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 天人一氣

莊子講“通天下一氣耳”,人就是氣聚合而成的,因此,與萬物沒有什么不同,與天也是一致的。王充講,人“稟氣而生,含氣而長”[16],“用氣為性,性成命定”[17]。人的“性”是由天的“氣”決定的。人性與天性就有了一致性的,或者說天與人在“性”上是有一致性的。也就是說,天與人在“性”上可以合二為一。“天不變易,氣不改更。”人稟天氣而生,也一樣不會改變。張載提出,天是太虛,“由太虛,有天之名”[18]。又認為太虛充滿著氣,“太虛即氣”。“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人與萬物都是氣聚合成的客形,人死以后,又回到氣的本來狀態。萬物也是這樣,毀壞以后,回到氣的本體。“客感客形與無感無形,惟盡性者一之。”[19]“客感客形”是指天地萬物與人這些看得見的形體。“無感無形”是指看不見摸不著的沒有形體的氣。這兩者怎么能統一起來呢?張載認為只有能夠“盡性者”,才能將二者統一起來。張載認為看不見的太虛(即天)充滿著氣,看得見的萬物和人都是氣聚合成的,那么,天與人在氣這一材料方面就是一致的。“天人合一”[20],這個“一”就是氣。他在《乾稱篇》中還說“天人一物”“一天人”“萬物本一”等,都是天人合一的思想的不同表達。二程講天人合一,合于“性”;張載講天人合一,合于“氣”。所合不同,能合則一。在這里,所謂“天人合一”,不是兩種東西的相加,是兩種現象統一于一個本質。如果沒有中國哲學這種思維方式,或者不理解這種思維方式,可能對此感到費解,或者根本無法接受。張載合天人于氣,明確提出全宇宙只有氣,萬物的本質就是氣,人與萬物也都是氣聚合而成的,一旦消亡,再回到氣。如果用公式來表示,那就是:

非常清楚地表達了“氣一元論”的思想。氣是物質性的東西,因此,張載的哲學體系是唯物主義的。他又有十分豐富的辯證法思想。他的唯物論與他的辯證法思想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自己有特色的哲學體系,因此,我們可以稱他的哲學體系是辯證唯物主義的。

綜上所述,天是復雜的,多義的,人也是復雜多義的,天人合一,也有多種不同形式。主要是講天人的一致性、統一性,天人可以統一于氣,也可以統一于理,統一于道,統一于高尚的道德。天人合一,也講天人感應,講天與人能夠進行精神方面的相互感應。因此,天人合一,既包含神秘的神學目的論的內容,也包含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意思,其中也有人應該順應自然界的養身之道。如果只講一個方面,或者不講某一個方面,顯然都是片面的。

現在,神靈的天與皇帝精神感應的“天人合一”已經過時,不再適用了。自然界與人類和諧統一的“天人合一”正是現代所需要的,應該加以新的解釋,用于現實,解決現代社會的一些實際問題。正如季羨林先生在首屆北大論壇(2001年11月2日)上發言所說的:西方工業文明給人類帶來很多福利,也造成嚴重的問題,如氣候變暖、淡水缺乏、動植物種滅絕等;西方以自然界為征服對象,征服的結果,是受到大自然的報復。只有東方文化能夠挽救人類。中國人講“天人合一”,大自然與人類的和諧統一,印度也講人與宇宙的統一。走遍幾大洲幾十個國家而又學貫東西的世紀老人,能講出這些話,不值得我們深思嗎?現在有些人不能從宏觀上把握世界歷史,受到當前的事實所局限,羨慕暴發戶,對于自己沒有信心,對于本民族的文化沒有信心,難道不能向季老先生學習一點什么嗎?天人合一的現代價值就在于人類與自然界的和諧統一。東西方文化有互補作用,可以取長補短。我們不必那樣自卑。最近,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說,200年以后,全世界學習漢語,也像現在學英語那樣,一方面由于中國語言的特點,另一方面也由于中國文化的長處。“他說200年以后很可能大家都學習中文,有如今天大家都學習英文一樣。這種預感的根據可能是由于中國語言的形象性。……他不知不覺地又重復他的預測,200年內人們確實必須學習中國語言以便全面掌握或共同享受一切。”[21]這位101歲的西方大哲學家也不是隨便說的。

周桂鈿,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1] 劉禹錫:《天論 上》,見《柳宗元集》第二冊,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443—445頁。

[2] 《論語·泰伯》。

[3] 《四書集注》,岳麓書社1985年版,第135頁。

[4] 參見容肇祖輯《王安石老子注輯本》,中華書局1979年版。

[5] 饒宗頤:《老子想爾注校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1頁。

[6] 《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篇》。

[7] 《黃帝內經·金匱真言論》。

[8] 《周易·說卦》,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81頁。

[9] 《春秋繁露·五行對》。

[10] 《春秋繁露·陰陽義》。

[11] 《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764頁。

[12] 《二程集》,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33頁。

[13] 《二程集》,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15頁。

[14] 洪漢鼎:《百歲西哲寄望東方——伽達默爾訪問記》,《中華讀書報》2001年7月25日第5版。

[15] 《二程集》,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13—33頁。

[16] 《論衡·命義篇》。

[17] 《論衡·無形篇》。

[18] 《正蒙·太和篇》。

[19] 《正蒙·太和篇》。

[20] 《正蒙·乾稱篇》。

[21] 洪漢鼎:《百歲西哲寄望東方——伽達默爾訪問記》,《中華讀書報》2001年7月25日第5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石市| 陇川县| 桦川县| 屏南县| 陇西县| 龙井市| 剑川县| 合水县| 嘉峪关市| 房山区| 祁门县| 社旗县| 资中县| 芦山县| 民勤县| 玉门市| 平安县| 淳化县| 高清| 乌海市| 台中市| 石屏县| 长武县| 遂川县| 建昌县| 波密县| 韶山市| 绥江县| 双鸭山市| 永吉县| 赫章县| 余姚市| 新平| 岳阳市| 曲周县| 中超| 红安县| 长治市| 柳河县| 宜阳县| 永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