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體間的雙向國際交往實踐:基于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的一種闡釋
- 郭杰妮
- 2337字
- 2025-04-27 18:05:55
五 內容框架
全文共分為九個部分。
導論。簡述哈貝馬斯成長的時代背景對其學術思想、研究興趣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梳理了哈貝馬斯學術思想的總體發展脈絡。作為后文論述的基礎,導論里從三個方面對現有文獻進行了分析:國內外學術界對哈貝馬斯思想研究的方式、哈貝馬斯的國際政治學理論研究、國內外關于公共外交的研究綜述。
第一章是文章的理論建構,從法蘭克福的社會批判理論,到國際關系批判理論,旨在明確全文的批判理論分析路徑。并論證了交往行為理論具有明顯的批判理論特征,是批判理論的重要分支。
第二章聚焦在公共外交的理論化探索上。通過對理性的反思,在充分論證公共外交作為一種交往行為的基礎上,提出了本文對公共外交的定義:“遵照交往理性,公共外交是由政府主導或資助的,多種非國家行為體共同參與的,在數字媒體時代通過塑造和影響公眾輿論,旨在增進好感、提高國家的良好聲譽和形象的一種雙向實踐活動?!辈⒅貜臋嗔壿?、運行方向、價值預設的視角論述了軟實力理論不適用于公共外交理論化探索的內在悖論。
第三章圍繞交往行為理論用于公共外交的可行性論證展開,充分說明了公共外交本質上是一種交往行為,以此搭建起交往行為與公共外交的聯系。更進一步地,正是因為公共外交的這種“交往”本質,所以它必須是遵循交往理性和主體間性的實踐行為。主體間性特征也就當之無愧地是公共外交的基本特征。
第四章圍繞公共外交的交往媒介“公共輿論場”展開。根據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理論,圍繞公共外交中公共輿論場建設,本文提出應該牢牢把握四個方面的特征:參與主體的公共性、運行制度的開放性、對公共權力的合法性批判、有賴于實踐話語機制。本章結合公共輿論場的這些特性,致力于突出公眾在公共輿論場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選取了跨國公司的危機公共外交作為案例分析,以“豐田公司的全球召回事件”為例,旨在強調公眾輿論力量何以影響外交政策和國家形象。
第五章聚焦在話語的視角,闡釋了在公共外交實踐中應該“怎么說話”,即話語有效性的問題。并指出言語行為的有效性有賴于真實性、正當性和真誠性三個要求。而公共外交作為一種言語行為的特點,需要同時滿足上述三個有效性聲稱。
第六章從公共外交對主體性互構的角度進一步分析了構成國家主體性的因素并揭示出了主體間互構的辯證關系。主體性是主體間互構的基礎,同時主體間互構也反過來影響主體性的表述。公共輿論場和話語都蘊含于主體性互構的過程中并影響互構的結果。
第七章結合前文對公共外交理論的凝練,提出以中國特色的國家發展理論作為公共外交主體性的最佳表述,并進一步分析了公共外交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地位和作用,呼吁進一步深入推進公共外交的理論化建設和頂層設計。
最后得出本書結論:公共外交是一種交往行為,以主體間性為核心的交往理性是公共外交的本質特征。它意味著公共外交所有參與者的意見都應得到重視。公共外交以公眾輿論為基礎,以公共輿論場為交往媒介。公共輿論場具有四個特點。公共外交的交往載體是話語,同時滿足言語行為的三個有效性聲稱是公共外交達成共識、實現理解的必然要求。
[1] 曹衛東:《權力的他者》,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頁。
[2] 本書統一用“尤爾根·哈貝馬斯”來翻譯“Jurgen Habermas”,正文都用“哈貝馬斯”。
[3] [美]理查德·伯恩斯坦:《現代性/后現代性的比喻:哈貝馬斯與德里達》,江洋編譯,《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5年第6期。
[4] [德]哈貝馬斯:《哲學—政治剪影》,轉引自汪行?!锻ㄏ蛟捳Z民主之路:與哈貝馬斯對話》,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頁。
[5] 海德格爾1953年只字未改地出版了他1935年的哲學講稿《形而上學導論》,對法西斯主義給予曲折辯護,其出版不僅表明海德格爾拒絕為其20世紀30年代在政治上的失足表示懺悔,而且徹底摧毀了政治責任的道德基礎。
[6] [德]得特勒夫·霍爾斯特:《哈貝馬斯傳》,章國鋒譯,東方出版中心2000年版,第9頁。
[7] 趙可金:《公共外交的理論與實踐》,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頁。
[8] 國際政治類核心期刊包括以下刊物:《現代國際關系》《外交評論》《當代世界》《國際論壇》《世界知識》《國際問題研究》《國際觀察》《美國研究》《世界經濟與政治》《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國際政治研究》《日本學刊》《太平洋學報》《當代亞太》《歐洲研究》《國外理論動態》《西亞非洲》。
[9] 吳澤林:《中國國際政治學界對公共外交理論與體系的構建》,《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12年第5期。
[10] 葉皓:《公共外交與國際傳播》,《現代傳播》2012年第34期,第11—19頁。
[11] 高飛:《公共外交的界定、形成條件及其作用》,《外交評論》2005年第3期。
[12] U.S. Department of State,Dictiona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erms,1987,p.85.
[13] [美]約翰·羅爾克:《世界舞臺上的國際政治》(第9版),宋偉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345頁。
[14] Kenneth L.Adelman,“Speaking of America:Public Diplomacy in Our Time”,Foreign Affairs,1981.
[15] 趙可金:《公共外交的理論與實踐》,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版,第30—31頁。
[16] V.P.R.,“Public Diplomacy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Book Review”,Perspective,October 1972.
[17] B.P.P.,“The Post-Cold War Public Diplomacy of the United States”,Washington Quarterly,Vol.15,No.1,1992,pp.5-86.
[18] Laqueur,Walter,“Save Public Diplomacy”,Foreign Affairs,Vol.73,No.5,September-October 1994.
[19] Peter G.Peterson,“Public Diplomacy and the War on Terrorism”,Foreign Affairs,Vol.81,No.5,September- October 2002,pp.74-94.
[20] Christopher Ross,“Public Diplomacy Comes of Age”,Washington Quarterly,Vol.25,No.2,Spring 2002,pp.75-83.
[21] Mark Leonard,Public Diplomacy,London:The Foreign Policy Centre,2002;M.L.,A.S. and M.R.,British Public Diplomacy in the “Age of Schisms”,London:The Foreign Policy Centre,2005.
[22] Jan Melissen,The New Public Diplomacy:Soft Power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5.
[23] Gilboa E.,Searching for a Theory of Public Diplomacy,Cowan G.,Cull N.J.,Public Diplomacy in a Changing World,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March 2008,616:59.
[24] Fitzpatrick K.R.,The Future of U.S.Public Diplomacy:An Uncertain Fate,Boston:Koninklijke Brill NV,2010,pp.101-110.
[25] F.K.R.,“The Future of U.S.Public Diplomacy:An Uncertain Fat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Vol.47,No.1,1993,pp.137-161.
[26] 趙可金:《公共外交的理論與實踐》,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頁。
[27] 唐小松:《論中國公共外交的兩條戰線》,《現代國際關系》2007年第8期。
[28] 周慶安:《公共外交研究的四個理論維度》,《公共外交季刊》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