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將康德的建構性原則和范導性原則應用于政治事實研究的可能性及其限度

將康德的建構性原則和范導性原則應用于政治事實研究,是否必要與可能呢?如果我們只是泛泛地,或是為著某種“政治的”、“功利的”目的而去研究政治事實,那么這種對康德之哲學原則的借鑒就是毫無意義的,因為如果不以追求確定性和明晰性為學術志向,不以追求正義和道義為學術良知,而以積累貨幣資本和政治資本為目的,那么任何一種追求正確、追尋正當的學術致思和學術實踐都將被工具化、功利化。那這是否意味著,如若將正確性和正當性確立為研究政治事實的倫理原則,就可以成功地運用康德的哲學原則于具體的致思活動之中呢?并不必然。這便是意愿與能力問題,若想強烈地澄明政治事實的正確性根據、確立正當性依據,那是必然要領會和運用康德之哲學原則的;只有理解和領會了康德的哲學精神,才能準確地運用他的哲學原則。

一 康德對建構原則與范導原則的構造

康德以“作為一種先天地立法的能力的判斷力”為標題論證和論述了這一具體過程:“一般判斷力是把特殊的東西當做包含在普遍的東西之下、來對它進行思維的能力。如果普遍的東西(規則、原則、法則)被給予了,那么,把特殊的東西歸攝在普遍的東西之下的判斷力,(即使它作為先驗的判斷力先天地指明了諸條件,惟有根據這些條件才能被歸攝在那普遍的東西之下)就是規定性的。但如果只有特殊的東西被給予了,判斷力為此必須找到普遍的東西,那么,這種判斷力就純然是反思性的。

規定性的判斷力從屬于知性提供的普遍的先驗法則,它只是歸攝性的;法則對它來說先天地確定下來的,因此它不必為自己想到一條法則,以便能夠把自然中的特殊的東西置于普遍的東西之下。——然而自然有如此之多的形式,仿佛是普遍的先驗自然概念有如此之多的變異,它們通過純粹知性先天地立的那些法則依然未得到規定,因為這些法則僅僅一般而言地關涉一個自然(作為感官的對象)的可能性,但這樣,對于這些變異就也必須有一些法則,這些法則雖然作為經驗性的法則按照我們知性的洞識來看可能是偶然的,但如果它們應當叫做法則的話(就像一個自然的概念也要求的那樣),就必須在雜多之統一性的一個盡管不為我們所知的原則出發被視為必然的。——反思性的判斷力的職責是從自然中的特殊的東西上升到普遍的東西,因此它需要一個原則,它不能從經驗借來這個原則,因為這原則恰恰應當為一切經驗性的原則在同樣是經驗性的、但卻更高的原則之下的統一性提供根據,因而為這些原則相互之間的系統隸屬的可能性提供根據。因此,這樣一個先驗原則,反思性的判斷力只能當做法則自己給自己確立,不能從別處拿來(因為若不然,它就會是規定性的判斷力了),也不能指定給自然,因為關于自然法則的反思取決于自然,而自然并不取決于我們力圖去獲得一個就這些法則而言完全是偶然的自然概念所依據的那些條件。”[1]這是康德對建構性原則和范導性原則論述得最集中、最明確的地方。

在我們的理解能力所及的范圍內,我們可以將康德的建構性原則(規定性的)和范導性原則(反思性的)簡約地表述如下。其一,我們何以有先天的立法能力?關于這一點,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學原理》中說道:“在自然界中每一物件都是按規律起作用。唯獨有理性的東西有能力按照對規律的觀念,也就是按照原則而行動,或者說,具有意志。既然使規律見之于行動必然需要理性,所以意志也就是實踐理性。如果理性完全無遺地規定了意志,那么,有理性東西那些被認作是客觀必然的行為,同時也就是主觀必然的。”[2]有理性者可以把規律呈現在表象里,把握在意識中,然后將這個對規律的觀念變成原則,再按原則行事。那么,作為有理性的人,何以能夠把規律變成對規律的原則,再按原則行事呢?“我們的知識來自于內心的兩個基本來源,其中第一個是感受表象的能力(對印象的接受性),第二個是通過這些表象來認識一個對象的能力(概念的自發性);通過第一個來源,一個對象被給予我們,通過第二個來源,對象在與那個(作為內心的單純規定的)表象的關系中被思維。所以直觀和概念構成我們一切知識的要素,以至于概念沒有以某種方式與之相應的直觀、或直觀沒有概念,都不能產生知識。這兩者要么是純粹的,要么是經驗性的。如果其中包含有感覺(它以對象的現實的在場為前提),那就是經驗性的;但如果表象中沒有混雜任何感覺,那就是純粹的。我們可以把感覺叫作感性知識的質料。所以純粹直觀只包含使某物得以被直觀的形式,而純粹概念只包含一個對象的思維的一般形式。只有純粹直觀和純粹概念才是先天可能的,經驗性的直觀和概念則是后天可能的。”[3]那么,作為知識之來源的第二個因素究竟是怎樣一種能力呢?它的名字叫“知性”。“我們若是愿意把我們的內心在以某種方式受到刺激時感受表象的這種接受性叫作感性的話,那么反過來,那種產生表象的能力,或者說認識的自發性,就是知性。我們的本性導致了,直觀永遠是感性的,也就是只包含我們為對象所刺激的那種方式。相反,對感性直觀對象進行思維的能力就是知性。”[4]關于人的先天能力,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的“原序”中說道:“因此,在這種方式下,心靈的兩個先天原則,即認識官能和欲望官能,就會被發現,而且它們在運用的條件、范圍和界限方面也都被確定了,這樣就給包括理論和實踐在內的這個哲學體系,打下了一個牢固的哲學基礎。”[5]而在《判斷力批判》中,康德則認為人有三種先天能力,即認識能力、判斷力和欲求能力。這三種能力遵循原則、為著三種目的:一是認識能力,此種能力的先天基礎是知性,其所遵循的是合規律性原則,它的應用范圍是自然;二是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它的先天基礎是判斷力,其所遵循的是合目的性原則,它的應用范圍是藝術;三是欲求能力,它的先天基礎是理性,其所遵循的是終極目的原則,它的應用范圍是自由。

從形式上看,心靈的三種先天能力及其運行是在相對獨立的情境下發生的,對此,康德作出了邊界清晰的規定:“就一般心靈能力而言,只要把它們作為高層能力、即包含自律的能力來看待,那么,對于認識能力(對自然的理論認識能力)來說知性就是包含先天構成性原則的能力;對于愉快不愉快的情感來說,判斷力就是這種能力,它不依賴于那些有可能和欲求能力的相關并因而有可能是直接實踐性的概念和感覺;對于欲求能力來說則是理性,它不借助于任何不論從何而來的愉快而是實踐性的,并作為高層的能力給欲求能力規定了終極目的,這目的同時也就帶有對客體的純粹智性的愉悅。——判斷力關于自然的一個合目的性的概念仍然是屬于自然概念的,但只是作為認識能力的調節性原則,雖然關于某些因其自然合目的性概念的(自然的或藝術的)對象的審美判斷就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而言是構成性的原則。認識能力的協調一致包含著這種愉快的根據,在這些能力的活動中的自發性使上述自然合目的性概念適合于成為使自然概念的諸領地和自由概念在它們的后果中聯結起來的中介,因為這種自發性同時也促進了內心對道德情感的感受性。”[6]從康德的論述中,人的心靈中的三種先天能力的初始根據及其運行規律、效力邊界都是相對清晰而有別的,但它們均統一于人的心靈結構之上,且三種能力的運行具有內在的自發性和協調性。但從這些論述中,總是隱約感到,為何康德只把愉快與不愉快的情感體驗嚴格限制在判斷力這一能力的運用之上呢?如果不是機械論式地理解和運用康德三種能力理論,而是做擴展式討論,那么康德的諸多理念和方法對于我們對政治事實進行一般哲學批判,具有巨大的啟發和借鑒意義。

二 將康德的建構性和范導性原則應用于政治事實哲學批判的可能性及其限度

康德將基于認識能力之上的理論理性嚴格地限制在對與人的努力無關的自然事實的研究上,從而試圖解決自然形而上學如何可能的問題,但在《純粹理性批判》的“先驗方法論”之“至善理想作為純粹理性最后目的之規定根據”部分,就關于“我們理性的純粹運用之最后目的”問題向自己反問道:“理性由其本性中某種偏好驅使著超出經驗的運用之外,在其純粹的運用中并借助于單純的理念冒險沖破一切知識的極限,而只有結束自己的循環,在一個獨立存在的系統整體中,才會安息。那么,這種努力只不過是在建立它的思辨的興趣之上呢,還是唯一的只建立在的實踐的興趣之上?”[7]簡單來說,通過思辨理性,人類借助知性這種先天能力解決數學知識、自然知識和形而上學如何可能的問題,對每個人乃至整個人類而言,是否都是必要的,即使它們都不是終極性的問題;康德為何在《實踐理性批判》中說,預先解決思辨理性問題更具有優先性,但極為細致地論述了思辨理性和實踐理性因其各自處理的對象而具有的區別與聯系;“但是因為關于純粹理性的知識在這里仍然是其實踐運用的基礎,所以實踐理性批判的章節劃分在大體上仍然必須契合于思辨理性批判的章節劃分。因此,我們在實踐理性批判里面也應當分原理論和方法論,而在前一部原理論中還應當分為真理規范的分析論和闡述并解決實踐理性判斷中幻覺的辯證論。但是分析論中的子目次序卻與純粹思辨理性批判中的次序相反。因為在現在的場合下,我們是從原理出發,進向概念,隨后再從這里進向感覺,如果這是可能的話;反之,在思辨理性方面,則我們不得不先從感覺出發,而停止在原理上。這個理由又是在于:我們現在必須論究一個意志,并且必須從理性對這個意志和其原因性的關系方面,而非從理性和對象的關系方面來考察理性。因此,我們必須從不受經驗所制約的一種原因性的原理出發,然后才能企圖對這樣意志的決定動因確立一個概念,并且確立這些概念在對象上最后又在主體和其感性上的應用。在這里,規定‘自由’的原因性的法則,亦即一個純粹實踐法則,就不可避免地以此作為出發點,并且決定它所惟一能應用于其上的那些對象。”[8]康德從未否認過純粹思辨理性研究對純粹實踐理性的研究所具有的基礎性作用,人類并不是擁有兩種完全不同的理性能力,只是因為其所致思的對象不同,孜孜以求的最終業績不同,才有了分別。雖然康德把思辨理性嚴格限制在對自然現象的研究上,通過知性范疇表,在先天邏輯的指導下,經過對表象進行加工整理、特征抽提,以獲得可靠知識;而實踐理性則用來處理用善良意志、實踐理性和先天法則來規約欲求能力以及由此造成的理智世界(原型世界)對感性世界(模型世界)的支配性作用,從而實現行動的正當性。面對“政治事實”及其終極之善,我們能否充分運用康德針對心靈的三種先天能力所構造出來的先天原則?首先,我們將努力借助思辨理性,遵循建構性原則,沿著從感覺—范疇—原理的致思路向,構造有關政治“是其所是的東西”的諸原理,以實現合規律性;其次,我們試圖充分運用實踐理性,在欲求能力所及的范圍內,利用范導原則,沿著原理—概念—感覺,尋找政治行動的道德哲學基礎,以實現終極目的;第三,依據判斷力,堅持構造原則與調節原則相統一的觀念,以完成相關于政治“是其所是的東西”的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尋找可公度的判斷根據,以實現合目的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蒙阴县| 新乡县| 高雄市| 宜兰县| 大冶市| 维西| 永安市| 岢岚县| 义马市| 班玛县| 天柱县| 根河市| 肥东县| 公安县| 新野县| 黑水县| 大荔县| 临江市| 江西省| 汝城县| 长寿区| 阿拉尔市| 杭州市| 永康市| 嘉定区| 阿拉善右旗| 通山县| 呈贡县| 黄平县| 梅河口市| 平度市| 始兴县| 略阳县| 界首市| 且末县| 招远市| 宿迁市| 霍林郭勒市| 兰州市| 马鞍山市| 文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