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家族和宗族的首要人物

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組成的家族、宗族組織,一直是中國傳統鄉村社會的社會組織。兩宋時期的家族和宗族,雖然其勢力已遠不可與魏晉隋唐之門閥士族相比,卻仍然在鄉村社會中長期存在。在這些居于鄉間的或大或小的家族和宗族里,家長、房長和族長等頭目也扮演了鄉村精英的社會角色。宋初以來社會中重新鼓倡的儒家道德倫理觀念、宗族家族的家法族規以及專制政府賦予了他們不同于普通族眾的地位。宗族內部族長、房長、家長及各位管事以至普通成員,其間等級森嚴,尊卑關系分明,地位也不同,在宗族內部的權利與義務也不同。如史載:“凡立繼之事”,須“出于尊長本心,房長公議”;“王圣沐者,號稱族長,握繼立之權”。[19]南宋黃榦宗族的族田收入,除了“每年于內撥六石充祭享及輸租”之外,其他則需“公交族長掌管,以備不測支遣”。[20]在《鄭氏規范》中,則有每當“子孫受長上訶責”時,需“不論是非,但當俯首默受,毋得分理”的規定。即便是族內的糾紛,也要有族長等鄉村精英出面調解。在追求“無訟”的傳統鄉村社會中,非到萬不得已,鄉民是不會輕易走入縣衙的。在家族和宗族內部,所追求的乃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長幼有序、男女有別的社會倫理方式。同時,他們也提倡“孝悌行于家,忠信著于鄉”,[21]以與國家的利益結合在一起。而義田、義倉、義役、義學和鄉約等組織的首腦,也大都與家族、宗族的首要人物的倡導有關,也多半是由他們和居鄉的官戶等鄉村精英承主其事。

與家族、宗族的家長、族長等鄉村精英類似的,還有鄉間的“父老”。有關這類鄉村精英的叫法不一,如村老、里老、耆老、三老、鄉耆、耆宿、耆耋、耆舊等,但大都是指同一類社會群體。這些鄉村精英不只是深諳故實的老人,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們與宋王朝對農民的統治密切相關。多數情況下,父老與鄉里結合起來,表現為“鄉之父老”“邑之父老”“里中耆老”等,他們在當地鄉村社會中是領導階層,與地方行政關系密切。他們對于所居鄉村的農田水利、戶籍人口,以及祈禱雨晴等傳統習俗等有較多的影響。[22]在這一方面,也體現出了宋王朝建立伊始即推廣的儒家傳統理念中尊老觀念和“以孝治天下”思想在鄉間的影響。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光山县| 衡东县| 临潭县| 延津县| 耿马| 吴江市| 奈曼旗| 榆中县| 张掖市| 海宁市| 吉首市| 枝江市| 政和县| 梅州市| 许昌县| 鄱阳县| 凌云县| 襄城县| 弋阳县| 清水县| 筠连县| 曲水县| 吉安县| 赤水市| 河北区| 麻江县| 安乡县| 乳山市| 上虞市| 瓦房店市| 堆龙德庆县| 安溪县| 保康县| 湘乡市| 乌拉特前旗| 西峡县| 灌阳县| 南木林县| 安平县| 北票市| 天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