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體間的雙向國際交往實踐:基于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的一種闡釋
- 郭杰妮
- 1206字
- 2025-04-27 18:05:56
第三節 研究假設
公共外交的劃時代意義就在于它是一種社會個體廣泛參與政治事務的交往行為,這不僅在外交的發展歷史上是史無前例的,在整個民主政治發展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有鑒于此,為公共外交尋找理論歸宿的難度可想而知。
本書提出的核心問題是:公共外交的理論歸宿在何處?交往行為理論能否為公共外交理論化提供一些啟示?公共外交能否凝練出一般性的、跨國性的原則?如果可以,這些原則具體是什么。基于對以上問題的回應,本書提出如下核心假設:如果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可以用于為公共外交的理論化研究提供指導,那么有可能在此基礎上凝練出一般性、跨國性的公共外交原則。驗證這一假設,需要從三個方面入手。
1.交往行為理論可以用于公共外交研究
公共外交是否只能是一種經驗研究?公共外交能否找到理論上的指導?本書認為,對公共外交的理論化構建,恐怕不能將視野局限在傳統的國際關系領域。
因此,能否將“交往行為理論”用于國際關系研究,特別是公共外交的理論化研究呢?換句話說,交往行為理論的核心是寓于交往理性中的交往行為,而交往行為又是人類行為類型中較為復雜和高級的形式,它有一定的條件和要求。那么,公共外交是否滿足交往行為產生的這些條件呢?只有滿足了交往行為產生的條件,將交往行為理論用于公共外交的理論化研究才是切實可行的。
2.公共外交存在一般性、跨國性的原則
當前我們對公共外交的學理研究,往往都針對特定的國家,得出的理論成果大多無法復制,更不用提形成一般性的原則了。例如對于美國公共外交的研究成果往往難以在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得以應用的道理就在于此。
此外,從公共外交的實踐入手也不難發現,僅就國家行為體而言,縱使國情不同,但國家并沒有在推行公共外交中制定出過多的具體戰略和政策。而是盡可能地對相類似國情和發展程度的國家加以歸類。在此基礎上形成如“對拉美國家公共外交政策”“對非洲國家公共外交政策”等。且不論類似分類的正確性與否,它隱含著發展模式、文化背景相類似的國家可能存在一定的共性。在制定政策時充分發掘和尊重這種共性,有利于取得較好的公共外交效果。
推而廣之,研究尋找國家的一般性特征對公共外交的指導意義是一個無從下手的思路,因為國情千差萬別,文化各具特色。反之,從公共外交的特點入手,探尋和挖掘一般原則是否可行呢?這些一般原則是對不同性質、不同發展制度和發展水平的國家都具有實踐共性和指導意義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本文需要檢驗公共外交存在這種一般性的原理。
3.交往行為理論能為凝練公共外交的一般原則提供指導
如果公共外交滿足交往行為產生的條件,且存在一般性原理的可能,那么,將交往行為理論置于指守公共外交理論化的視角下,能否形成跨國性的一般指導原則呢?
交往行為理論是哈貝馬斯聚焦于交往理性為核心的社會批判理論。在這一理論體系中涉及的交往主體、公共領域理論、話語理論等內容有可能為公共外交形成一般性原理所借鑒。在此基礎上得出的原理也就為公共外交找到了理論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