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教與國家建構:變奏與復調的歷史(1895—1919)
- 李華偉
- 1942字
- 2025-04-27 17:09:58
序二
范麗珠
《孔教與國家建構:變奏與復調的歷史(1895—1919)》一書是以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政治文化變遷為背景,關注民族國家建設與孔教雙向互動的學術研究。該書令人耳目一新之處在于,以清末民初為背景,將研究視角的縱深置于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力圖揭示波詭云譎的歷史背景下出現的各種政治文化思潮以及態度相異的社會群體如何參與到“民族國家”的話語和制度形態的建構中。
該研究突出的特色表現為,直面大變局下的復雜多面性,所涉及的歷史人物及其派別均避免了臉譜化和簡單化。特別是超越了較為普遍的以現代化與否為定義、以現代性的“進步主義”做判斷,而以圍繞著“儒教”的各種論證和論爭為主要脈絡,鋪陳了各種觀點及其社會行動,從而突出了“中華文明”和“中國文化身份”對于處在變動且羸弱之中國的“民族國家”建設是重要的關鍵詞。
在一個深受內外部壓力的時代,知識界主流的努力方向是如何突破既有文化傳統實現民族文化的更新,顯然孔儒傳統不僅是所謂進步的“包袱”,也依然是在救亡中尋求民族復興的重要遺產。我們在華偉著作中看到,超越聚焦在某一人物、某一派別和某一時期的研究思路,對卷帙浩繁、形式多樣的歷史文獻和學術研究進行多方研究和考證,不僅擺脫以“進步”為價值判斷,而且力圖還原歷史政治文化狀況,同時也借助孔教在該時期的思想界、學術界、社會思潮以及政治文化實踐中的各種紛繁復雜情況,觸及大量相關的“新”學術概念、思想以及制度化的論爭,如宗教概念、孔教是否宗教、國教與信仰自由的關系、國教與共和的關系、以孔儒為代表的中華傳統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問題,相關學術討論和爭論至今延續。
華偉在書中指出儒教(儒學)存在三層空間、三維結構,即官方儒學、精英儒學、民間儒學,三者不僅有著密切的關聯,且長期以來多元并存。三維結構揭示出在民族國家構建中儒學、儒教和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而非簡單地將孔儒傳統在那個時代視為垂死掙扎。華偉在此書中擺脫了以“進步”與否的價值判斷來歸類時代人物及其思想觀點,這無疑有助于還原那個時代的思想界全貌;最有價值之處在于,此書中所關注“保教”人物不僅沒有被簡單描述以保留辮子為特征的封建余孽,而是以翔實的資料來展示陳煥章這樣見識過世界的學者,強調孔儒教化之教、在乎“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為近些年來日漸成熟的中華民族文化意識留下了珍貴的思想火種。從一百年后的今天來看,“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構成了中華文明主體性的表述,依然有著重要的意義。
華偉在此書中的研究不拘泥于西方理論和概念,通過具體研究以“文化自覺”的學術觀進入到中華民族“民族國家”建構及其以“儒教”論證與論爭為核心的歷史脈絡中。民族國家建構大量的概念和話語源自西方,本書的相關論述是從有著悠久文明在近代由于西方列強的侵略而落后的中國社會文化背景下來討論,研究章節所涉及的與“儒教”相關的歷史人物、政治文化派別和社會行動方式,無論何種態度,都指向了“民族國家”建構離不開本土文化傳統,而這也是該研究成果結合社會歷史脈絡對浩瀚文獻爬梳、分析所給出的學術貢獻。本書在文化自覺方面的努力,不僅對于中國學術發展有著具體的貢獻,也對發展中國家擺脫“東方主義”的窠臼進行民族國家建構的話語建構有著多重學術參考價值。
本書中引用了很多新的資料并采用了新的視角,從而以豐富的文獻揭示出,在清末民初這一歷史時期圍繞著“孔教”問題進行的有關民族國家建構的政治文化實踐,無論態度如何一個共識是“儒家傳統”之于中國的重要性。遺憾的是,這一問題百余年來并未在學術、政治文化話語和社會制度方面得到有效的解決。華偉在此書中提供的歷史脈絡和學術觀點,在多方面為傳統文化在當代中國的復興提供鏡鑒,為探索儒教/儒學與當今國家建設之間的關系提供參照。
習主席指出:“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學術界需要對中華傳統進行學術話語的建構,從而有助于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堅實的文化基石。近年來,全球化的發展受到了多方挑戰,特別是持續近八個月的俄烏沖突不僅攪亂了世界經濟和民眾生活,還再次讓人們注意到國家、民族以及文化價值的重要性。費孝通先生早在海灣戰爭時期面對“現在世界正在進入一個全球性的戰國時代”,就指出西方價值主導世界的方式是維持霸道的局面,這是非常危險的。費孝通先生提出了解自身傳統的迫切性,并呼吁“在我們的新一代中出現幾個懂得當‘孔子’的人”;以解決世界上不同文化、不同歷史、不同心態的人和平共處在這個地球上的問題。此書是一部很嚴謹的學術研究,凝聚了華偉多年的學術耕耘,對一百年前那個轉折時代有關孔儒傳統的討論,更體現了華偉作為中國文化的研究者承擔起的一種責任。
2022年10月30日于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