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尋政治的“是其所是”:從手段之善到目的之善
- 晏輝
- 2983字
- 2025-04-28 19:22:52
三 政治哲學把握政治事實的優越性
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為何同一個對象會有不同的學科呢?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這個同一個對象具有多樣性。那是否會有一個學科,能夠對該對象進行全面研究呢?回答是不能的。理由也只有一個,那就是,人的理性能力是有限的,既不可能也無必要。政治哲學作為研究政治事實的一個學科,如若比其他學科做得更好,就必有其獨特的研究原則和方法,也必有其所追求的目標。
(一)學科高度與問題深度
既是哲學把握政治事實的方式就必須體現哲學的原則,這就是高度與深度。馬克思在談到政治經濟學的方法時指出:“具體之所以具體,因為它是許多規定的綜合,因而是多樣性的統一。因此它在思維中表現為綜合的過程,表現為結果,而不是表現為起點,雖然它是現實的起點,因而也是直觀和表象的起點。在第一條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發為抽象的規定;在第二條道路上,抽象的規定在思維形成中導致具體的再現。”[6]馬克思把這種思考方法稱之為理論(哲學)把握世界的范式。馬克思在批評了黑格爾錯誤地理解了思維與存在的具體關系之后指出:“因此,黑格爾陷入幻覺,把實在理解為自我綜合、自我深化和自我運動的思維的結果,其實,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只是思維用來把握具體、把它當做一個精神上具體再現的方式。但決不是具體產生的過程……整體,當它在頭腦中作為思維整體而出現時,是思維著的頭腦的產物,這個頭腦用它所專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這種方式是不同于對于世界的藝術精神的、宗教精神的、實踐精神的掌握的。”[7]政治哲學作為部門哲學,它同樣保持了哲學學科的高度,它要用類似于康德式的十二范疇表,將個別上升到一般。在問題的深度上,它并不停留于人們對政治事實的直觀和表象上,而是依照馬克思所說的回溯法,從結果上溯到原因,達到“許多規定的綜合,因而是多樣性的統一”,這便是第一條道路,將“完整的表象蒸發為抽象的規定”,這就是所謂的抽象的具體,是事物的邏輯起點,但人們卻用抽象的概念去表述這個具體;然后以這個“抽象”的具體為起點,沿著事物自身演進的邏輯,將事物自身的心路歷程呈現出來,這就是第二條道路。第一條道路是思維的邏輯,第二條道路是表述的邏輯,表述的邏輯必須與事物的邏輯相一致。政治哲學研究政治事實的范式正是思維邏輯和表述邏輯的有機統一。在不同社會歷史狀態下,之所以有不同的政治事實,那是因為人們有不同的權利觀念,不同的權利關系和結構,以及不同的政治形式。那么,為著反思和說明作為直觀和表象的政治事實,就必須運用回溯法,沿著政治事實逆向行駛,直至找到造成政治事實的初始根據,繼而用抽象的范疇表述這個抽象的具體。隨后再沿著這個抽象的具體展開其自身,變成一系列與政治的“是其所是的東西”相關的直觀和表象。政治哲學對待政治事實的方式不同于政治學和政治倫理學,它要通過對政治“是其所是的東西”的追問而見出政治事實的生成邏輯,其間呈現著前提—過程—結果的演進邏輯。
(二)客觀因果性陳述與意義妥當性陳述的統一
政治事實既是科學事實又是價值事實,科學事實決定了我們必須用客觀因果性命題、范疇和話語進行陳述,其所回答的是我們能夠做什么,即一個好的政治究竟如何可能?價值事實決定了我們必須用意義妥當性命題、范疇和話語進行描述,其所回答的問題是我們應當做什么,即怎樣的政治才是好政治。客觀因果性陳述必須合于事實邏輯,意義妥當性陳述必須合于價值邏輯。在內部的邏輯關系中,后者必須立于前者之上,即能夠做什么總是決定著應當做什么。而在能夠做什么的意義上,一個好的政治絕不是憑空出現的,是在已有思想遺產和政治傳統基礎上進化而來的,事實上,已然的政治傳統和思想遺產都是對過往政治生活及其體驗的描述、記述和論述。人類總是選擇相對為好的政治方式而不是最壞的那種,雖然并不排除因極端的個人意志而導致的社會混亂或超出正常秩序之外的專權政治,但人類總是在不斷地修正、矯正、改正不能很好地實現正義、平等、自由、民主、富強的政治,而追尋更能實現終極之善的政治。在實現政治之終極目的的過程中,人類有著最基本的價值訴求,而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上,人類又有著特殊的政治訴求,但總的趨勢是,隨著理智的德性和道德的德性的提升,人類越來越找到了能夠最大限度實現政治之目的之善的道路與方式。
(三)歷時性建構與共時性建構的統一
所謂歷時性結構指的是,一個民族和國家在其久遠的社會構成和歷史演進中所經歷的政治的心路歷程,可用已然、實然和未然三個詞語加以描述和敘述。一如政治事實乃是一個復雜的社會設置那樣,作為歷時性結構的心路歷程也同樣以多樣化和復雜性的樣式而展開其自身。所謂自身乃是手段之善與目的之善的有機統一,目的之善已由前面先行給出,而手段之善則完全體現了它的歷史性。共時性結構指稱的是在全球化語境下因政治的多極化而發生的既相互借鑒、相互嵌入又相互矛盾和沖突的狀態,這種沖突沿著經濟、政治和文化的邏輯而展現為結果、過程和前提意義上的相互借鑒和相互沖突,這就是全球化場域下的經濟一體化、政治多極化和文化多樣化。在這種場域下,不同的政治觀念、制度、體制和行動相互交織、相互激蕩、反復博弈,比其優劣,亮其長短,而每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有在其千百年來的歷史流變中積淀下來的政治模式,因此都有其深厚的社會基礎和人性根基,任意一方試圖一廂情愿地替代別一國家的政治模式,幾乎是不可能的,即便通過軍事打擊和文化滲透,也不能使其“心悅誠服”。其根本原因在于,既然經歷千百年的錘煉而流傳至今,其政治模式總有它的某些長處,相反,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種政治模式是完美無缺的,以此觀之,在全球化場域下,只有相互尊重、認同、借鑒和互補,才能各得其所,得其所是。
當代中國便處在歷史性結構與共時性結構相交織的坐標上,呈現出創價與代價、繼承與創新、借鑒與拒斥的相互交織的景象,這種復雜性決定了當代中國的政治模式具有了三維空間:自身之過往的、他者之共時的、自我之當下的。以自我為“中心”,構建“三觀”:關照自我的過往,失去自己的歷史便失去了自己的根基;觀望他者的共在,缺少他者的眼光便會失去自我反思的機會;關心自我的當下,重建自我之當代形態的政治模式。
(四)反思、批判與建構的有機統一
反思、批判與建構的致思范式是建基于辯護與批判這一思考方式之上的。任何一種政治模式都像一塊銀幣,具有正反兩個面。其優長或許就是其所短。反思,即回溯,人雖然不會現實地回到過往歷史的任何一個段落,但可以在意識上、觀念中回到任何一個段落中。回溯的目的不是通過簡單的歷史敘事、演繹頗具誘惑力的趣聞軼事,而是理性地復現歷史的演進邏輯,基于事實邏輯見出價值邏輯來。除此,反思還有辯證分析和論證之意,即在持續的歷史流變中那些根深蒂固的觀念、長久不變的情感結構、自我維系的需要類型,是如何影響甚至決定現代政治謀劃的。批判是對當下的政治事實所進行的理性的、有充足根據的分析和論證,借以見出在建構現代政治的過程中所存在的各種不足、缺欠、瑕疵,這種“批判”、“揭示”不是意見、情緒的隨意表達,而是充分且公開運用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的“業績”。批判不是無語境、無場域的,而是在三維空間中、通過“三觀”標劃當代政治的可能形態。建構,是在反思和批判基礎上給出政治之是其所是的理論形態,即在目的之善的規定和約束之下選取能夠實現目的之善的手段之善,給出德性之美與城邦之善兩種善的邏輯及其通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