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建武新政

歷史上把后醍醐天皇上述一系列的改革稱為“建武新政”。但是,這些新政是否名副其實還有待商榷,因為后醍醐天皇憧憬的是回歸幕政以前的平安時代,實乃復古的烏托邦?;蛘哒f,“后醍醐天皇‘建武新政’的目的就是把朝廷的政治體制引導到天皇專制上去。但這種專制卻又不同于平安時代的那種天皇專制制度,它沒有律令制的依托”。[2]

而日本中世史研究大家網野善彥在《交感的中世》一書中認為,所謂的建武新政只不過是試圖把宋朝的皇帝專制體制引進日本而已。但是在中世日本,“中國化”派的勢力不可能完全取勝。后醍醐天皇為了除掉敵對勢力北條氏,無奈求助“御家人”(即將軍家臣)第一人足利尊氏。而足利尊氏本身就是當時反“中國化”的代表人物。所以,建武新政其實從一開始就注定了它悲慘的命運。[3]

傾倒于密教的后醍醐天皇推崇朱子學,重用了許多像北畠親房(1293—1354)、禪僧玄惠(建武新政失敗后被幕府重用)等這樣的朱子學人才。后醍醐天皇建立新政的真正理念是實現“公家一統”,讓天皇成為真正、唯一的統治者,公卿百官為其輔助,武士階級居于其下。但實際上這種開歷史倒車的“新政”無非是理想而已,并沒有實行的可能。所以,在實際施政的過程中,鑒于武士力量的強大以及地方勢力的頑固,后醍醐天皇只能對武家做出妥協,而推行“公武合體”的治國方針。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任命武士出身的足利尊氏出任關東武士之首的鎮守府將軍,而自己的兒子護良親王只是得到一個徒有其名的征夷大將軍的職位。第二,地方的武士首領守護仍然掌控著一國的政權,國司難以發揮其真正的作用。

一 論功行賞

首先,倒幕的第一功臣足利高氏受賜天皇之名“尊治”中的“尊”字,摒棄名字中由北條高時所賜的“高”字,改名足利尊氏。同時賜正三位參議,封地武藏、常陸、下總三國,并委任尊氏為鎮守府將軍。

圖1-1 傳足利尊氏像(廣島縣尾道市凈土寺藏)

那么,這位得勢的足利尊氏究竟為何許人物?其實,南北朝時代的《梅松論》中就有夢窗疏石對他的評價,大意是說尊氏勇猛過人,無所畏懼,有同情心,無欲,對金錢恬淡,篤信佛教,每天堅持坐禪冥想,即使大醉之日也不放棄。但是尊氏的性格也具有兩面性,即無謀、急躁、寡斷等,這方面已有許多學者論及。[4]而在日本歷史上,像足利尊氏這樣評價復雜的人物也不多見,有稱贊其為時代英雄或革命領袖的,亦有貶其為逆臣賊子或功利奸雄的。在1991年NHK的時代劇《太平記》中,編劇一改以往足利尊氏的“逆賊”形象,而把他作為一名艱辛生活在動蕩年代中的人物來描述,引起了很大的社會反響,成為其翻身的鼎力之作。

其他受封的功臣還有:新田義貞敘從四位上職,受封越后守,領有越后、上野、播磨三國;楠木正成敘從五位下職,出任攝津、河內守;護良親王受封征夷大將軍。

二 機構整頓

(一)中央機構

后醍醐天皇的理想是建立以天皇為絕對中心的律令制國家。在政府機構中,除保留了太政官和中務、式部、治部、民部、兵部、刑部、大藏和宮內八省外[5],還重開或新設了一些機構,主要有“記錄所”“恩賞所”“雜訴決斷所”和“武者所”。

“記錄所”在之前的后三條天皇時就有,因此屬于重開。主要負責調查與莊園有關的文書及處理重大的土地問題,也即處理有力寺社的訴訟。“恩賞所”是元弘三年(1333)八月新設的政府機構,主要處理倒幕運動中的賞賜問題。而“雜訴決斷所”初設于元弘三年(1333)九月之前,是政府的訴訟機構,具有獨立裁判權,主要處理武士之間的各種土地紛爭,可以說是新政府最重要的職能部門。后醍醐天皇頒令,武士的領地需要得到政府的重新認證,所以,拿著各種領地證明的武士蜂擁而至,“雜訴決斷所”一時人滿為患?!拔湔咚毕喈斢谛l戍部隊,主要負責京都的治安,執掌軍事、警察事宜。當時還有洼所、侍從所,職能大致與武者所類似。

此外,后醍醐天皇對中央官制也進行了改革,主要體現在對官司請負制(官職世襲制)的否定和八省改革上。例如把掌管京都商業的重要職位“東市正”一職由世襲的中原氏替換成名和長年來出任等。對八省的改革就更是大刀闊斧了,把原擔任左右大臣、大納言等的上級貴族,降級至八省長官的卿位,從而由自己直接掌握朝廷內部的人事任免權。但是這種改革使得朝廷內部產生了極度不滿,埋下了不安定的種子。

(二)地方組織

元弘三年(1333),后醍醐天皇在奧州和鐮倉兩處設立了“奧州將軍府”和“鐮倉將軍府”。鐮倉將軍府中,以后醍醐天皇的皇子成良親王為最高長官,尊氏的弟弟足利直義(1306—1352)為執權,管轄關東十國,同時還設置了關東廂番,以牽制北條殘余勢力,團結關東武士。斯波家為奧州總大將,享有軍事指揮權,統領奧羽。下設引付、政所、侍所、式評、定眾等機構,儼然是一個小幕府。康永四年(1345),幕府在奧州將軍府增設奧州管領,任命畠山國氏與吉良貞家擔任這一職位。

為了改革地方的舊行政體制,后醍醐天皇在各國同時設置了國司和守護。出任國司的主要是公家,他們掌管全部的指揮命令權,并且頻繁進行交替,從而直接掌握全國的國衙領地。而守護以武士居多,是軍事指揮官。由于守護制是鐮倉幕府的遺留,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被世襲化了。設置國司的目的是試圖從武士首領中奪回政權,但從結果來看,這樣做不僅達不到目的,反而由于守護具有兵權,得以經常干預國政。從元弘三年(1333)七月頒布的《領有確認法》也可以看出,除去北條氏以及反政府勢力外,后醍醐天皇承認了大小領主的土地所有權,這其實是對敵方勢力的又一次妥協。

為了顯示皇權,后醍醐天皇曾一度想重建承久元年被燒毀的皇居,于是采取了兩項增加財源的措施。第一,指定安蕓、周防兩國為主要財源地。第二,征收全國地頭武士收益的二十分之一。但實際上這種額外增加的沉重年貢[6]和徭役最后還是轉嫁到了百姓頭上,于是引起了各國農民的強烈反對,該計劃被迫流產。

南北朝時期,日本國內出現過一種被稱為“島錢”的私鑄錢,但也未能持久。而“建武新政”期間,也曾有過發行紙幣的動向,這極有可能是受中國宋朝交鈔的影響。[7]具體來說,后醍醐天皇于建武元年三月二十八日下詔,決定鑄造銅錢并發行紙幣,這種新貨幣被統稱為“乾坤通寶”,同年八月正式設置鑄錢司,由中御門宣明(1302—1365)出任長官,第二年由五條賴元擔任副長官。但是新貨幣發行計劃并沒能付諸實施。[8]關于“鑄錢司”,鄭舜功在《日本一鑒·絕島新編》中的“司”一項中也有所提及,但“而今罷鑄,惟用中國古錢”。[9]因此,至今也沒有留下任何實物。根據《太平記》的記載,發行貨幣主要是為了籌措營建皇宮的費用。所以這一事業被認為是后醍醐天皇觀念上的一種復古思潮的產物,但是也要看到這是一種對應鐮倉時代以來貨幣經濟急速發展的現實策略。[10]

三 建武德政

后醍醐天皇還發布了德政令[11],其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規定可以用本金的一半贖回原先抵押的田地。其二是關于已經出賣的土地認定——規定“承久之亂”后對買主的權利一概不予保障,如果買主隨著鐮倉幕府的滅亡而流亡他鄉的話,土地回歸原先賣主。若買賣雙方對新政府皆有軍功,那就由政府來裁決。此外,“元弘之亂”后的土地買賣,幕府一律不認可,全部回歸原先賣主。

之前的“永仁德政”保障了幕府予以認可的土地買主,但“建武德政”與其相比,其適用對象從一般武士擴張至廣大民眾,出現了一個大飛躍,可以說滲透到了社會各界。但是這種政策帶來的后果,大大超越了發布者的意圖,它與15世紀各地頻發的“德政一揆”[12]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曲周县| 孙吴县| 苍溪县| 滦南县| 达拉特旗| 嘉黎县| 泉州市| 邹城市| 鄯善县| 康平县| 余姚市| 万盛区| 日土县| 宁陕县| 哈巴河县| 米泉市| 漳浦县| 舒城县| 松原市| 绥芬河市| 迁安市| 惠水县| 青州市| 平顺县| 洞口县| 黑河市| 大厂| 监利县| 灯塔市| 富平县| 郸城县| 唐河县| 宁陕县| 泰州市| 田阳县| 沈阳市| 澄江县| 依安县| 桃江县| 屏东县| 康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