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前言

《威尼斯商人》約寫于1596年前后,正當莎翁的藝術才華日趨成熟的階段。全劇結構嚴謹,情節逐步推向高潮,波瀾迭起,扣人心弦,又風趣橫生,喜劇氣氛很濃,是莎翁最優秀的喜劇之一。當初公演時就受到倫敦觀眾的歡迎,最早的1600年版本上有“多次演出”的聲明,以后在歐美舞臺上盛演不衰。它是最早在我國舞臺上演出的一個莎劇(1913)。

全劇有兩條交叉進行的情節線。第一條是“借債割肉”,展現了以威尼斯大商人安東尼和高利貸者猶太人夏洛克為對立面的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也許還有早期商業資本家和早期金融資本家之間的矛盾。幾重矛盾,糾結在一起,尖銳激烈,不可調和,使《威尼斯商人》跳出了莎翁早期的一系列輕快歡樂的喜劇格局,成為第一個以較顯著的現實主義手法接觸到社會陰暗面的喜劇。

在威尼斯市場上一再遭受對方侮辱和歧視的猶太人懷著深仇大恨,出現在威尼斯法庭。斬釘截鐵地拒絕和解,堅決要求按照借約條款,從無力按期還債的安東尼身上割下一磅肉;他舉起尖刀,準備向袒露胸膛的被告撲過去。安東尼命在頃刻,這時喜劇達到了扣人心弦的最高潮。

第二條線索是“挑匣求婚”。在幽雅的貝爾蒙莊園,美麗而富有的少女波希霞發出嘆息:她的終身大事必須取決于父親生前設置的彩匣。大廳上陳列著金、銀、鉛三個匣子,等待求婚者前來挑選,誰選中彩匣,誰就是她的丈夫。她被父親的遺命剝奪了婚姻自主權,為此而感到苦惱。幸而她情意所鐘的巴珊尼選中了鉛匣,有情人終成眷屬。

兩條情節線在“法庭訴訟”一場中匯合在一起。裝扮成法學博士的波希霞出現在威尼斯法庭,運用智謀,挫敗了夏洛克,從刀尖下救出了安東尼的生命。

劇作家站在人文主義者的立場歌頌了幸福的愛情,也稱道了友誼的可貴,批判了違反人性的貪婪、憎恨。但是劇作家采取多焦點的視角,使觀眾在一瞥之間也看到了受種族歧視、宗教迫害的猶太人高利貸者的內心感受。在莎翁的筆下,歐洲的猶太人第一次有機會在舞臺上,聲淚俱下地申訴冤屈、發出內心的不平之鳴。

莎翁用鮮艷的彩筆描繪一位美麗優雅、敏慧機智的大家閨秀波希霞的形象。她是巨大財富的女繼承人,可是并不幸福。在終身大事上她既不能選擇自己所愛的對象,也無法拒絕她所不愛的人。“我給鎖在……一個彩盒里”(指藏在彩匣中的她的肖像),這句話道出了她內心的苦悶。

人文主義者所宣揚的個性解放,在莎翁筆下首先從受壓抑最深的婦女開始;為了她們最向往、最珍惜的愛情的幸福,這種追求在她們身上表現得最為鮮明、最富有光彩。波希霞正是這樣。當巴珊尼前來求婚時,“愛情”和封建家長的意志在少女的內心展開了劇烈的斗爭。她惟恐巴珊尼選錯了彩匣,因而失去了意中人;可又不敢違背誓言,指點他該怎樣挑選;但她還是情不自禁,向對方吐露了少女的一片深情,并且發出了痛苦的呼聲,也可以說,表達了一個開始覺醒了的時代的精神:

唉,這可惡的時代啊,平白地在我們跟我們的權利中間,打起一堵墻![1]

最使人難忘的是身披黑袍、手持法典、出現在審判席上的波希霞。夏洛克憑他手里的借約,堅持要割一磅人肉;她和他斗智,使氣焰囂張的原告一下子變成了聽候發落的階下囚。可以這么說:當波希霞女扮男裝,把自己的性別隱蔽起來的時候,一向被埋沒的婦女的才華,便炫目地顯示出來了。登上了審判席,替束手無策的男子們解決難案的波希霞的形象,格外光彩,特別富于社會意義。

波希霞的幽默感,她的喜劇性格,在最后一幕得到了最充分的發揮。她拿著在法庭上硬是向丈夫討來的結婚戒指(作為報答救命之恩),存心逗弄道:“別見怪,巴珊尼,那博士憑這個戒指,已跟我睡過覺啦。”只有在文藝復興時期要求沖破封建道德對婦女片面束縛的新女性,才敢以女性的貞操和一家之主開這么個玩笑。這其實是在男權主義的社會里,婦女通過戲謔的方式提出了一個嚴肅的問題:貞操觀念不應該是對于婦女的片面約束,婦女同樣有權要求丈夫絕對忠實于自己的妻子。

和追逐金錢、充滿仇恨的威尼斯商業城市相反,沉浸在皎潔的月光下、具有牧歌情調的貝爾蒙莊園和它的女主人波希霞取得了一種象征意義:這是人文主義者所向往的盛開著愛情和友誼之花的理想的樂園。

在莎翁所創造的人物畫廊中,最能激發人們不斷地思辨、論爭的,除了哈姆萊特之外,也許要算夏洛克了。這個生活在基督徒世界里的猶太人遭受著重重疊疊的侮辱和歧視,“這一切,都是為的什么呀?我是一個猶太人!”十九世紀歐洲各地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有心的人們從夏洛克的這一沉痛的申訴中,聽到了一個受難的民族的不平之鳴,曾經為之慘然動容、為之熱淚盈眶,甚至把他看成受苦受難的民族化身。但如果從文本出發,那么我們有理由認為夏洛克不會是劇作家所喜愛的人物,或者為他所同情的人物。他不是劇中的正面人物,但確是一個具有強大藝術生命力、給人以困惑、反思的典型人物。

在歐洲中世紀通俗的宗教劇中,由于根深蒂固的種族偏見,出現在臺上的猶太人一向是臉譜式的、定型化了的大惡棍,他只是為臺下觀眾提供嘲笑、唾罵的活靶子。原來的故事《呆子》中的猶太人,堅持割一磅人肉,僅僅為了“把最大的一個基督徒商人宰了才高興呢”。莎士比亞同時代的劇作家馬洛(1564-1593)寫了《馬爾太島的猶太人》,主人公殺人放火,劇作家并不認為有交代他作惡動機的必要。

莎翁筆下的夏洛克是英國舞臺上的第一個人性化的有血有肉、有自己個性的猶太人。他的女兒席卷財產和基督徒情人私奔,給予他很大的精神刺激,他控訴道:

猶太人就沒有眼睛了嗎?猶太人就缺了手,短少了五官四肢,沒知覺、沒骨肉之情、沒血氣了嗎?……要是一個基督徒侮辱了猶太人,那么按照基督徒的榜樣,那猶太人應該怎樣表現他的“忍耐”呢?嘿,報仇![2]

這血淚控訴為夏洛克在法庭上不顧一切要實現血腥的復仇提供了可信服的動機。

另一方面,劇作家著重地揭露了他心理的陰暗面:一個高利貸者的貪婪,把金錢看得高于一切,美好的精神世界被他排斥在生命的意義之外了。在法庭上,他拒絕和解,非置仇人于死地不可,劇作家對他的批判色彩加深了。

巴珊尼是沒落的貴族子弟,家產已被他揮霍一空,正像他自己所說的:“我全部家產,流動在我的血管里。”意即除了高貴的血統可以自豪,其他一無所有了。他向波希霞求婚,看準了這是一樁有利可圖的親事。雖然財富是他當初求婚的動機,但是來到貝爾蒙莊園,仿佛精神上受了洗禮,真心地愛上了美麗熱情的波希霞。

在整個喜劇結構中他起了穿針引線的作用。喜劇中兩個最主要的人物,都是由他牽引出來的。他迫切需要張羅款子,好充當一名體面的求婚者,這才把猶太人高利貸者找來;他打算娶一位有豐厚陪嫁的闊千金,于是波希霞上場了。

《威尼斯商人》的劇名來自大商人安東尼,但他并非這喜劇中的主人公。他經營海外貿易,擁有巨資,和破落的貴族子弟巴珊尼結為生死之交,屢次在金錢上接濟他,不惜為了他而押下自己的一磅肉,訂立借契。有些學者把他和波希霞相提并論,認為他們“代表了愛的原則”。其實他所自夸的這中世紀式的友誼使他的精神視野十分狹隘,眼里只有巴珊尼,失去了這個朋友,仿佛整個人生失去了意義。在法庭上,他為了好友死而無怨,并且暗示這是連巴珊尼的愛妻也難以做到的,他的自我犧牲豈不證明了友誼重于愛情,這中世紀的舊觀念給予了他精神上的勝利。

最后一幕,新婚夫婦為了戒指而引起一場喜劇性的吵嘴,波希霞要借此在她丈夫心目中確立起愛情的地位。在她的貝爾蒙莊園保留著友誼的位置,但是居于至高無上的地位的應該是愛情。這是體現著新時代精神的新的倫理觀念。

安東尼又是一個偏激的種族歧視者,夏洛克對他的控訴并非沒有理由。他的消沉的精神狀態表明了他并非屬于時代新人的行列。

注釋:

[1]見第三幕第二景。

[2]見第三幕第一景。

品牌:上海譯文
譯者:方平
上架時間:2019-07-29 11:07:35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上海譯文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首市| 罗源县| 东阿县| 连南| 蓬莱市| 井研县| 兴宁市| 丹江口市| 金阳县| 汉阴县| 大方县| 冕宁县| 安阳县| 邵武市| 嘉善县| 哈尔滨市| 浦东新区| 霸州市| 湘乡市| 贵定县| 澄江县| 林甸县| 昌吉市| 宜州市| 芜湖县| 拉萨市| 五寨县| 阳春市| 通州区| 济阳县| 云安县| 静乐县| 宜阳县| 惠安县| 唐山市| 荣成市| 博爱县| 舒城县| 新邵县| 陆川县| 青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