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尋政治的“是其所是”:從手段之善到目的之善
- 晏輝
- 1654字
- 2025-04-28 19:22:52
二 直面政治事實自身
事實是指已經、正在和將要存在的事物,這些事物既可以是看見的、聽見的,也可以是想象的;可以是與人的努力無關的自在之物,也可以是與人的行動密切關聯的自為之物。而依照事實的性質,則有物理事實、社會事實和精神事實。政治事實既是社會事實又是精神事實,作為社會事實存在的政治,乃是公民與國家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國家意志與公民個人意志之間的關系;國家通過思想上層建筑和政治上層建筑在憲法和法律所界定的范圍內支配公民意志以實現集體行動的政治邏輯,就是為每個公民提供最大的秩序保證和最多的公共物品。把政治作為社會事實來看待,這只是后果主義的思考方式,是被描述的政治,但卻不是被理解了的、把握在意識中的政治,正如叔本華在《作為意志表象的世界》中把世界規(guī)定為作為被表象和意識到了的存在,只有被表象和意識到了的世界才是真實的。同理,只有被把握在意識中、被理解了的政治才是現實的社會事實。為著這一目的,必須從后果回溯到過程與前提中來,從社會事實回溯到精神事實。作為精神事實的政治,乃是一個相關于人的觀念、情感、意志和行動的事情,我們把擁有且行使政治權力和行政職權的人如何思考、判斷權力和職權,又是如何運用權力和職權的,稱為政治行動的“原始發(fā)生”,而把政治哲學呈現這個“原始發(fā)生”的致思過程稱為“生成論奠基”。
政治本質上是一個精神事實。對這一特殊精神事實的規(guī)定,可有多種方式,而每一種方式似乎都有根據,根據不同結論而相異。何以至此?界定者擁有各自認為合理的根據,看來,規(guī)定“政治是什么”就不是一個分析命題,而是一個綜合命題;不僅僅是一個事實判斷而是一個價值判斷。定義之一:政治是上層建筑領域中各種權力主體維護自身利益的特定行為以及由此結成的特定關系,它是人類歷史發(fā)展到一定時期產生的一種重要社會現象。依照這個定義,可以擴展式地得出這樣的結論,政治是各個權力主體之間為著各自的利益所進行的角逐,如果把這個定義貫徹到實踐中,那么其結果可能是各個權力集團通過權力的博弈而形成利益集團,出現一個集團壓迫和剝削另一個或另一些集團的后果。顯然這不是一個好的政治。作為一種社會事實,這種政治確實存在過,但我們卻絕不能把這種過往的政治事實作為我們所追尋的價值目標。起始于15世紀下半葉的資產階級革命,所要改變的恰恰是這種政治;然而,當資產階級一躍而成為統治階級的時候,便又把政治變成了維護其自身利益的手段,但資產階級曾經倡導的政治觀則無疑是人類政治文明進化中的重要思想資源。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在終極之善的意義上定義政治。定義之二:政治是相關于每一個人之根本利益的所有方面。生存權、財產權和自由權便是每個人的根本權利,一個好的政治就是最大化地保證這些權利并實現這些權利。在這個定義中,內在地蘊含著兩個方面的規(guī)定:目的之善與手段之善。目的之善表現為三個方面,一個好的政治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實現三個價值目標,第一,能夠有效地積累財富并平等地分配財富;第二,建構一個具有高度自治的社會,通過有機團結構造一個依照理論理性和價值理性運行的社會有機體;第三,讓每個人過上整體性的好生活。當我們先行標劃出這個目的之善之后,關鍵的事情便是如何實現目的之善,這便是手段之善,即“有關公民之根本利益的所有方面”。何謂所有方面?即作為主體性的政治人格和作為客體性的制度體系,這主客觀兩個方面共同構成了政治行動的倫理基礎。
研究政治事實的真正目的并不在于從系統論和生成論視野呈現政治事實的“原始發(fā)生”,而是要深刻揭示作為目的之善與手段之善之有機統一的政治事實是如何發(fā)生的。在當代政治學、政治倫理學和政治哲學的討論中,歷史感和現實感的缺失是極為明顯的事實。人們或鐘情于各種過往思想資源的比較、批評,或對文本的“過度”開發(fā)與注解;要么熱衷于構建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唯獨不愿做充滿歷史感和現實感的哲學沉思。政治倫理學和政治哲學都是面向現實生活的實踐哲學,其理論旨趣在于對當下的人們如何進行政治思考和政治行動進行哲學沉思,借以給出一個好的政治是如何可能的根據與道路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