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理學的發生
  • 張恒
  • 5607字
  • 2025-04-27 17:42:09

第三節 思路與創新:基于“范式轉換”視角的嘗試

“理學的發生”相關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現有研究雖已取得豐碩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有待完善與拓展。本書在吸收和借鑒已有研究經驗的基礎上,嘗試提出一種新的研究思路,即將理學視為一種哲學范式,通過范式轉換視角考察理學發生的內在邏輯。

一 基本思路與結構

“理學的發生”相關研究的不足,概而言之是對理學與前理學時期諸哲學形態的邏輯關聯重視不夠,比如在世界觀念(天人觀)、思維方式等方面,理學與玄學、佛學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邏輯關聯,學界的認識尚不充分。在相關研究欠缺的背景下,推動理學發生的各條邏輯線索便難以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也難以形成合理的解釋框架。

上述問題的存在主要有兩方面具體原因:其一,現有理學研究重視程、朱、陸、王等思潮巔峰時期或學派成熟時期的“大人物”,對早期代表人物的關注略顯不夠;其二,對理學早期人物如“北宋五子”的關注與研究,多采取靜態視角,即注重對這些哲學家的分別研究,較少將他們納入中國哲學史邏輯發展的脈絡之中進行考察。有鑒于此,本書嘗試從動態的、比較的視角出發,通過辨析早期理學與前理學時期諸哲學形態之關系,揭示理學發生的內在邏輯。

為了更好地進行動態的、比較的研究,本書嘗試引入范式(paradigm)概念。范式概念由美國學者托馬斯·庫恩(Thomas S.Kuhn)提出,最早用于解釋科學史的發展尤其是科學革命的出現及其結構,后來廣泛應用于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乃至人文學科研究,用來解釋思潮的發生、學派的締結等問題。按照庫恩的說法,范式一方面指“一個特定共同體的成員所共有的信念、價值、技術等等構成的整體”,另一方面指“那個整體的一種元素,即具體的謎題解答;把它們當作模型和范例,可以取代明確的規則以作為常規科學中其他謎題解答的基礎”。[33]范式是一個學術共同體的成員所共有的東西。一個新的學術共同體的締結與新的思潮的誕生,背后往往是范式轉換(paradigm conversion)。

以范式轉換為視角,本書對理學發生問題采取個案分析與歸納演繹相結合的研究方式。

在個案選取上,本書以“北宋五子”即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顥、程頤為主要研究對象,這五人基本符合學界關于早期理學家的定位。通過分析“北宋五子”的本原論、人性論、工夫論等思想,考察他們在問題意識、概念范疇、觀點觀念、體系建構等方面的共通之處與特征,此五人作為學術共同體的判定亦由此證成。這些研究內容主要體現在本書的“分論”部分“‘北宋五子’的多元開拓”,分四章展開論述,其中邵雍、周敦頤、張載各占一章,二程兄弟合占一章。需要說明的是,這部分內容是本書的基礎,將其置于“總論”之后,是出于行文結構與閱讀方面的考慮。

在上述研究基礎上,本書將理學與前理學時期主要哲學形態如佛道宗教、魏晉玄學、先秦漢代哲學等予以比較考察,發現“北宋五子”作為一個學術共同體的哲學范式與前理學時期顯著不同,這種不同體現為彼此邏輯關聯的四個方面,即哲學使命、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以及貫穿于前三者的話語體系。可以說,理學的范式轉換主要就體現為這四重維度的整體轉換。首先,就哲學使命而言,理學揚棄玄學及其以前中國本土哲學對“經驗的存在之先”的追問與佛學對“超驗的存在之先”的追問,試圖找到一個既超越于經驗又不脫離于經驗的終極本原,這一“尋根”之旅以“天人合一”或“萬物一體”觀念為前提。其次,就思維方式而言,理學揚棄玄學及其以前中國本土哲學的“本末”思維與佛學的“體相用”思維,發展出以“體用論”為基本特征的思維方式,思維之變構成了“北宋五子”哲學范式轉換的重要支撐。再次,就價值觀念而言,早期理學家選擇以儒家核心價值“仁”為價值重建的主要依據,一方面反對佛道兩家“凌空蹈虛”、否棄世間人倫的價值觀念,另一方面又對傳統儒家經驗性的“仁”觀念予以超越性提升,使其上升為“天道”與“人道”共同的超越性根據。最后,就話語體系而言,理學的發生過程也是復活、改造傳統哲學話語體系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舊的哲學話語被賦予全新的內涵。這些研究內容主要體現在本書的“總論”部分“早期理學的范式轉換”中,分三章展開論述。

余論部分對全書作了簡要總結,提出了概括性的研究結論,同時交代了研究過程中的難點與不足之處,并對未來的相關研究做出了展望。

除此之外,本書還附錄三篇文章。這三篇文章都完成于本書的寫作與修改期間,所涉話題皆與本書相關,故一并收入以做參考。其中,《人學視域中的“天人之辨”》是對本書第一章有關內容的深化研究,該文主體內容曾以“走向‘天的人化’:人學視域中的天人之辨——從‘類型說’與‘階段說’的困難談起”為題,刊發于《管子學刊》2022年第2期。《儒門內的王弼》主體內容曾刊發于《孔子研究》2019年第2期,原題為“儒門內的王弼——對王弼哲學派別歸屬的一個闡明”,該文是與本書第二章高度相關的一些思考。《鬼神與天理》曾以“鬼神的退場:二程鬼神禮制觀”為題刊發于《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12月29日第3版,該文可視為對本書第七章二程思想的補充論證。

以上是本書的基本思路與主體結構。

二 主要研究方法

本書主要采用哲學發生學研究方法,這不是一種單一的研究方法,而是多種研究方法的綜合。籠統而言,這一方法有以下幾個特點:就研究對象而言,哲學發生學方法側重于研究哲學概念、觀念的發生、發展、演變,區別于重視事件的研究方法;就研究目的而言,哲學發生學方法側重于建構超事實的關聯,區別于追求還原事實真相的研究方法;就研究方式而言,哲學發生學方法強調邏輯建構與歸納演繹,區別于重視歷史敘事與實證分析的研究方法。

具體而言,哲學發生學方法融合了多種研究方法,如文獻學方法、比較哲學方法、歷史學方法等,其特點也具體地體現在這些方法當中。

首先,文獻學方法是所有古典學術研究的基礎,也是哲學發生學方法的基礎。哲學發生學方法中的文獻研究,重點不在于字詞的訓詁與考據,而在于梳理、辨析概念、范疇、命題、觀念在文本中的發展演變,或簡而言之,重點不在于文獻的梳理而在于義理的闡釋與發現。

其次,比較哲學方法是哲學發生學方法的“主腦”。比較研究方法廣泛應用于各個學科、各個領域,但在哲學發生學方法中,比較視角尤為重要,因為這是從靜態的、單一的研究走向動態的、比較的研究的關鍵。哲學發生學方法中的比較研究不停留在異同的區分上,而是致力于建構兩種或者多種哲學思潮、哲學學派、哲學觀念之間的邏輯關聯,其最終目的是揭示不同哲學形態的范式特點及其范式轉換的內在邏輯。

最后,歷史學方法也是哲學發生學方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此處所言歷史學方法不同于關注事件的研究方法,而更多體現為思想史研究方法,亦涉及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教育史、社會史等方面。歷史學方法有助于對研究過程、研究結論進行糾偏、補充,有時或可影響研究的核心思路與核心結論。

三 主要創新之處

上述基本思路、篇章結構以及研究方法等內容實已蘊含本書的創新嘗試,概括起來,本書的創新之處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本書將理學范式分解為哲學使命、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與話語體系四重有機關聯的維度,并從范式轉換視角揭示理學發生的內在邏輯,同時揭示出“理學的發生”是中國哲學史自軸心時期以降第一次大型范式轉換,這有助于增進對理學思潮乃至整個中國哲學史的認識與理解。具體而言,本書以“北宋五子”為學術共同體進行初始研究,繼而將其與前理學時期主要哲學形態如佛道宗教、魏晉玄學、先秦漢代哲學等進行比較,從而發現理學相較于前理學時期諸哲學形態的顯著區別在于范式轉換,此范式具體體現為邏輯關聯的四個方面:哲學使命、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與話語體系。由此,理學的發生可作這樣一種理解,即理學是唐宋之際儒家學者為反對佛道宗教并超越傳統儒學而重新展開的“尋根”之旅,它既反對佛教“萬法唯心”(實質是天人合一于心)的虛空觀念,又不甘于傳統哲學“崇本舉末”(實質是天人合一于氣)的經驗觀念,試圖重新確立天人合一的整全世界之終極本原——天地之心。在此過程中,理學既注意到傳統本土哲學“本末”思維的弊端,又吸收借鑒佛教的“體相用”思維,形成了獨特的“體用”思維,最終使具有超越性、實在性、道德性的“天地之心”得以確立。對理學范式轉換中多重維度的揭示具有一定創新性,這一思路或可推廣至對其他重要思潮或學派的研究。

其次,本書不僅揭示出中國哲學從前理學時期諸形態向理學的邏輯演變,而且揭示出早期理學發生的邏輯進程,亦即以“北宋五子”為主要代表的早期理學家各自在理學發生過程中的貢獻及其相互間的邏輯關聯。具體而言,學界關于“北宋五子”的研究已有不少,其中不乏切中肯綮之見,但這些研究往往比較分散,鮮將“北宋五子”作為學術共同體探討其內部的邏輯關聯。本書基于邏輯發展的視角,揭示出“北宋五子”哲學思想漸趨成熟的發展歷程:周敦頤與邵雍已然具有思辨思維,但他們將“理”“氣”兩種內涵同時灌注于“太極”這一本原性概念之中,說明二人尚未清晰區分經驗宇宙論與思辨存在論;張載試圖提煉超越性的本原概念,這集中體現在他對“太虛”與“氣”兩個概念的分別上,但具體論述仍嫌模糊,即“太虛”與“氣”的關系不夠清晰;至二程兄弟,盡管“理”與“氣”密切關聯,但它們終于成為兩種不同思維方式中的本原概念,理學作為對治佛教、超越玄學的哲學形態真正確立起來。對這一邏輯進程的揭示有助于從宏觀上把握理學思潮的邏輯發展與內在張力,進而為繼承與發展理學提供更為扎實的學理依據。

最后,哲學發生學方法的運用是本書第三個創新之處。對于理學發生問題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朱熹的時代,其后數百年間涌現出一大批研究成果,近代學術興起以后,相關研究成果更是極大豐富。這些成果或側重文獻研究,或側重靜態的、單一的哲學研究,或側重動態的歷史研究,能將這幾者結合起來即對“理學的發生”做動態的、比較的哲學研究的,還不太多。哲學發生學方法正是這樣一種研究方法,它以比較的、邏輯的、發展的眼光看問題,關注某一哲學思潮、哲學學派或哲學家的哲學體系的早期形態,包括早期形態的邏輯發生、邏輯發展、內在張力等問題,這對于全面、準確地理解哲學史具有重要意義。在理學發生問題上,本書正是運用哲學發生學方法,通過比較早期理學與前理學時期諸哲學形態如佛道宗教、魏晉玄學、先秦漢代哲學等,發掘其在哲學使命、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話語體系等方面的邏輯關聯與歷史關聯,揭示理學發生的邏輯進程與歷史進程。


[1] 陳寅恪:《鄧廣銘宋史職官志考證序》,《金明館叢稿二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版,第277頁。

[2] 本書所言“理學”,除非特別說明,一般指廣義理學思潮,區別于以程朱學派為主要代表的狹義理學。

[3] 丁為祥:《從思潮崛起的問題意識看理學探索的重心》,《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3期。

[4] (宋)朱熹:《朱子語類》卷九十四,《朱子全書》第17冊,朱杰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3122頁。

[5] 參見陳來《略論〈諸儒鳴道集〉》,《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1期。

[6] (宋)朱熹:《朱子語類》卷六十,《朱子全書》第16冊,第1962頁。

[7] 謝無量:《中國哲學史校注》,王寶峰等校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2頁。

[8] 宋元明清幾代,以傳統文獻學、史學方法進行理學探源的作品還有很多,近年來有學者對此做過各種程度的梳理,可參見徐公喜《理學源流著作述論》,《江西社會科學》2009年第12期。

[9] 《宋史》第三六冊,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2709—12710頁。

[10] 參見嚴佐之《近思錄導讀》,《近思錄》,(宋)朱熹、呂祖謙編,(宋)葉采集解,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0年版,第8—9頁。

[11] 參見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涂又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16、226頁。

[12] 參見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一),《牟宗三先生全集》第5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年版,第40—42頁。

[13] 參見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年版,第236—237頁。

[14] 參見蒙培元《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蒙培元全集》第二卷,黃玉順、楊永明、任文利主編,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9頁。

[15] 參見張立文《宋明理學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4—15頁。

[16] 參見楊國榮《宋明理學:內在論題及其哲學意蘊》,《學海》2012年第1期。

[17] 參見丁為祥《從思潮崛起的問題意識看理學探索的重心》,《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3期。

[18] 參見馮契《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下),《馮契文集》第6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31頁。

[19] 參見蒙培元《理學范疇系統》,《蒙培元全集》第三卷。

[20] 參見陳來《宋明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第19、14頁。

[21] 參見徐洪興《思想的轉型——理學發生過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徐洪興《唐宋之際儒學轉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22] 參見馮達文《宋明新儒學略論》,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3] 參見朱漢民《玄學與理學的學術思想理路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版。

[24] 參見沈順福《體用論與傳統儒家形而上學》,《哲學研究》2016年第7期。

[25] 參見貢華南《理、天理與理會:論“理”在中國古代思想世界的演進》,《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6期。

[26]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錢賓四先生全集》第20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版,第1頁。

[27] 參見錢穆《宋明理學概述》,《錢賓四先生全集》第9冊。

[28] 參見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二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29] 參見朱漢民《宋明理學通論——一種文化學的詮釋》,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0] 參見陳來主編《早期道學話語的形成與演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1] 參見[美]包弼德《歷史上的理學》,[新加坡]王昌偉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32] 參見[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劉寧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33] 參見[美]托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金吾倫、胡新和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47頁。英文版參見Thomas S.Kuhn,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4th ed.,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2,p.17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化县| 河津市| 开远市| 海林市| 新干县| 阿图什市| 竹北市| 阜康市| 阳信县| 交城县| 芒康县| 台北市| 通山县| 永嘉县| 泾川县| 磴口县| 海口市| 清水县| 突泉县| 泰顺县| 天峨县| 永平县| 涿州市| 化州市| 徐闻县| 弥勒县| 清流县| 凭祥市| 武鸣县| 九台市| 保德县| 兰西县| 南丰县| 什邡市| 乌鲁木齐市| 阿拉善左旗| 淳安县| 峨山| 兴城市| 百色市| 怀柔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