five Southeast Asian Histories)一書[1],收錄了分別研究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及新加坡五國與“民族建構”主題相關的論文。廖建裕(Leo Suryadinata)在其所著的《東南亞的國家形成:國家、族裔、本土主義和公民身份》(The Making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State,Ethnicity,Indigenism and Citizenship)中,基于歷史學與政治學研究視角,在分析了與“民族”(nation)相關的概念,如族裔、國家、本土/土著主義和公民權之后,主要分析了東南亞五個國家,即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泰國民族建構(nation building)進程中的民族整合政策。其中,對菲律賓與泰國進行研究的章節,主要是分析這兩個國家在民族國家建構進程中實行的國家政策(性質)以及遇到的來自(穆斯林)族裔與伊斯蘭的挑戰。除此之外,作者的研究內容除包括東南亞七個國家的“華族”(Ethnic Chinese)與民族建構外,還討論了全球化時代東南亞的國族建構和公民權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前景。[2]此外,廖建裕編著的《族群關系與東南亞的民族建構:以華人為例》(Ethnic Relations and Nation-Building in Southeast Asia:The Case of the Ethnic Chinese)[3],主要對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華人進行了系統研究。李福源(Lee Hock Guan)和廖建裕編著的《東南亞的語言、民族與發展》(Language,N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Southeast Asia)[4],收錄了研究東南亞國家的語言與民族建構及發展的論文。
此外,影響比較大的成果,如由戴維·布朗(David Brown)所著的《東南亞的國家與族群政治》(The State and Ethnic Politics in Southeast Asia)[5]一書,主要是從民族政治的視角對東南亞相關國家的民族問題進行研究。其中雖然涉及東南亞的民族國家建構與民族整合問題,但主要還是對東南亞各國的民族政治問題進行的研究。另外,還有克里斯托弗·R.鄧肯(Christopher R.Duncan)編著的《文明化邊緣:東南亞國家政府的少數民族發展政策》(Civilizing the Margins:Southeast Asian Government Polic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inorities),摩西·伊格爾(Moshe Yegar)所著的《在整合與分裂之間:菲律賓南部、泰國南部和緬甸西部的穆斯林共同體》(Between Integration and Secession:The Muslim Communities of the Southern Philippines,Southern Thailand,and Western Burma/Myanmar)等著作,[6]以及相關的諸多論文,雖然這些成果也或多或少涉及本書研究的相關問題,但也不是對東南亞各國的民族國家建構與民族整合進程進行的系統的國別案例研究。
從對泰國的相關研究來看,由沃克爾·格拉波夫斯基(Volker Grabowsky)編著的《泰國之地區與民族整合:1892—1992年》(Regions and National Integration in Thailand:1892-1992)一書,選編了不同學者的論文,就泰國統一泰國北部、東北部與南部地區的過程中實行的政策、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9]龐海紅著的《泰國民族國家的形成及其民族整合進程》一書,則專門對泰國的民族國家形成與民族整合進行了研究,尤其是對中部泰族的形成演變歷史及中部泰族對北部泰族、東北部泰族/老族與南部穆斯林的民族整合進行了系統的分析。[10]此外,顧長永與蕭文軒合著的《邊緣化或是整合:泰國的少數族群政治》,在介紹泰國主要少數族群的歷史基礎上,主要從族群政治視角對泰國少數族群在泰國的族群結構中的權力關系、少數族群應對國家權力施展的策略或方式,以及少數族群的族群認同的維持與變遷等作了深入而系統的研究。[11]
從對越南的相關研究來看,對越南的民族國家建構與民族整合進程進行研究的相關成果較少。國內外學界主要的研究主題集中于越南全國或局部地區的少數民族、民族問題與越南政府的民族政策,或涉及中國與越南邊境接壤地區的“跨境民族”等。具體而言,國外主要有越南學者鄧嚴萬等著的《越南的少數民族》[Ethnic Minorities in Vietnam(4th edition)],杰拉德·坎農·希基(Gerald Cannon Hickey)著的《森林中的自由:越南中部高地的民族史(1954—1976年)》(Free in the Forest:Ethnohistory of the Vietnamese Central Highlands,1954-1976),奧斯卡·扎爾明克(Oscar Salemink)著的《越南中部高地人的民族志:歷史語境化(1850—1990年)》(The Ethnography of Vietnam's Central Highlanders:A Historical Contextualization,1850-1990),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出版的《國家社會分析:越南的族裔與發展》(Country Social Analysis:Ethnicity and Development in Vietnam)以及由托馬斯·西科爾(Thomas Sikor)等編著的《越南的高地轉型》(Upland Transformations in Vietnam)等。[12]國內則主要有范宏貴著的《越南民族與民族問題》、周建新著的《中越中老跨國民族及其族群關系研究》以及滕成達著的《越南當代民族問題和民族政策研究》等。[13]
柬埔寨方面,國外的相關研究成果居多,代表作品主要有約阿希姆·施萊辛格(Joachim Schliesinger)著的《柬埔寨的族群(三卷)》(Ethnic Groups of Cambodia)[14],佩妮·愛德華茲(Penny Edwards)著的《柬埔寨:一個國家的培育(1860—1945年)》(Cambodge:The Cultivation of a Nation,1860-1945),埃文·戈特斯曼(Evan Gottesman)著的《紅色高棉之后的柬埔寨:民族建構政治之“內道”》(Cambodia after the Khmer Rouge:Inside the Politics of Nation Building),里克提納·C-P.奧利爾(Leakthina Chau-Pech Ollier)和蒂姆·溫特(Tim Winter)編著的《柬埔寨的“表符”:傳統、認同和變革的政治》(Expressions of Cambodia:The Politics of Tradition,Identity and Change),阿斯特麗德·諾倫-尼爾森(Astrid Norén-Nilsson)著的《柬埔寨的第二王國:國家、想象和民主》(Cambodia's Second Kingdom:Nation,Imagination,and Democracy),以及凱瑟琳·布里克爾(Katherine Brickell)和西蒙·斯普林格爾(Simon Springer)編著的《當代柬埔寨手冊》(The Handbook of Contemporary Cambodia)等。[15]
就緬甸的相關研究而言,國內學術界取得的相關研究成果較多,主要有祝湘輝著的《山區少數民族與現代緬甸聯邦的建立》,劉務著的《1988年以來緬甸民族國家構建》,陳真波著的《獨立以來緬甸民族關系研究》以及鐘貴峰著的《緬甸民族國家建設中的族際關系治理研究》等。[16]這些著作涉及緬甸民族國家的建立或是民族國家的構建、民族關系的歷史及其演變等內容。其中,劉務著的《1988年以來緬甸民族國家構建》對1988年以來緬甸的民族國家建構作了系統研究。國外研究有馬丁·史密斯(Martin Smith)著的《緬甸:叛亂與族裔政治》(Burma:Insurgency and the Politics of Ethnicity)及《沖突的國家:緬甸的族群沖突動態》(State of Strife:The Dynamics of Ethnic Conflict in Burma),瑪麗·P.卡拉漢(Mary P.Callahan)著的《制造敵人:戰爭與緬甸的國家建設》(Making Enemies:War and State Building in Myanmar),N.甘森(N.Ganesan)和覺因蘭(Kyaw Yin Hlaing)編著的《緬甸:國家、社會和族裔》(Myanmar:State,Society and Ethnicity),阿什利·蘇斯(Ashley South)著的《緬甸的族群政治:沖突國度》(Ethnic Politics in Burma:States of Conflict)以及迪特默·洛威爾(Dittmer Lowell)編著的《緬甸:爭取國家認同的斗爭》(Burma or Myanmar:The Struggle for National Identity)等,這些論著圍繞緬甸不同時期的內戰或族群沖突的政治主題展開了研究。[17]
從對老撾的研究來看,相關成果主要是部分涉及其民族國家建構與民族整合。主要有約阿希姆·施萊辛格(Joachim Schliesinger)著的《老撾的族群(第三卷):奧泰語民族群體簡介》(Ethnic Groups of Laos,Vol.3:Profile of Austro-Thai-Speaking Peoples),索倫·艾瓦森(S?ren Ivarsson)著的《創造老撾:印度支那和暹羅之間老撾空間的形成(1860—1945年)》(Creating Laos:The Making of a Lao Space between Indochina and Siam,1860-1945),瓦塔納·波勒希納(Vatthana Pholsena)著的《戰后老撾:文化、歷史與身份認同的政治》(Post-war Laos:The Politics of Culture,History and Identity),瑪尼諾奇·法明(Manynooch Faming)撰寫的博士學位論文《國家整合: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的少數民族教育》(National Integration:Education for Ethnic Minorities of the Lao People's Democratic Republic)以及馬丁·斯圖爾特—福克斯(Martin Stuart-Fox)著的《老撾:政治、經濟與社會》(Laos:Politics,Economics and Society)等論著。[18]國內的相關成果主要是黃興球著的《老撾族群論》一書。[19]
從對新加坡的研究來看,有關其民族國家建構與民族整合的成果較多,有邁克爾·希爾(Michael Hill)和連權輝(Kwen Fee Lian)合著的《新加坡的民族國家建設政治與公民身份》(The Politics of Nation Building and Citizenship in Singapore),希爾瓦拉吉·威拉育丹(Selvaraj Velayutham)著的《應對全球化:新加坡民族國家、文化和身份認同》(Responding to Globalization:Nation,Culture and Identity in Singapore),邁克爾·D.巴爾(Michael D.Barr)和茲拉特科·斯科爾比斯(Zlatko Skrbi?)合著的《建設新加坡:精英主義、族裔和民族建構項目》(Constructing Singapore:Elitism,Ethnicity and the Nation-Building Project),李·埃德溫(Edwin Lee)著的《新加坡:預期之外的民族國家》(Singapore:The Unexpected Nation),以及約翰·克拉默(John Clammer)著的《獨立新加坡的種族與國家(1965—1990年):多族群社會多元化的文化政治》(Race and State in Independent Singapore 1965-1990: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Pluralism in a Multiethnic Society)等。[20]從國內來看,相關研究成果主要有李志東著的《新加坡國家認同研究(1965—2000)》,李路曲著的《新加坡現代化之路:進程、模式與文化選擇》,以及張力著的《多族群國家的政治整合——以瑞士、比利時、新加坡、馬來西亞四國為例》等。[21]
從對馬來西亞的研究來看,有關其民族國家建構與民族整合方面的成果也較多。國外的相關成果主要有詹姆斯·P.昂吉利(James P.Ongkili)著的《馬來西亞的民族國家建構(1946—1974年)》(Nation-Building in Malaysia,1946-1974),謝文慶(Cheah Boon Kheng)著的《馬來西亞:民族國家建設》(Malaysia:The Making of a Nation),弗雷德里克·霍爾斯特(Frederik Holst)著的《馬來西亞的族群化與認同建構》(Ethnicization and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Malaysia),埃德蒙·特倫斯·戈麥斯(Edmund Terence Gomez)著的《馬來西亞國家:族裔、平等和改革》(The State of Malaysia:Ethnicity,Equity and Reform),以及穆罕默德·穆斯塔法·本·伊沙克(Mohamed Mustafa Bin Ishak)撰寫的博士學位論文《從多元社會到“邦薩”馬來西亞:馬來西亞民族國家建構政治中的族裔與民族主義》(From Plural Society to Bangsa Malaysia: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 in the Politics of Nation-Building in Malaysia)等。[22]國內的主要論著有廖小健著的《戰后馬來西亞族群關系:華人與馬來人關系研究》,許紅艷著的《馬來西亞族際政治整合研究》,李悅肇撰寫的博士學位論文《馬哈迪時期馬來西亞之國家整合(1981—2003)》,以及蔣炳慶撰寫的博士學位論文《馬來西亞民族國家建構研究——基于東姑·拉赫曼到馬哈蒂爾時期族群利益博弈的視角》。[23]
就對印度尼西亞(以下簡稱“印尼”)進行的相關研究來看,對其民族國家建構與民族整合進行研究的著作較少,而分散性的論文則較多。并且,對印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與“亞齊問題”相關的問題上。同時,國外研究成果較為豐富。其中,代表性著作主要有R.威廉·利德爾(R.William Liddle)著的《族裔、政黨和國家整合:印尼個案研究》(Ethnicity,Party,and National Integration:An Indonesian Case Study),克里斯汀·德雷克(Christine Drake)著的《印尼的國家整合:類型和政策》(National Integration in Indonesia:Patterns and Policies),穆罕默德·本·阿布巴卡爾(Muhammad bin Abubakar)著的《印尼的國家整合政治:亞齊省的軍人作用分析》(The Politics of National Integration in Indonesia:An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Military in the Province of Aceh),雅克·貝特朗(Jacques Bertrand)著的《印尼的民族主義與族群沖突》(Nationalism and Ethnic Conflict in Indonesia),蒂姆·凱爾(Tim Kell)著的《亞齊叛亂的根源(1989—1992年)》(The Roots of Acehnese Rebellion,1989-1992),廖建裕(Leo Suryadinata)以及艾薇·努維達·阿里芬(Evi Nurvidya Arifin)和阿里斯·阿南塔(Aris Ananta)合著的《印尼的人口:變化政治格局中的族裔與宗教》(Indonesia's Population:Ethnicity and Religion in a Changing Political Landscape)等。[24]
最后,從對菲律賓的研究來看,主要的相關成果有費利佩·B.米蘭達(Felipe B.Miranda)著的《菲律賓的政治制度與民族建設》(The Political System and Nation-Building in the Philippines)[25],阿里爾·赫爾南德斯(Ariel Hernandez)著的《民族建構與身份沖突:促進菲律賓南部的調解進程》(Nation-Building and Identity Conflicts:Facilitating the Mediation Process in Southern Philippines)[26],格雷格·班克福(Greg Bankoff)和凱瑟琳·維克利(Kathleen Weekley)合著的《后殖民時期的菲律賓國家認同:慶祝百年獨立》(Post-Colonial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Philippines:Celebrating the Centennial of Independence)[27],伊維斯·博奎特(Yves Boquet)著的《菲律賓群島》(The Philippine Archipelago)[28],以及馬克·R.湯普森(Mark R.Thompson)和埃里克·文森特·C.巴塔拉(Eric Vincent C.Batalla)編著的《當代菲律賓勞特里奇手冊》(Routledge Handbook of the Contemporary Philippines)等,直接或間接地涉及了菲律賓民族國家建構與民族整合的內容。[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