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廟國子監論叢(2017年)
- 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編
- 793字
- 2025-04-25 17:50:05
三 天人一性
《孟子·盡心上》說: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
人如果能盡心,就能知性,知自己的本性。知性,也就會知天了。歷代學者對于心、性、天有不同的理解,這句話的解釋也就各不相同。東漢趙歧是最早給《孟子》作注的人。趙歧注云:“性有仁、義、禮、智之端,心以制之。惟心為正,人能盡極其心,以思行善,則可謂知其性矣。知其性則知天道之貴善者也。”又說:“能存其心,養育其正性,可謂仁人。天道好生,仁人亦好生。天道無親,惟仁是與。行與天合,故曰:‘所以事天也’。”[11]這里說的是仁人能夠存心養性,以思行善,行善就是好生。天也是貴善的,也是好生的。因此,仁人與天道是一致的,貴善好生的本性是一致的。
北宋二程(程顥、程頤)認為:“天人本無二,不必言合。”[12]這好像是反對天人合一的說法,而實際上他們主張天人完全是一回事,不需要講“合”。他們把天人合一,合得更加徹底。程顥認為“合天人”,“天人無間”[13],完全是一體的,用不著再說什么“合”。他還說:“人和天地,一物也,而人特自小之,何耶?”人與天都是“一物”,一個東西。如果在人之外,“別立一天”,那就是“二本”了。他說:“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己也。認得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諸己,自不與己相干。如手足不仁,氣已不貫,皆不屬己。”[14]所謂“仁者”,應該是道德高尚的人。這種人必須將天地萬物與自己視為一體,所有的事都是與自己有關的。如果對一些事不關心,認為與己無關,那就是麻木不仁。二程講到天人合一的地方甚多。如說:“一人之心即天地之心”,“圣人即天地也”,“學者不必遠求,近取諸身,只明人理,敬而已矣,便是約處。……至于圣人,亦止如是,更無別途。……故有道有理,天人一也,更不分別。”[15]他們認為人的道理與天地的道理是一致的,圣人的想法與天地的道理是一樣的,因此,在道理上,在本性上,人與天地是一致的,所謂“天人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