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聚絲路:海外中國企業高質量發展調查(坦桑尼亞)
- 李湘云等
- 1106字
- 2025-04-24 18:37:44
第一章 坦桑尼亞宏觀政治經濟形勢分析
2013年以來,坦桑尼亞發展迅速,國內政治穩定,經濟形勢總體良好。但是貧富分化日益嚴重,社會內部矛盾逐漸顯現,社會治安存在不安全因素。
2010年10月,基奎特(Jakaya Kikwete,2005—2015年當政)總統順利連任,繼續致力于維護國家穩定,促進坦桑尼亞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經歷十多年的運行后,坦桑尼亞政黨政治逐漸成熟,政黨活動日益活躍,坦桑尼亞革命黨(Chama ChaMapinduzi,CCM)加強了與其他黨派的合作。但是政黨之間的競爭逐漸激烈,政治補選風波不斷,修憲問題懸而未決,官員腐敗問題依然嚴重,政府內閣時有改組。從經濟發展角度來看,政府治理能力有所提高,經濟增長速度一直保持在6%以上,國際援助資金仍處于非洲國家前列,但是經濟形勢依然嚴峻。從社會發展角度看,坦桑尼亞依然處于世界低收入國家行列。2013年的數據顯示,該國仍有32%的人口處于貧困線之下,青年失業問題依然嚴重。坦桑尼亞失業人口集中于15—34歲青年群體,而這一群體的平均失業率高達13.4%,其中城市地區青年失業率已經達到22.3%的歷史最高點。[1]
2015年10月,約翰·馬古富力(JohnMagufuli)順利當選總統。馬古富力政府銳意改革,新人輩出,整頓吏治,嚴懲腐敗,增加稅率,推行工業化。政黨政治方面,馬古富力及其支持者手段狠辣,作風強硬。在坦桑尼亞革命黨內部,他排除異己,引發革命黨內部成員的強烈不滿;在應對反對黨方面,嚴格控制其他政黨的活動,肆意抓捕反對黨議員,與其他政黨的關系日益緊張。治理腐敗方面,著力于“幽靈”公務員的治理,成果顯著。經濟方面,制訂了五年發展計劃,優先考慮工業化,加大鐵路建設,大力發展航空業,加強國家資源保護,促進旅游業發展。然而,坦桑尼亞經濟基礎薄弱,嚴重依賴外援。加之馬古富力政府的新政,帶來了一系列不良后果。對其他政黨的打壓,引發了西方國家的質疑,部分國家暫停了對坦援助;為推進中央鐵路和斯蒂格勒峽谷水電站等基礎設施建設,坦桑尼亞政府大幅度增稅,對礦產資源類行業采取保護主義政策,引起國內外投資者的不滿。
2018年,坦桑尼亞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從2016年的7%下降至5.5%。不穩定的投資政策,苛刻的稅收條例,不斷打擊著投資者的商業信心,坦桑尼亞營商環境出現惡化傾向。根據世界銀行營商環境項目組數據,2019年,坦桑尼亞營商環境指數在190個經濟體中排名第144,而鄰國肯尼亞則排名第61。[2]外交關系方面,坦桑尼亞繼續采取多邊合作政策,除了與東西方主要國家、傳統捐助國保持友好關系外,還不斷加強與土耳其、葡萄牙等國的關系。在周邊國家關系方面,與盧旺達、烏干達等國加強交通設施建設,總體情況穩定。
目前,坦桑尼亞的增長速度仍高于大多數非洲國家。城市化的提升和人口的增長,鞏固了坦桑尼亞的國內消費市場,服務業仍是坦桑尼亞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