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阡陌暖春:中華詩詞的格局與文脈
- 張志昌
- 2424字
- 2025-04-27 16:24:53
第一章 文學地理:敘述和創(chuàng)作的“原點”
01.終南何有
對秦嶺、終南山的詩歌記憶當從《詩經·秦風·終南》中的“終南何有”開始。《詩經·秦風·終南》篇云:“終南何有?有條有梅。君子至止,錦衣狐裘。顏如渥丹,其君也哉!終南何有?有紀有堂。君子至止,黻衣繡裳。佩玉將將,壽考不忘!”[1]
詩的作者或為秦大夫,或為周遺民。南宋朱熹在《詩集傳》中認為這首詩是“秦人美其君之詞”,故應是先秦時大夫所作。晚清文學家方玉潤《詩經原始》中認為此詩應該是周遺民所作,“此必周之耆舊,初見秦君撫有西土,皆膺天子命以治其民,而無如何,于是作此。”一個臉龐紅潤光澤,服飾華美高貴的君子來到終南山,當?shù)厣矫裥闹邪蛋荡Ф龋@會是我們的君主嗎?他是來祭祀的嗎?按照方玉潤的解釋,詩中的君子應該是受到周王室分封的一個諸侯,這與《史記》內容相吻合。《史記·秦本紀》記載:“(周)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歧以西之地。其子文公,遂收周遺民有之。”因此,后世多認為方玉潤的解釋比較客觀平允。
終南山中有什么?有山楸有梅樹,有杞柳和棠梨。山之有木,然后成山之高。終南險峻,萬民景仰,新來的君主要做明君,要像山一樣受到崇敬。詩作者委婉告誡新君主不要忘了,這里曾是周天子的土地和百姓,只有修德愛民,才能與名山地位相稱。
古人給秦嶺留下的詩歌真是太多了,尤以唐代為盛。李白有“西當太白有鳥道”的描繪;杜甫有“秦嶺愁回馬,涪江醉泛船”;祖詠有“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的秀美描摹;韓愈有“云橫秦嶺家何在”的感嘆;白居易有“望秦嶺上回頭立,無限秋風吹白須”“藍橋春雪君歸日,秦嶺秋風我去時”的依戀和茫然;孟浩然有“試登秦嶺望秦川,遙憶青門春可憐”的向往;岑參有“檻外低秦嶺,窗中小渭川”的遠眺等[2],我們從古人留下來的詩句中依然可以看到秦嶺的磅礴和細膩之美。
秦嶺承受著自古以來人們的溢美,自不待言。一座山,無法說話,但代表著高度和積累。秦嶺是中國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分界線,和合南北,澤被天下,為中央水塔,華夏文明的龍脈,怎么肯定怎么稱贊都不過分。中國人尊重秦嶺理應有實際表現(xiàn),如果有機會,每一個中華民族的兒女都應該去看看秦嶺,領略它四季不同的景色,在縱橫溝壑間感受它生命的脈動。這些風景浸透著中國人的文化眷戀。這其中歷代詩人們有關秦嶺的吟詠都將給我們帶來無窮的力量。綿延兩百余公里的終南山位于秦嶺山脈中段,是中國重要的地理標志之一。沒有終南山,很多詞語如“壽比南山”“終南捷徑”就失去了最初的詞源意義。
當代作家賈平凹《山本》以秦嶺故事為題材,其中寫了三任縣長,主要寫了麻縣長。“方塌縣的老縣長是被人殺了的,桑木縣的縣長當了七年被撤職的,最后死在牢里。”渦鎮(zhèn)上的住戶郭家銘和人聚在一起盤數(shù)亂世之中周邊幾個縣長官的命運,說東道西,同情起麻縣長來:“麻縣長來秦嶺任上有為多年了吧,能提升回省城嗎,如果還不提升回省城那就沒前途了。”
民國時期秦嶺深山中一縣之長何談前途?長期與這樣那樣的地方大大小小軍閥在一起,明哲保身才是頭等大事。從政之初的麻縣長頗有抱負,為保一縣平安,先用保安團遏制預備團,失敗后縣政府也被脅迫搬到渦鎮(zhèn),后又設想用自己老鄉(xiāng)——原涇陽縣警察局局長來制衡井宗秀,最終王局長卻被井宗秀當著眾人面打成血肉疙瘩認不出人形來。麻縣長放棄了任何作為,除了修撰《秦嶺志草本部》和《秦嶺志禽獸部》,在渦鎮(zhèn)淪陷前滾入渦潭。他“竟然就雙手劃動著往前游,突然身子打了個掉,像是爬在水面上,開始旋轉起來,越旋轉越快,瞬間里人不見了,禮帽還在浮著”。人主動游進漩渦,消失得無影無蹤,這不是主動尋死是什么?
生不逢時的麻縣長始終在地方武裝裹挾下難有作為,移情草木禽獸,用動物預測人。麻縣長用龍、狐、鱉判定井宗秀神秘升騰、伶俐聰明、大智若愚,用植物評價人:“有些人胡攪蠻纏是菟絲子,有些人貪得無厭就是豬籠草,有些人是菱角還是蒺藜呀,渾身都帶刺!”只是慨嘆自己無法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一個災亂時代的地方官陷入渦鎮(zhèn)的苦難中,縱然再不甘心也沒有辦法。麻縣長只能以自己不屈的精神為時代殉難,為勞苦大眾悲憫,為自己糾葛掙扎,為秦嶺書志情懷。
2022年,賈平凹長篇筆記小說《秦嶺記》問世,其中第五十五則故事又牽起麻天池縣長。康世銘后來到秦嶺深處的高壩鄉(xiāng)采風,在一戶人家泥樓的舊書堆里發(fā)現(xiàn)了手抄本的《秦嶺草木記》,署名麻天池。麻天池仍然是民國時的縣長,不善俯仰,仕途不得意,常常寫一些詩文排遣郁悶怨憤,1999年時的該縣少有人聽說過麻縣長,采風的康世銘即使要憑吊也難以找得到墳墓。
倒是《秦嶺草木記》中麻天池記錄了自己對草木和人世間的理解,風格和《山本》中一脈相承。如“草木比人更懂得生長環(huán)境”;“讀懂了樹,就理解某個地方的生命氣理”;“樹是一站在那里,就再不動,但好多樹其實都是想飛,因為葉為羽狀”;“菟絲子會依附,有人亦是”等,康世銘讀罷了,感慨萬千。我們讀罷了《秦嶺記》,亦是感慨萬千。這原來是秦嶺在不動聲色中告訴了我們世間萬萬千千的真理。
今天,中國人更加堅定了一個認識,那就是秦嶺是我們的中央國家公園,“一座秦嶺山,半部中國史”。北方的雄渾和南方的秀美畫卷依賴她;黃河、長江的水源依賴她;青、甘、陜、豫、鄂、川、渝六省一市保護著她。遠山如黛,巍峨綿延的大秦嶺帶來了八百里秦川的風調雨順和周秦漢唐的絕代風華。
有了秦嶺,我們國家有了南北差異。在今天的秦楚古道景區(qū)中有南草北木景點和長江、黃河流域分界線的標志,這讓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切切實實的南北分界。從此,北麥南稻、南船北馬成為主流,秦嶺中綿延逶迤的棧道,歷來兵家必爭。秦嶺庇護著廣大的子民和生靈,而古老的秦嶺和她的子民們則秉持著天人合一的觀念,滿懷感激,把她當作獨一無二的豐厚禮物,用心用力用情呵護。秦嶺處處是美景,天藍水碧,草木蔥蘢茂盛,先民們在這里創(chuàng)造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范。今天,面對“終南何有”的問號,我們完全可以把這個問號拉得很直:終南山從一百多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開始就滋養(yǎng)了華夏文明,這就是獨特的終南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