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文化軟實力視域下中國文學對外傳播的歷史變遷作者名: 孔許友本章字數: 1923字更新時間: 2025-04-25 19:41:57
第一章 16世紀之前中國文化軟實力與中國文學傳播的變遷
16世紀中國正值明代中期,在此之前,可以稱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古典時期。把16世紀之前當作第一個大階段主要是出于這樣的考慮:一是16世紀之前中國文化的影響力主要是在亞洲,16世紀之后才開始形成與歐洲的有規模的交往;二是16世紀之前中國文化的吸引力比較強勢,在對外文學傳播方面也是相對比較主動的,形成了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的儒家文化圈和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體系,中國長期在經濟政治、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生活方式等各方面成為漢文化圈內各個國家的典范和榜樣。這一階段的時間跨度很長,其中比較突出的是三次文化和文學對外傳播的高峰期,同時也是文化軟實力的高峰期。
第一次是漢代,漢帝國疆域廣大,中華文化的基本形式和格局已漸成熟,工藝學術全面繁榮,出現了中國軟實力發展的第一個強盛時期。在這一時代,中華文化從東、南、西三個方面與外部世界展開了多方位、多層次的廣泛交流,播撒自己的輝煌于廣大的地域,初步確立了在世界文化總體格局中的地位。第二次是唐代,唐代中華文化在海外傳播達到第二次高潮。唐代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最強盛的時代之一,中華文化也達到了騰達壯麗的高峰。正是在這一時期,中國與世界各國進行了多方面的文化交流,出現了“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盛大景象。成千的外國留學生在長安國子監學習中國典籍和學術文化,深受中華文化的熏陶和濡染。外邦不僅視中國為至高無上的軍事強國,也將其看作文化最杰出的楷模。博大精深的盛唐文化深刻地影響和改變了東亞世界的文化面貌,形成了“中華文化圈”的東亞文化秩序。第三次高潮發生在宋元時代。宋代在文化上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處處表現出它的純熟和深厚。宋朝特別重視海上貿易,與日本、朝鮮、東南亞和南亞地區的海上貿易都十分活躍。到元代,橫跨亞歐的帝國版圖以及驛站制度的完善,更使東西方的交通暢通無阻。在這樣開放的國際環境下,東西方的交往空前頻繁,使節的往來、商隊的貿易、大規模的移民絡繹不絕,相望于道,形成了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的廣闊壯觀景象。[1]
總體而言,在16世紀之前,中外文化和文學交往的最大特點就是傳播基本呈單向輻射狀,輸出明顯大于輸入,而且傳播力強、傳播量大、傳播后發生的文化變異度較小(這種變異度隨著周邊國家民族文化的發展而逐步加大),中國成為一個向四周進行文化輻射的強大中心。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正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強盛。事實上,只有當兩個國家之間的文化發展水平大致相當且具有一定互補性時,充分的雙向交流才可能形成(當然,還需要其他一些條件,如交通、語言、生產方式等);否則的話,文化和文學傳播就自然傾向于從相對強勢的一方流向相對弱勢的一方,從而造成大量單向傳播,而且變異度一般不會很大。當然,中國主動輸入外來文化的情況也并不乏見,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引入佛教文化。但我們發現,向中國較大量地傳播文化的國家和地區并非中國文化的主要對外傳播地,也就是說,傳播仍然大體是單向的;而且,這些外來文化在中國一般都發生較大變異,即染上中國色彩。這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當時中國文化軟實力的發達,因為它說明中國文化沒有故步自封,而是有著較合理的文化吸納機制和較強的文化包容力。
古典時代中國文化和文學對外傳播雖然十分強勢,但并不帶有強制性,中國無意通過文化傳播進而在政治和經濟領域控制他國或損害他國利益,因而這種傳播沒有明顯的文化帝國主義式的文化殖民色彩。這也是中國文化本身的特性決定的,中國文化中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佛家,總體而言都是和平主義的,作為主流政治意識形態的儒家更是提倡王道、反對霸道。羅素曾經這樣評價中國文化的和平性:“假使世界上有一個國家‘不屑于打仗’的話,那個國家就是中國。”[2]而這種和平主義也很自然地深深滲透在中國文學之中,如羅素所說:“我不知道有任何其他國家會有一個詩人用一個斷臂逃避兵役的人作為詩篇的主角,一如白居易在一首詩里所做的。”[3]
這樣的文化和文學更易于為他者所接受,更具有吸引力,其突出的體現就是中國擁有崇高的文化威望,中國文化得到周邊國家和地區人民的傾心仰慕,中國文化和文學傳播的動力主要源于自身的魅力,因而很少遭到他國無論是來自民間還是來自官方抑或知識階層的抵制和批判。中國文化尤其是文學的廣泛傳播使得中國文化及其所蘊含的價值觀念被普遍認同,甚至成為他者努力的方向和追求的目標,使得中國在文化上的核心大國地位最終確立并維持上千年之久。這并非沒有國家政治意義,事實上,它為中國營造了十分有利的國際政治環境,也對古代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政治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章主要討論16世紀之前中國文化軟實力與中國文學傳播的變遷,以三次高峰為中心,揭示古典時期文化軟實力與文學傳播盛衰替變的過程及兩者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