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國秦漢西南民族地理的格局與觀念研究
- 孫俊
- 701字
- 2025-04-28 19:58:51
上篇 族群分布格局的演進
戰國秦漢是西南地區中古大一統王朝國家層面上族群分布格局的奠基時期。在這一時期,西南區域族群演進的自在階段結束,進入了自覺演進階段。而在此過程中,隨著大一統王朝國家疆域的不斷外推,北方群體的不斷進入,逐漸構型了“巴蜀—內蠻夷—外蠻夷”的族群分布格局。族群分布格局的演進是民族地理觀調整與嬗變的基礎。本篇集中于族群分布格局的演進方面,族群分布格局演進引起的民族地理觀的調整與嬗變問題則留待下篇來討論。
戰國秦漢時期西南區域族群演進態勢具有明顯的族群性和區域性特征。族群性方面,戰國秦漢時期西南區域存在一些遍居西南區域的群體,如漢族、叟人,其分布格局的演變會對西南區域整體性的族群演進產生明顯的影響。聚居性的族群,也有其族群演進的自身特征。區域性方面,《史記·西南夷傳》所區分的“魋結,耕田,有邑聚”、“編發,隨畜遷徙,毋常處,毋君長”、“俗或土著,或移徙”、氐類等族群類型,以及漢族群體,其分布區域并不相同,生計方式也存在明顯的差異,使得族群演進在具有族群性的同時,區域性也非常明顯。
就族群分布格局演進方式來說,族群遷徙與族群融合是戰國秦漢時期西南區域族群演進的主要方式。族群遷徙方面,北方群體的遷入,秦定巴蜀后蜀國族群的南遷,兩漢時期昆明族的東遷和南遷,都引起了族群分布格局的變化。特別是,北方群體的遷入,使巴蜀地區逐漸華夏化,并最終構型了西南區域的“巴蜀—西南夷”族群分布格局,其影響不可謂不深。族群遷徙往往伴有族群融合,北方群體遷入巴蜀地區引起的巴蜀地區群體華夏化,是促進巴蜀地區華夏化的重要因素。遷入益州地區的北方群體、僰人、叟人,則與魏晉時期形成的爨蠻特別是西爨白蠻群體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