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趙琦美《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校勘
明代嘉靖、萬歷年間,為了保存北曲雜劇,一些有識之士對元雜劇做了整理編訂的工作,涌現出一批明刊、明鈔元雜劇選本。這些戲曲選本在編選過程中,校勘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內容。李開先在編刊《改定元賢傳奇》時說:“予嘗病焉,欲世人之見元詞,并知元詞之所以得名也,乃盡發所藏千余本,付之門人誠庵、張自慎選取,止得五十種,力又不能全刻,就中又精選十六種,刪繁歸約,調有不協、句有不穩、白有不切及太泛者,悉訂正之。”[1]其“刪繁歸約”即是對元雜劇的校勘,其校勘的內容廣泛,舉凡元雜劇的曲調之協調、字句之妥帖、賓白之切泛均為其校勘對象。臧懋循編刻《元曲選》時,在《寄謝在杭書》中說得明白:“于錦衣劉延伯家得抄本雜劇三百余種。……然止二十余種稍佳,余甚鄙俚不足觀,反不如坊間諸刻皆其最工者也。比來衰懶日甚,戲取諸雜劇為刪抹繁蕪。其不合作者,即以己意改之。”[2]《元曲選序》也說:“頃過黃,從劉延伯借得二百五十種,云錄之御戲監,與今坊本不同。因為參伍校訂,摘其佳者若干,以甲乙厘成十集,藏之名山而傳之通邑大都,必有賞音如元朗氏者。若曰妄加筆削,自附元人功臣,則吾豈敢。”[3]他在編刻時“刪抹繁蕪”“參伍校訂”,對所選元雜劇進行了校勘,尤其是他在校勘時,在每折后均附有音釋,為后來研究者校勘戲曲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同時代人亦明確指出了臧懋循對元雜劇校勘的事實,徐復祚《曲論》曰:“北詞,晉叔所刻元人百劇……俱曾一一勘過。”[4]臧懋循的元雜劇校勘雖有“妄加筆削”之嫌,但卻不能抹殺其對元雜劇的校勘整理之功。趙琦美編選《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現存242種中,幾乎每一劇都留下了他的校勘痕跡,這些內容豐富,舉凡校勘的內容均有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