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海上絲綢之路史(古近代)
- 黃宇鴻 李志儉
- 1534字
- 2025-04-25 19:01:14
序二
申春生
由黃宇鴻教授與李志儉高級講師合著的《廣西海上絲綢之路史》(古近代)全書分為十二章,洋洋灑灑40多萬字,按時代順序清晰詳盡地論述了廣西從上古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2000多年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發展、繁榮的歷史過程,涵蓋了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交通、地理諸多方面,是一部史料豐富、信息量大的學術著作,也是迄今為止較系統而全面地闡述廣西海上絲綢之路歷史的專著。該書的問世,填補了綜合研究廣西海運史和對外貿易史的空白,對于研究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史、促進“一帶一路”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作用,是一本兼具學術價值與可讀性的好書。
綜觀全書,作者的撰寫理念凸顯了以下三大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體例嚴謹,論證嚴密,圖文并茂。全書以編年史的體例按時代順序從原始社會到共和國成立,體現了這一地區古近代海上交通貿易,從“耕海為生”到“商使諸藩”,再到“對外門戶”的歷史發展演變過程。而第三章之后各章,即秦漢以后的廣西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發展、中衰、振興和繁榮,無疑是作者研究和論述的重點,全書的精華點也正在這些章節中??梢哉f,書中的每一章均可成為廣西海上絲綢之路史的獨立專題,也可當作一篇獨立的學術論文來閱讀。在重要章節的后面,都附有大量珍貴的圖片,使讀者可以圖文對照,一目了然。在論述各時期海上交通貿易發展歷史的章節中,條分縷析,章法分明。一般是先確定其始點和終點,闡釋其意義和價值,然后將當時海運交通貿易歷史中的重要節點逐一敘述并加以評價,最后再利用文獻古籍中的重大歷史事件加以論證。使人在讀每一章節時,都像是隨著作者的筆觸而穿越時間隧道,深切感受到我們祖先那種探索未知、勇于追求的精神。
第二個特點是充分利用了歷史學、考古學、地理學、海洋學、社會學等研究成果。海上絲綢之路歷史離不開文獻的佐證,但僅僅依賴文獻卻是航海歷史學的大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歷史學越來越成為一門文物實證的學科,而為其提供科學支撐的正是日益發達的地域文化學。通觀全書,作者吸收了豐富的考古學成果,深入挖掘廣西海上絲綢之路歷史的文化遺存,梳理清楚其中的文化內涵與發展脈絡,并利用廣西北部灣具有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時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出土文物,見證了中國的對外貿易及和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同時,還從地理區域變遷的角度,考證了合浦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之一。這條“南海絲綢之路”形成于先秦時期,發展于秦漢時期,繁榮于隋、唐、宋、元時期,轉變于明清,中衰于近代,振興于現代,輝煌于當代,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也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一個鏈環。
第三個特點是重視與海上絲綢之路史相關的社會人文內涵的發掘和闡釋。在論述重要的廣西海運交通貿易史跡時,將相關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一并進行介紹,使文化遺產與鮮活的人物歷史活動水乳交融,凸顯了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的重要作用。對于與廣西海上絲綢之路相關的重大歷史文化事件,如漢武立郡合浦、東吳經略南海、唐使開鑿“天威遙”、宋設欽州博易場、近代北海、梧州開埠等,均進行了翔實的論證。這種重視歷史與文化的編寫理念,極大地豐厚了全書的人文內涵。作者運用“以史帶論”的方法,將歷史悠久、豐富燦爛的廣西海上絲綢之路史置于“文化學”的學科意識下進行總體、系統、全面地研究,充分展示了中國古代和近代航海貿易所走過的輝煌和曲折的道路,從中揭示“落后就要挨打”的原因、規律和教訓,樹立捍衛國家航海主權的意識,為建設現代化的航海強國提供了寶貴的歷史借鑒。
研究海上絲綢之路,將建設海洋文化與“一帶一路”建設結合起來,是深化改革開放的一種表征。我們必須充分發揮海洋歷史文化的功能,大力打造向海經濟,再創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新輝煌!
2018年10月于湛江霞山
(作者系廣西海事局原副局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