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中國古代散文的現實價值

中國古代散文是古代中華民族所創造的精神財富的重要載體,中國古代散文中記載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與智慧,它既是以往歷史的精神成果,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又是現在人們汲取不盡的精神寶庫;既是歷史上維系國家、凝聚人心、復興民族的強大精神動力,又是孕育未來輝煌的精神基礎。不難想象,如果沒有中國古代散文,中華民族的古代文明將從何談起,我們又何以傳承文明,建設強大的國家,從而使我們的民族立于世界之林?中國古代散文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所以,中國傳統文化的現實價值,在很大程度上就體現了中國古代散文的現實價值。

我國歷史悠久,是世界上僅有的幾個文明古國之一,又有著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從未中斷過的傳統文化。人類原生態的“母文化”有七種:埃及文化、蘇美爾文化、密諾斯文化、瑪雅文化、安第斯文化、哈拉巴文化和中國文化,其余六種古老文化,都因外族入侵或外族移入而中絕,唯有中國文化而未中斷。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并不是因為不存在“外族入侵或外族移入”的現象,而是因為中國文化一直以儒學為主干,中國文化的主流意識一直是以儒學為主體,因而,中國的文化才具有了強大的生命力,這種生命力表現在它具有的強大同化力、融合力、延續力與凝聚力。同化力指自身博大精深、體系完整嚴密,它同時具有吸收、兼容其他文化的能力。外域文化,如佛文化進入中國,只能被中國文化所改造、所吸收,使其中國化,融入中國文化之中而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而中國文化的特質不會被佛文化所改變。所以中國文化從古到今,都保持著自己鮮明的民族特色而成為世界文化的重要部分。融合力指在漢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吸收中國境內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形成內涵豐富的中華文化。當然,這種融合力也包括吸納外域文化,融合力使中華文化不斷吸收新的養分,永遠呈現著勃勃生機。延續力指中華文化不斷發展,歷久彌新,發展至今而未中斷。凝聚力指中華文化中所具有的各民族同源、四海之內皆兄弟、大一統的思想,它是促進祖國統一、各民族團結的強大精神動力。中國各民族甚至世界各民族,對中華文化有一種文化認同感。這是一種幾千年來沒有中斷而且不斷積淀、流傳下來的文化,其以儒學為核心的主流意識始終未變,最鮮明地體現著人的價值觀念,至今仍對人們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產生著重大影響,對未來還有著難以估量的精神價值。1988年1月,有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法國巴黎舉行國際會議,會后發表了一個宣言,宣言中一段話令人震驚:“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頭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1] 以儒學為核心的中國古代文化當今及未來之價值,由此可以看出。

從西周以來,我國就形成了儒家崇尚的禮樂文化。春秋戰國時,儒學成為意識形態中的“顯學”,從封建社會第一個盛世大漢帝國開始,我國就確立了儒學的主流意識的地位,這是一種不以宗教信仰而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為價值評判的精神體系。正是這種主流意識,造就了中華民族高尚的道德人格和仁愛大眾、兼濟天下的人生價值觀,不僅促成大漢帝國的興盛,還促進了后世中國數次居于世界前列的太平盛世的出現,成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論指導,成為創造中華物質文明的精神動力。

令全世界人民仰慕的中國傳統文化,本可成為我們后人復興中華再創強國的歷史經驗、文化底蘊及心理素養,但近代以來,封建統治者的腐敗,帝國主義的侵略,使我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一個東方文明大國變成了一窮二白的“東亞病夫”。但仔細想來,窮是事實,“白”卻不盡然,因為我們幾千年形成的中華文化傳統還在,幾千年流傳的主要經典還在,維系中華文化的根還在,連貫每個炎黃子孫靈魂的血脈還在。

20世紀初,中國進入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西學大量傳入中國并日益繁盛,傳統文化受到嚴厲的批判。帝國列強為了配合其對我國軍事、經濟等方面的侵略,極力否認我國傳統文化曾為人類做出過巨大貢獻,極力貶損其價值,企圖挫傷甚至妄想泯滅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從精神上心理上征服一個民族,就是從否定這一民族的文化開始的。帝國列強的“精神侵略”,使我國一些人產生了民族自卑感,輕率懷疑、自我否定的論調時有泛起,甚至全盤否定傳統文化形成了一種社會潮流。在散文方面,“首先是近百年前那場‘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歷史性影響。‘五四’高揚‘打倒孔家店’‘桐城謬種、選學妖孽’的口號,氣勢凌厲的白話、文言之爭,幾乎斬斷了欲使傳統古文進行現代轉換的一切可能。”[2]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但一度“極左”思潮泛濫,將人類創造的絕大部分文化成果視為“封、資、修的貨色”而給予否定,中國傳統文化作為“封建文化”同樣屬于否定之列。特別是“文化大革命”時期,中國傳統文化更是遭到滅頂劫難,大量的古籍經典因破除“四舊”而慘遭涂炭。新時期以來,撥亂反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對傳統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但歷史發展時有曲折,80年代,隨著打開國門,實行開放政策,一股否定傳統文化、鼓吹全盤西化的思潮又一次泛起。1986年劉曉波發表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早該后繼無人了》,坦言自己就是一個“挖祖墳的人”,希望中國今后“三百年為殖民地”,對傳統文化極盡褻瀆之能事,竭力吹捧西方文化,鼓吹用西方文化全面取代中國傳統文化。雖然這種鼓吹在經過“文革”沉痛反思的中國人面前,并未起到什么作用,反而使中國人清晰地看到這種“漢奸文化”的險惡用心,但畢竟反映了百年以來自我徹底、全面否定傳統文化的思想仍遠未根除。

帝國列強的“精神侵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中國人所產生的民族自卑感。帝國列強竭力貶低中華文化,這是出于“精神侵略”的目的,從認識上說,他們未必認識不到中華文化的價值,不然的話,他們怎會對中國文化遺產視之如無價之寶,垂涎三尺,覬覦已久,隨著軍事侵略,大肆掠奪,運不回去的就焚燒毀壞。例如1900年,八國聯軍洗劫了包括《四庫全書》《永樂大典》在內的清宮廷收藏的古籍與文物。此年,敦煌藏經洞被發現,洞內的大量文獻文物又陸續被帝國列強的“探險隊”幾乎掠奪一空。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國外47 個國家的200 多個博物館中,就有中國文物不下百萬件,其中就有大量的古籍,從反面也可證明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

當然,除了帝國主義的走狗漢奸之外,一般人的民族自卑感與帝國列強的精神侵略,雖然都否定中華傳統文化,但二者卻有著本質的不同。自卑的中國人中有許多是從列強的堅船利炮中看到了中西方國力的差距,在對西方現代文明頂禮膜拜之下,對自己的傳統文化進行了懺悔與鞭撻,甚至把中國的貧弱落后全歸于傳統文化所致。這種民族自卑也正好順應了當時“西學東漸”的潮流,他們歡呼西方資本主義自由、民主、科學的新觀念的涌入,決心以洗心革面來“全盤西化”,這固然有歷史進步的一面,打破了中國封建主義的長期禁錮與封閉,吸納了西方的某些先進文明,但也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這就是對自己的傳統文化做了不切實際的過分的否定。在這種思潮影響下,學界一些學者又無條件地疑古,輕率地懷疑甚至否定中國悠久的文明。之所以說這種自我否定民族文化比帝國列強文化侵略還要可怕,就是因為這種思潮長期存在,至今還給我們留下嚴重的后遺癥。在現實中,它有時與西方腐朽精神滲透相呼應,演變為思想混亂、政治動亂的“理論依據”。

在我國的歷史上,曾出現過多次驕人的盛世,它當時不僅是世界范圍內經濟發展的中心,也是世界范圍內政治文化高度發達的中心,中國傳統文化顯然起了盛世的精神支撐作用,對中國乃至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過巨大的貢獻。不能正確地評價中國傳統文化,就是不能正確地評價中華民族;否定中國傳統文化,就是否認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精神創造,世界上還從來沒有一個因漠視自己的傳統文化從而弱化了民族意識的民族,有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中國傳統文化是歷史的產物,但它卻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它的精神是鮮活的,它的價值是永恒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核心是“仁”,提倡“和為貴”,在政治上,具體體現為以“仁”與“和”來“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人與人之間和諧,國與國之間和睦,人與自然之間協調。它關注的重點是社會、民生,這恰是建立和諧社會、穩定社會秩序、和平共處建設現代化國家所需要的精神指導,也是治療在商品經濟體制中一些人只顧個人物質追求,而精神信仰空虛、漠視社會及他人利益弊病的良藥。

20世紀80年代以來興起的“國學熱”,經久不衰,呼喚中國傳統文化回歸,中國傳統文化知識進一步普及,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進一步深入。不僅滿足了人們文化“尋根”的欲望,滿足了人們精神上的渴求,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對現代社會價值失范的現象進行了撥亂反正,說明中國傳統文化仍是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精神資源。人們不僅重新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價值與作用,還認識到了它在當今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任何民族的傳統文化,都產生于特定的歷史時代與具體的時空中,有著它的歷史價值,也有著它的歷史局限性。當然,中國傳統文化既是歷史的精神成果,它必然存在著歷史的局限性,本身是精華與糟粕并存,關鍵是我們能否用當代的認識來鑒別這些精華與糟粕。不可輕易地將精華視為糟粕,當然也不可迎合低俗將糟粕視為精華,在現實與傳統的結合上,去認真地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與局限。中國傳統文化不僅是建設現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基礎,而且其精華具有超越時空的永恒價值,它可以跨越歷史而轉化為當代需要的精神資源。在當今,即使中國和西方的現代先進的科學思想及文化學術和諧共融,并成為人們的主導意識,但也絲毫不減中國傳統文化的這種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人智慧的總結,是中國人感情的流露,是中國人心靈的闡釋,比起西方文化來,不論從內容上還是形式上,即使對于有語言隔閡的當代中國人來說,仍然更樂于與易于為他們所接受。從未中斷的中國傳統文化,使自己本身具有了強大的生命力,不僅為中國人所喜聞樂見,也得到世界各民族的認可與仰慕。它還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在它的長期發展中,吸收了其他國家、民族的多種文化精華,它本身對其他國家、民族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乃至形成了一個超越國界的“漢文化圈”。隨著國力的強大,各國更加關注中國,讓世界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就是了解中國的重要途徑。過去曾有過“西學東漸”的浪潮,在某種程度上講,是伴隨著西方堅船利炮而興起,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如今,正悄然出現“東學西傳”的現象,世界各地紛紛設立“孔子學院”便是有力的證明,這是世界各國人民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價值之后的自覺行為。在“東學西傳”中,將中國古代散文精品進行準確的翻譯與闡釋并介紹給各國人民,這是我們中國學者責無旁貸的任務。

中國現代化建設,理論是其經濟發展的精神先導,文化是其強國的實力之一,中華民族每一個人都需要潔凈、高尚、美好的精神家園。中國傳統文化對塑造完美的人格,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增長人們的聰明才智,增強民族的自信心與自豪感,意義重大。即便順利地完成了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的對接,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仍可以不斷地為現代精神文明建設提供可借鑒可利用的精神資源。中國傳統文化曾在歷史上是創建封建盛世的強大精神動力,它的優秀遺產也可以轉化為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精神財富,激勵我們充滿信心地去創建社會主義的盛世。

中國傳統文化的存在與傳承,離不開它的載體,中國古代散文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重要載體之一,它的現實價值就包含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現實價值之中。


[1]轉引自任德山、邢群麟《〈論語〉的智慧大全集·前言》,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年版,第1頁。

[2]王水照:《序》,見楊慶存《宋代散文研究》(修訂版),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2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德县| 万年县| 青阳县| 通城县| 同心县| 青浦区| 桐乡市| 西华县| 梁山县| 吴堡县| 南汇区| 马公市| 淅川县| 舟曲县| 万州区| 海盐县| 湄潭县| 北海市| 桓台县| 南丹县| 公安县| 木里| 永川市| 皋兰县| 天台县| 新河县| 金川县| 荣成市| 万源市| 洮南市| 祁连县| 胶州市| 麟游县| 天长市| 河西区| 铅山县| 阜新市| 阜新| 翁源县| 潍坊市| 深水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