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國內外學術界對哈貝馬斯思想研究的三種主要方式

哈貝馬斯的理論涉獵廣泛,成就斐然,影響深遠。因此,他的思想和理論也吸引了大量研究者的目光。根據本書的選題需要,主要集中于對哈貝馬斯整體學術思想和國際政治哲學兩方面的文獻回顧。

對哈貝馬斯學術思想的研究主要可以歸納為:概括性、傳記式研究;批判、對比、論辯性研究;專題性研究這三種主要方式。且國外研究也明顯較國內研究起步更早一些。

20世紀90年代以前,國內對哈貝馬斯思想的研究較少。哈貝馬斯的眾多著作中,只有《交往與社會進化》(張博樹譯,重慶出版社1989年版)有中譯本;研究哈貝馬斯的專著也只有薛華的《哈貝馬斯的商談倫理學》(遼寧出版社1988年版);學術文章不到10篇,且以綜合性介紹為主;90年代以后,譯作逐漸增多,國內學術界涌現出一批研究哈貝馬斯的學者,比如曹衛東、童世駿、歐力同、章國鋒、王曉升、傅永軍、姚大志、汪行福等。其中部分學者具有德語優勢或留德經歷,能夠結合德國的文化背景、思想發展歷程與特點來解讀哈貝馬斯及其思想,極大地拓寬了我們的研究視野,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哈貝馬斯。在他們的帶動下,學術界對哈貝馬斯的思想研究涉及交往行為理論、主體間性理論、現代性理論、市民社會理論、商談倫理學理論、法哲學理論以及政治哲學等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一)概括性、傳記式研究

以傳記形式對哈貝馬斯的生平及理論體系進行梳理、介紹和評價,有助于順利地對這位學術大師的思想進行入門性把握,為進一步深入研究其政治哲學思想提供了必要的理論鋪墊。這類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包括萊斯利·A.豪(Leslie A.Howe)的《哈貝馬斯》、威廉姆·奧維斯特(William Outhwaite)的《哈貝馬斯:一個批判性介紹》、得特勒夫·霍爾斯特(Detlef Horster)的《哈貝馬斯傳》等。

此外在關于西方馬克思主義或法蘭克福學派的著作中,概括性地對哈貝馬斯政治哲學思想的各個方面進行論述。俞吾金與陳學明在《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流派新編(西方馬克思主義卷)》中對哈貝馬斯的相關著作進行了解讀;歐力同與張偉在《法蘭克福學派研究》中闡述了哈貝馬斯關于晚期資本主義國家的合法性危機理論,即現代資本主義國家具有來自經濟系統、政治系統和文化系統三方面的“結構性危機”。他們認為哈貝馬斯對晚期資本主義國家的態度,與法蘭克福學派老一代理論家的態度相左——哈貝馬斯雖然承認晚期資本主義國家的危機傾向,但他認為晚期資本主義國家具有合理性與合法性,并對其自身調節能力充滿樂觀,而不像老一代理論家那樣對晚期資本主義國家持完全否定的態度,他們由此認為哈貝馬斯在政治上具有保守性;歐陽英的《走進西方政治哲學——歷史、模式與解構》、袁久紅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哲學》等對哈貝馬斯政治哲學思想中的公共領域、合法性理論、生活世界理論、話語民主等要點進行了分析與闡釋,基本勾勒出哈貝馬斯政治哲學思想的理論概貌;陳炳輝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國家理論》中,對哈貝馬斯關于國家的起源、智能、合法性、合法性危機以及危機的解決等觀點進行了闡述,探討了哈貝馬斯用以解決國家合法性危機的話語民主理論;另外,童世駿、章國鋒、王曉升、汪行福、曹衛東等學者的專著也部分地涉及哈貝馬斯政治哲學思想的相關方面。

(二)批判、對比、論辯性研究

其中,以克·哈特曼(K.Hartmann)、戴維·霍伊(David Hoy)、利克·瑞德利克(Rick Roderick)、帕特里克·貝爾特(Patrick Baert)、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為代表,是哈貝馬斯思想的批判者;坎斯蒂爾(Casteel)作為哈貝馬斯理論的批判者,認為公共領域并不存在,也不能證明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普遍語用學”和“理想語境”概念如何能在“私人領域”被重建;曼弗雷德·弗蘭克(Manfred Frank)對哈貝馬斯與利奧塔之間關于共識與差異的分歧進行了對比性研究;杰弗瑞·弗萊恩(Jeffery Flynn)對羅爾斯(Rawls)、泰勒(Taylor)和哈貝馬斯關于人權與文化多元性的觀點進行了對比;米莉沙·雅特斯(Melissa Yates)則對羅爾斯與哈貝馬斯關于公共領域中的宗教問題進行了對比;喬納森·鮑曼(Jonathan Bowman)的《挑戰哈貝馬斯對歐盟民主缺陷的回應》則屬于論辯性研究。

(三)專題性研究

針對哈貝馬斯學術思想體系中的某一專題性問題進行研究的學者也不在少數。其中,有代表性的包括:托馬斯·麥卡錫(Thomas McCarthy)、戴維·赫爾德(David Held)、湯姆·博托莫爾(Tom Bottomore)、湯姆·羅克摩爾(Tom Rockmore)等對其社會批判理論的研究;約瑟夫·希斯(Joseph Heath)、中岡成文等對其交往行為理論的研究;邁克爾·H.萊斯諾夫(Michael H.Lessnoff)、羅伯特·C.赫魯伯(Robert C.Holub)、鮑林·約翰遜(Pauline Johnson)、西蒙·錢伯斯(Simone Chambers)、米歇爾·如森菲爾德(Michel Rosenfeld)、安德魯·阿拉托(Andrew Arato)、安德魯·愛德格(Andrew Edgar)、曼特蘇·G.史伯克特爾(Matthew G.Specter)等對哈貝馬斯政治哲學和法哲學的研究。

此外,還有豐富的基于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理論的研究。塞拉·本哈比(Seyla Benhabib)、南希·弗雷澤(Nancy Fraser)等從哲學角度研究了公共領域的概念演進、公共領域與民主以及公共領域與道德的關系等問題;克斯·邁克爾·巴克(Keith Michael Baker)、戴維·查萊特(David Zaret)、杰弗里·埃萊(Geoff Eley)等從歷史學角度考察了公共領域在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形態;尼古拉斯·加納姆(Nicholas Garnham)、邁克爾·沃納(Michael Warner)、本杰明·李(Benjamin Lee)則從新聞傳播學的角度考察了公共領域與新聞媒體的關系;約翰·基恩(John Keane)、喬舒亞·科恩(Joshua Cohen)則借助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理論來建構自己的市民社會概念體系。

哈貝馬斯的民主理論也是學者們關注和研究的重點之一。主要有約翰·S.德雷澤克(John S.Dryzek),他在《協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與批判的視角》一書中,充分肯定了哈貝馬斯所引領的“審議民主”的理論轉向,并認為哈貝馬斯與羅爾斯的學術聲譽“對民主走向協商作出了巨大貢獻”;錢伯斯將哈貝馬斯的審議民主界定為“合理的民主”;諾埃里·麥加菲(Noelle McAfee)認為審議民主要求參與者據以審議的理由應當是理性的,并能為所有人所接受,這就為審議提出了兩個條件:什么是好的理由?何種類型的程序才能保證好的結果?因此,他將審議民主界定為“理性的程序主義審議民主模式”。

國內學者對于哈貝馬斯思想的專題性研究主要涉及晚期資本主義合法性問題、公共領域與市民社會理論、法哲學、話語民主理論等相關政治哲學思想。陳學明在《哈貝馬斯的“晚期資本主義”論述評》中,結合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考察了哈貝馬斯關于晚期資本主義合法性危機的理論,認為哈貝馬斯擬通過實現交往行為的合理化來解決晚期資本主義危機的方案是一個純粹的改良主義方案,并不能真正實現所要達到的理論目標;汪行福在《通向話語民主之路:與哈貝馬斯對話》中,結合哈貝馬斯成長的歷史環境,客觀地分析了其政治哲學思想,尤其是話語民主理論的形成與特點;季乃禮的《哈貝馬斯政治思想研究》側重于政治科學方面,少了些許政治哲學的意味,當然對我們理解哈貝馬斯的政治哲學思想也不無啟發;高鴻鈞等通過詳細解讀《在事實與規范之間》,考察了哈貝馬斯關于實現人的自由與解放的民主與法治之途,即源于生活世界的交往理性和商談的民主程序的法律才是真正的公民“自我立法”,只有當公民作為法律的承受者同時又是法律的創制者時,個人自由與社會限制之間的緊張關系才能得到實質性的緩解,個人的自由與解放才能成為現實。同時,他們還分析了哈貝馬斯為把個人的自由與解放推廣到全人類的自由與解放而提出的“憲法愛國主義”和“大同政治的民主”構想,并對此持非常認可的態度;李佃來在博士學位論文《公共領域與生活世界——哈貝馬斯市民社會理論研究》中,根據市民社會的歷史演變與當代轉型,考察了哈貝馬斯的市民社會理論隨其思想發展而發生的內在邏輯演變,具體分析了市民社會理論在前后期的兩個核心范疇——“公共領域”與“生活世界”,并與哈貝馬斯的理論旨趣——批判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相聯系,為把握哈貝馬斯的政治哲學思想提供了一個較好的視角;楊禮銀與張向東的博士學位論文分別從公共領域和交往理性的視角,對哈貝馬斯的話語民主理論與整個政治哲學的邏輯思路進行了考察,前者落腳于哈貝馬斯的早期政治哲學思想,后者則主要落腳于哈貝馬斯后期的政治哲學思想;趙祥祿在博士學位論文《正義理論的方法論基礎》中,通過羅爾斯、麥金太爾和哈貝馬斯之間的對比,揭示了哈貝馬斯探究正義的方法論——道德商談模式——綜合了羅爾斯的結構主義模式與麥金太爾的語境主義模式,也因此具有更大的優勢,這是目前關于哈貝馬斯方法論的一本重要著作。當然,關于哈貝馬斯的方法論,曹衛東和盛曉明等撰寫過相關學術文章。另外,王曉升的多篇學術文章分別從權利與權力的角度考察了哈貝馬斯審議民主對其他民主模式的超越,其關鍵在于哈貝馬斯通過程序主義的民主制度保證了人權與人民主權的統一與同時實現,這基本上是學界的一種共識;姚大志的文章則從自由、平等與民主這些基本的政治哲學概念出發,考察了哈貝馬斯的程序主義民主對自由主義與共和主義的超越,以及對古典自由主義與新自由主義的超越,這也是具有代表性的觀點之一。

對哈貝馬斯的國際政治哲學的關注是近年來哈貝馬斯思想研究的一個重點和趨勢之一。其中有張向東的《理性生活方式的重建——哈貝馬斯政治哲學研究》和夏宏的《面向生活世界的社會批判理論》對哈貝馬斯的政治哲學和法哲學作出了比較全面的介紹和分析;馬珂的《后民族主義的認同建構及其啟示——爭論中的哈貝馬斯國際政治理念》一文對哈貝馬斯的后民族主義政治理論進行了梳理與重構,針對其批評作出辯護并指出該理論對當代中國的啟示意義;張翠的《民主理論的批判與重建——哈貝馬斯政治哲學思想研究》一文以民主理論為核心視角透視哈貝馬斯的政治哲學思想,它在批判共和民主和自由民主的基礎上,著重討論和突出了審議民主的重要性;孫國東的《合法律性與合道德性之間:哈貝馬斯商談合法化理論研究》雖然也以哈貝馬斯的商談理論為研究核心,但與張翠博士所不同的是,他的研究視角不是民主理論視閾下的商談理論,而是突出對商談理論的法哲學思考。

通過分析文獻不難發現,對哈貝馬斯政治哲學思想的專題性研究存在一定的割裂性,主要表現在,一是對其政治哲學思想體系的割裂,或者只考察其早期的思想比如“公共領域”,或者僅考察后期的思想比如“生活世界”,又或者僅從程序角度來談民主、僅從民主角度來談合法性等;二是將其政治哲學思想與其他思想相割裂,未將其政治哲學與現代性理論、交往行為理論、話語倫理學等聯系起來考察;三是使其政治哲學思想割裂于整個西方政治哲學思想史這一宏觀背景;四是缺乏與當代思想家的理論碰撞。這些割裂往往造成“盲人摸象”的效應,影響我們對哈貝馬斯政治哲學思想更為全面和完整的理解。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尔夫| 息烽县| 淮南市| 隆化县| 玉山县| 金山区| 原平市| 漾濞| 新巴尔虎右旗| 洛扎县| 崇信县| 昌吉市| 南木林县| 合山市| 义马市| 杭州市| 白朗县| 沙洋县| 抚顺县| 西林县| 五河县| 平罗县| 大埔县| 和硕县| 界首市| 布拖县| 五原县| 门源| 武城县| 绵阳市| 陇西县| 准格尔旗| 尼勒克县| 呼和浩特市| 海安县| 龙门县| 涪陵区| 宾川县| 岳普湖县| 扎兰屯市| 成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