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歷史災荒資料的信息識別和利用

歷史災荒資料數量龐大,分布廣泛,如何有效利用災荒資料是歷史災害研究中極為重要而且必須解決的問題。[23]古代社會沒有災害科學,人們對災害的認識也沒有統一的標準,因此災荒資料中蘊含的信息必須經過再次挖掘整理才能體現出其應有的價值。目前,許多學者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收集整理各種災荒資料并結集出版,為災荒史研究提供了很大方便。但在利用這些資料的過程中依然存在不少問題,最主要的問題是如何在古代災荒史料和現代災荒理論成果之間建立對應關系,或者如何用現代災害科學的理論去認識、判別、分析和利用古代的災荒資料。

一 古代災荒觀念和現代災荒理論

現代災荒研究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理論色彩濃厚,一系列的概念、復雜的數理計算方法奠定了災荒研究的穩固基礎,系統理論、經濟學理論、地球科學理論、物理學理論、生物學理論等諸多學科相繼滲透進入災荒研究領域,構筑起了現代災荒研究的基本框架。基于此,現代災害科學研究認為災荒是自然和社會系統綜合作用的結果,形成災害的要素主要是一些自然的破壞性力量,但其后果則是社會性的,而且影響深遠。災害和饑荒分別屬于兩個不同的范疇,災害包括水、旱、風、雹、霜、雪、害蟲、蝗災、病害等各種異常現象;饑荒是災害發生后造成的嚴重后果。饑荒的特征是大范圍、突然的饑餓現象,其實質是糧食短缺,糧食短缺可能是生產不足,也可能導源于分配不均(或者可以稱之為部分人群食物獲取權的喪失)。

古代中國在兩千年前就形成了獨特的災荒觀念和災荒理論,與現代災害科學有很大差別。所謂的災害主要是水、旱、雹、蝗、蟲、疫病等威脅性比較大的自然災害,災害的范疇沒有現代災害科學那么清晰,有些非災害的現象也被納入其中,如天雨血、地生毛之類的異常自然現象和水害風雹蟲等災害事件統統劃歸災異類。而災害部類中所歸納列舉的災害,其范疇也沒有現代災害學那么寬廣、全面,有些災害在古代發生很少或者威脅不大,古代的著作中便忽視了這些問題。饑荒被認為是一種糧食生產不足的特殊現象,對于災荒的發生和演變則采用陰陽五行理論來闡釋。

二 災荒史料的記錄格式

中國古代的災荒史料分布極為廣泛,主要有正史資料、類書資料、政書資料等十大部類。其中正史資料和類書資料是災荒史料的基本資料庫,數量大,分布集中,便于利用。古代史料中對災荒的記述文字極其簡略,少者寥寥數字,多者百十字而已。根據災荒史料來源的不同可以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存在于歷代正史《五行志》和《資治通鑒》《續資治通鑒》等史書有關篇章中的災荒資料,主要記述災害、饑荒和各種自然異常現象;另一類是歷代正史《本紀》《食貨志》《政書》《實錄》《通典》《通志》等著作中的災荒資料,偏重于記述荒政措施及其實施效果。二者互相參照對比,可以得到有關災害發生、發展、災情、抗災救災的比較全面的信息資料。

歷史災害記錄的一般格式是按照災害發生時間、災害發生地點、災害種類、災情狀況、抗災救災措施五個要素進行敘述。但在一條史料中,這五個要素往往是不全面的,有時候甚至只有兩三個要素,在這種情況下就很難對一次災害進行準確判定,信息的缺失為災荒史研究增添了很多困難。而且,由于史料時間、收錄文獻的不同,即使對同一次災荒、同一個要素的記錄,在內容方面也有詳略之分。

災害發生時間的表述:災荒資料對時間要素的表述雖然有多種方式,但最基本的時間單位是“年”。一般來講,幾乎所有的災荒資料都標明了發生的年份,這也是今天研究者熱衷于時間序列分析的前提性因素。在此基礎上,很大一部分史料以月份、季節表述時間,甚至具體到某月某日。如《宋史》卷六六《五行志》:“春,京師大旱。”卷七《真宗本紀》:“(大中祥符二年四月)乙未,河北旱。”

災害發生地點的表述:災荒史料中地點信息的表述遠沒有時間要素那么全面,很大一部分資料中沒有或很難查找到災荒發生的地區信息。在標明災區的資料中,明代及其以前的資料多是以州、府、郡等較高一級的行政區劃為災區的單位進行表示,而清代文獻中除了使用州府等行政區劃單位外還有相當一部分是以更小一級的行政單位縣為單位表示的。《元史》卷一八《成宗本紀》:元貞元年(1295年)六月,“鞏昌、環州、慶陽、延安、安西旱。” 《清史稿》卷四三《災異志》:乾隆五十年(1785年)“秋,太平、觀城、沂水、壽光、安丘、諸城、博興、昌樂、黃縣旱。”

災害種類的表示:古代文獻中的災害種類僅僅包括水災、旱災、風災、雨災、雹災、霜災、雪災、蝗災、蟲災、火災、地震等類目,災害的范疇也不明晰,一些非災害的現象也被作為災害事件對待,但參照現代災害學的標準從災害史料中判別災害種類相對比較容易一些。災害種類的表示有兩種方式:一是直接標明為何種災害,二是使用修飾性的程度副詞和發生的災害一起表示。如旱災可能用“旱”表示,也可能用“大旱”表示。需要注意的是文獻中的“旱”或者“大旱”與現代災害學中的“一般旱災”“重大旱災”等評估性術語并不具備直接的等同關系,有時候發生在很小區域的旱災在史料中記載為“大旱”,發生在很大范圍的旱災在史料中也可能僅僅記載為“旱”。除此之外,文獻中還用一些描述災害自然表象特征的文字表示災害,如文獻中常用“不雨”“冬無雪”“井泉枯竭”“河絕”“祈雨”等字句表示旱災。

災情狀況的表示:對于災害造成的直接損失文獻中往往語焉不詳,只有很少一部分材料使用“禾稼損失過半” “傷禾害稼” “赤地千里”“無麥”“傷禾無算”“田禾損失殆盡”“三麥不登”“二麥不收”等字詞敘述災情。一些破壞力強大的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數目有比較精確的記載,如大水、風暴過后的死傷人員數量,地震發生后的死傷人員數量,等等。災害發生后引起的饑荒是史料記錄的重要部分,史料中對饑荒的記載形式也是多種多樣,既有直接表示為“饑”“荒”“饉”等易于辨析的字詞者,也有通過描述饑荒景象表示饑荒的材料,如“餓殍載道”“道殣相望”“民流移道路”“賑救”“人相食”等,后者的數量遠遠大于前者,這為饑荒問題的研究增添了些許困難。但是,考慮到古代社會并沒有評價饑荒的統一標準,也沒有規范性的描述術語,饑荒記載中出現這種紛亂情形就能夠理解了。問題的關鍵是我們當代研究者如何在古代文獻和現代理論之間建立橋梁,把二者有機地聯系起來。

抗災救災措施的表述:歷代正史中對災荒抗救措施的記載往往偏重于賑濟錢物、移民等項目,要了解古代勞動人民在抗災救荒的生產實踐中發展起來的減災技術措施,還需要查閱古農書等資料。荒政賑救和減災技術一起構成了中國古代抗災救荒的基本內容,二者在形式上彼此不同,但在功能和目的上是一致的。荒政措施的記載以賑濟錢物的形式、賑濟錢物數量、移民數量和目的地等內容為側重點,盡所能詳,遺憾的是對荒政措施的救荒效果鮮有論述。減災技術內容豐富,大體來講,包含三個方面:農業減災技術、工程減災技術和生物減災技術。減災技術方面的資料與農業技術資料相混雜,雖然數量可觀,但需要仔細辨識利用。

饑荒史料雖然涉及上述五個方面,但在災荒資料中全面具備各方面信息的材料為數很少,絕大多數的災荒史料僅僅記錄了兩三個方面的信息。從災荒史料的記錄內容和要素兩方面可以劃分為四種類型:具體全面型、具體缺省型、模糊全面型、模糊缺省型。

具體全面型:災荒各項要素齊備,內容記載周詳,災荒發生過程脈絡清晰,一目了然。這樣的災荒資料極其稀少,主要是歷代文人對一些典型性災荒的個案論述。

具體缺省型:災荒內容記錄周詳,但有關災荒要素存在殘缺現象。這樣的史料比較多,歷代正史傳、紀中就有不少。

模糊全面型:災荒史料的文字記錄比較簡略,但有關災荒發生的各項要素都有明確反映,這種資料也有一定數量。

模糊缺省型:災荒史料文字記錄簡略,災荒要素存在殘缺現象。這種資料極其豐富,為災荒史料的主體,歷代正史中的災荒資料基本屬于這種類型。

三 災荒史料的信息識別和利用

歷史災荒資料數量大、內容豐富、連續性好,在災荒研究中有必要做進一步的挖掘整理和研究。總體來看,歷史災害的記錄包含三方面的信息:(1)災害信息:災害的種類、發生時間、地區、強度等。如《遼史·天祚帝紀》:遼乾統三年(1102年)“七月,南京蝗”,“赤地千里”等。(2)災情信息:災害發生后所造成的直接損失,包括人員傷亡、農作物毀損情況等,一般表述為“人畜傷亡無算”,“禾稼蕩失殆盡”等。(3)災害效應信息:災害發生后對社會經濟的沖擊和影響,包括饑荒發生、糧價暴漲、人民饑餓、社會秩序混亂、政府救荒減災活動等。《元史·五行志》記載,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大都、山東、山西、河南、河北等數十州郡出現蝗災,“食禾稼草木俱盡,所至蔽日,礙人馬不能行,填坑塹皆盈。饑民捕蝗以為食,或曝干而積之。又罄,則人相食。”

如何識別判定歷史災荒資料中的信息內容?這個問題貫穿于中國災荒史研究的各項工作之中。根據災荒史料的內容特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解答。

(一)饑荒評價

1.對饑荒的評判標準是一個地區的糧食短缺程度。它體現在三個方面:社會方面,政府采取賑濟、移民等措施安撫災民;經濟方面,糧價大幅上升;民眾方面,無以為食,艱難度日,甚至人食人。歷史時期中國農民的生活水平處于基本維持溫飽的狀態,一旦發生災害則必然出現食物不足,發生饑荒。這時期有可能省吃儉用,降低生活標準和食物用量;也有可能采集代食品;也有可能依靠政府的救濟度日;更有可能垂死掙扎。

2.凡史料記載為“饑”“荒”者,皆為饑荒。“饑”對應為“一般性饑荒”。

3.中國古代有比較完善的荒政制度,救荒減災的措施內容豐富,中央政府通常施行“賑濟”“移民”“調粟”“蠲免”“節約”“養恤”等救荒政策,但真正能夠與饑荒發生相聯系的只有賑濟和移民兩項,因為這兩項措施最為有效,非到萬不得已政府也不會施行。中國古代雖然有荒政制度,但是荒政的施行往往需要經歷災荒勘驗、奏報、復核、發賑等復雜程序,所以施賑時節往往就是災荒嚴重的關鍵時期。因此,某一地區發生災害后(或其他原因),如果中央政府采取賑濟和移民措施也推斷為發生了饑荒。

4.糧價的漲幅有高有低,但如果糧價上漲到正常價格的幾十倍乃至上百倍則是一種非常現象,只有在饑荒時期才會出現。

5.雖未顯示饑荒二字,但表示出饑荒特征者,如“赤地千里”“餓殍載道”“流移”“人相食”等樣式,也列為饑荒。

6.某一地區發生災害后(或其他原因),當地民眾“群起而為盜賊”,或“流民反叛”等,也推斷為發生了饑荒。但對于少數民族地區的反叛事件和地方官員、軍隊發生的叛亂事件,因其主要原因為民族矛盾和政治斗爭,故不作饑荒處理。

7.因為突然的變故而發生的人員傷亡事件均不作為饑荒看待,如“大水,人畜死亡”“凍死人畜”等等。

8.一次災害過后,僅僅描述“傷禾無算”“田禾損失殆盡”者不作為饑荒看待。糧食減產歉收也不能作為饑荒看待,如“三麥不登”“二麥不收”之類。

9.史料中出現的對災害強度的描述,如“大水”“大旱”“赤地千里”等,不作為饑荒看待。

10.災害發生后政府采取“蠲免”“給復”“緩征”(地租賦稅錢糧)等荒政措施,由于沒有糧食輸入災區,可視為災區糧食供應不至于極度短缺,不作為饑荒看待。但并不排除演變為饑荒的可能性,因此凡史料中出現“蠲免”“給復”“緩征”者,全部作為潛在性饑荒對待。如果在“蠲免”“緩征”之外,另有文字說明饑荒發生,則按饑荒處理。

11.凡史料中出現“備賑”者,作為潛在性饑荒處理,不計入災荒統計結果中。12.歷史災害發生后,皇帝和地方官員也采取遣告措施,其實質體現了天人相通、由天及人的警示作用,與抗災救荒無關,因此這些涉及災異修省的資料不作為饑荒看待。

(二)饑荒原因判定

1.某一地區先有災害,后發生饑荒,該項災害看作饑荒的直接原因。

2.某一地區僅記載了饑荒,但在其他相關文獻記載有災害發生,而且發生時間在饑荒發生之前或同時,可推斷該項災害為饑荒發生的可能原因。

3.某一地區發生饑荒后,文獻中沒有相關災害、戰亂等的記載,則為原因不明的饑荒。

(三)災荒區域判定

1.在同一史料來源的饑荒案例中,如果各個地區彼此相連,則作為同一個災荒區域看待。

2.在同一史料來源的饑荒案例中,如果各個地區彼此不相連,則作為不同的災荒區域看待。

3.在不同的記載條目中,如果災荒地區彼此相連或相同,且時間一致,則作為同一個災荒區域看待。

4.在不同的記載條目中,如果災荒地區彼此相連或相同,但時間不一致,則作為不同的災荒區域看待。

5.在不同的記載條目中,如果災荒地區彼此不相連或不相同,則作為不同災荒區域看待。

(四)災荒發生頻次評價

1.在災荒史料信息化處理的過程中,以史料來源為基本依據,一條史料為一次災害,不同來源的史料互相參照補充。

2.發生在同一災荒區域、時間相同的災荒作為一次災荒。

3.發生在同一災荒區域、時間不同的災荒分別計算。

4.發生在不同災荒區域的災荒分別計算。

5.發生在同一年的饑荒,如果都沒有明確的時間和地區,則作為一次災荒合并計算,如果發生時間和地區有差異則分別計算。

6.盡管嚴格地講,一次災荒是發生在某一特定時間和空間范圍內的事件,但在歷史災害的統計過程中,自元代以后災荒記錄劇增,往往一年之中發生許多次災害,準確辨析災害的發生頻次極為困難,因此只能采取按月計次的辦法,凡是發生在同一月的同一種災害,合并作為一次計算。

7.饑荒頻次的判斷以省區為基本依據,凡在一省之內發生的縣域性災荒,不論各縣之間是否相連均作為同一災區對待;凡在不同省區發生的災荒,兩省之間相連者作為同一災區對待,否則分別按不同災區處理。

(五)災荒等級評價

1.如果災荒發生后僅僅造成農業歉收,或一般性的食物短缺,可作為一般性災荒看待。但如果災荒發生的范圍多達數十州郡或天下過半,則作為重大災荒;如果災荒發生區域很小,僅為一縣或數縣范圍,則作為輕微災荒對待。

2.災荒發生后發生食人或者餓死人的現象,不論范圍大小一律作為重大災荒對待。

本文原刊于《中國減災》2007年第一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莱阳市| 靖州| 肥东县| 双柏县| 邵东县| 阿拉善右旗| 武威市| 威海市| 津市市| 吴旗县| 灵山县| 石台县| 怀远县| 金堂县| 金乡县| 昌邑市| 柳州市| 昌吉市| 凤阳县| 宁都县| 赣榆县| 扎兰屯市| 新昌县| 将乐县| 平山县| 兴和县| 喀喇| 石家庄市| 久治县| 伊通| 噶尔县| 香港| 襄城县| 景宁| 贵港市| 邓州市| 大城县| 建始县| 海城市| 丹巴县| 潼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