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02.岐下

《詩經·大雅·綿》講述了周朝發源和日益強大的歷史。

“綿綿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周原膴膴,堇荼如飴。爰始爰謀,爰契我龜,曰止曰時,筑室于茲。”

周部落源自華夏(漢)民族,歷史上曾不斷遭到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擾,首領古公亶父率領周人遷移到岐山下的平原才算定居下來。周就好像從小長到大的瓜一樣,延綿不絕、蒸蒸日上。周王與當地姜族長女聯姻遷岐是周王朝發展過程中一件大事。周部落逐水而居,岐下土地肥沃,堇荼一樣的苦菜種下去長出的也是如飴糖一樣甜。真是插根筷子也能風生水起地呼呼生長,近四千年前的關中生態在《詩經》中得到了生動描繪。再也不用住窩棚地窖了,周人迅速地大興土木,自豪地用比較高超的建筑技術建立起了美麗的家園。

“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畝。自西徂東,周爰執事。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繩則直,縮版以載,作廟翼翼。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屢馮馮。百堵皆興,鼛鼓弗勝。乃立皋門,皋門有伉。乃立應門,應門將將。乃立冢土,戎丑攸行。”謀劃商量、刻龜甲看卜象,一切都顯示這是一個適宜定居的好地方。內心充滿喜悅,修屋安家忙啊,于是劃疆治理,開渠墾荒,從東到西,召集司空、司徒謀劃安排建立宮室房屋。開工了,準繩拉得正又直,木板打夯,動作整齊,鏟土入筐,投土上墻,勞動的號子聲高過了天,凸墻也一一削平了。建設成百道墻時,人聲鼎沸,壯觀的勞動場面讓周人難忘。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描寫集體勞動的詩歌,全篇充滿了先民們對新建家園的熱愛,一派光明景象。

周人是發自內心地熱愛勞動,因為勞動改變了他們的生存環境,讓他們漸漸地衣食無憂,而且勞動樹立了他們和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對于刮風下雨、打雷閃電不再那么從內心深處感到恐懼。瓜果生長的由小到大和甘甜滋味使得周人質樸地用心感念大自然的恩賜,后稷教民稼穡,以農立國,以嘉谷來祭祀。“印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大雅·生民》)“《周易》中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上天同云”“生我百谷”等都是先民們感恩自然饋贈的敬意表達。

古希臘公元前8世紀詩人赫西俄德在長詩《工作與時日》中表達了自己對勞動和產品的理解:“如果你心里想要財富,你就得去如此做,并且勞動,勞動,再勞動。”[3]周人從事勞動是為了穿衣果腹,有房子遮風擋雨,多為了生存。當然不僅如此,從勞動中周人也提煉出了勞動的道德價值,勞動的淳樸質重一定區別于不勞動的懈怠放逸氣質,這成為農耕文明的樸素形態。古希臘人的勞動概念中一定可以推演出財富和聲譽觀,“善德和聲譽與財富為伍”,“羞恥跟隨貧窮”,這類訓誡和勸諭構成了西方重商傳統的起源之一。

岐山確實是個好地方。八百平方公里的岐山大地歷史上是炎帝生息、周王朝肇基的周禮之鄉,確為古老中華文明的搖籃之一。

韓愈有《岐山下二首》,詩云:“誰謂我有耳,不聞鳳凰鳴。朅來岐山下,日暮邊鴻驚。丹穴五色羽,其名為鳳凰。昔周有盛德,此鳥鳴高岡。和聲隨祥風,窅窕相飄揚。聞者亦何事,但知時俗康。自從公旦死,千載其光。吾君亦勤理,遲爾一來翔。”

文王姬昌、武王姬發、周公姬旦、召公姬奭都是彪炳史冊的人物,他們共同在這片沃野上漁獵農耕,繁衍生息,立邦興國,制禮作樂,奠定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基石。

伯夷、叔齊不食周粟而死的故事發生地在首陽山。全國有六處首陽山,岐山縣城以西的京當鄉首陽山為其中一處。伯夷、叔齊是堅守節操的代表人物,這一品格影響了后代的屈原。人總是從以往的榜樣中汲取力量,比照現實,堅定自己斗爭的決心。屈原一生無法力挽狂瀾,但用伯夷、叔齊的故事激勵自己,“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優秀的精神和品格會成為傳統代代傳頌,司馬遷為伯夷、叔齊立傳更是弘揚了這種堅貞品性,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風骨。左思《詠史》八首中有“貴者雖自貴,視之若埃塵!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千鈞”“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的名句流傳千古。其貌不揚、不善言辭卻才華出眾的左思表述了自己的抱負和對權貴的蔑視,堪稱“士”獨立精神與人格的寫照。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门市| 黔西县| 宝应县| 荆门市| 祁门县| 永登县| 乐平市| 上思县| 县级市| 黑山县| 醴陵市| 福鼎市| 中方县| 蕉岭县| 桦甸市| 百色市| 漳平市| 西乌| 钦州市| 姜堰市| 布尔津县| 荣昌县| 哈尔滨市| 萨迦县| 双牌县| 大宁县| 天峨县| 烟台市| 白朗县| 江安县| 晋城| 洛隆县| 宜黄县| 峨山| 米林县| 荣昌县| 诸城市| 龙海市| 长春市| 和龙市| 衡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