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早期歷史研究
- 雍際春
- 3056字
- 2025-04-24 17:36:27
二 秦早期歷史研究概述
在已有的秦早期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大家關注和爭論的問題主要有秦人的起源與族源問題、秦人西遷問題、秦早期文化的形成及特點問題、秦人的早期都邑問題等。20世紀90年代,甘肅禮縣大堡子山秦公陵園及其他遺址發現后,又有對秦西垂陵區及其墓主的討論。這些問題,也都是秦早期歷史及其文化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問題,下面對學術界研究的代表性觀點作一簡要回顧。
1.關于秦人族源問題的討論
對秦人族源問題的討論,是由秦人起源于東夷還是西戎的爭論而出現的。所謂東來說即秦人“源自東夷”說,西來說即秦人“源自西戎”說。從20世紀初王國維主張秦人源自西戎之后,關于秦人族源問題的討論隨之展開。人們主要根據文獻資料和民俗資料探討秦人的族源,力圖揭示秦人來歷及早期歷史的真貌。其中,持西來說的學者主要有王國維、蒙文通、周谷城等。東來說本為司馬遷在《史記》中所持,東來說的學者以傅斯年、衛聚賢、黃文弼、陳秀云、顧頡剛、郭沫若、范文瀾、丁山、徐旭生、馬非百、王玉哲等為代表。
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考古新材料和一些重大考古遺址的發現,在秦人族源問題的討論中,不少學者開始利用考古資料以及民俗資料、甲骨文、金文資料開展研究,使傳統東來說與西來說觀點在新材料的支撐下,又有了新的證據,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都取得了不少的突破。其中,主張西來說的學者主要有熊鐵基、俞偉超、葉小燕、劉慶柱、劉雨濤等。而更多的學者則主張東來說觀點,顧頡剛、林劍鳴、鄒衡、伍士謙、何漢文、黃灼耀、段連勤、尚志儒、何清谷、楊東晨、何光岳、李江浙、常青、王玉哲、汪勃、尹夏清、牛世山、趙化成、祝中熹、高洪福、韓偉、嚴賓、史黨社等學者都有專文或專著探討這一問題。
2.關于秦人西遷問題的探討
秦人西遷問題,不僅是一個秦人先祖何時西遷、如何西遷和西遷幾次的問題,也是一個與秦人起源相聯系的問題。所以,學術界討論異常激烈,觀點也有明顯的分歧。
在秦人西遷起始時間上,有夏初說、夏末說、商末說、周公東征說等。在西遷次數上,存在一次、二次、三次和四次等不同認識。在西遷地點上,分歧更大。如果以秦人離開東夷故地為西遷的起點,而遷入甘肅天水、禮縣一帶為終點的話,有一遷至陜西或一遷至甘肅說,代表人物是陳秀云與李學勤。持兩次西遷觀點的學者有黃文弼、伍士謙、何漢文等,認為一遷至山西,二遷入陜西。高福洪、尚志儒、何清谷、王玉哲都主張秦人分三次遷入甘肅,但在具體西遷地點上又有不同,一種意見認為一遷至中原或山西,二遷至陜西,三遷至天水;另一種意見主張一遷至山西或陜西,二遷是從陜西入天水,三遷為周公東征后將嬴姓直接遷至天水。持四次西遷的學者有楊東晨、郭向東、黃留珠等,他們主張秦人第一次西遷發生于夏末,前三次西遷地點與三遷說基本相同,唯第四次都認為是周穆王時大駱、非子一支從山西趙城直接遷往天水。
除了以上代表性觀點,史黨社又提出秦人不存在西遷,秦人稱秦時他們就在西方,意即秦人先祖并非秦人,兩者不能混為一談。另外,祝中熹又提出早在帝堯時有羲和四叔中的和仲曾至“西”昧谷觀測日落,其地就是今甘肅禮縣一帶,在這支測日隊伍中就有嬴姓人。這一看法非常新穎,也頗具啟發意義。
3.關于秦人早期都邑的研究
都城或中心居地,不僅是一國或某一政權的核心所在,而且與其政權建立者的歷史、命運乃至統治地域、遷移等都有密切關系。這種情況,在上古早期國家的發展中尤其如此。自中潏西遷隴右至德公都雍,在秦人早期歷史中,與其中心居邑和都邑相關的城邑主要涉及西垂、犬丘、西犬丘、西垂宮和秦、汧邑與汧渭之會等。學術界對這些秦人早期都邑地望的所在,也存在不同的認識和爭論。禮縣秦公陵園發現后,關于墓主的認定也有不少的爭論。
關于中潏歸周“在西戎,保西垂”之西垂,學界既有西垂為廣義地名之說,也有狹義地名的看法。持廣義地名者中,又有商之西垂和周之西垂之別,在周之西垂說中,還有地域在關中或天水的差異。在狹義地名論者中,大多認為西垂就在今天水地區,但也有個別學者認為西垂在關中,也即關中槐里犬丘。
犬丘一名有四地,分別為山東曹縣、河南永城、陜西興平和甘肅禮縣。按時間遲早而論,曹縣犬丘出現最早,這里乃是東夷之一支畎夷曾經的居邑或都城,畎夷在夏末進入關中之前,曾先后活動于今山東曹縣和河南永城等地,故兩地也都有犬丘地名,并且犬丘亦可稱為“垂”,故西垂與犬丘為一地兩名。夏末商夷聯軍追討夏人殘余勢力時畎夷進入關中,后居于今陜西興平犬丘。段連勤由此揭示了畎夷由曹縣到永城再到關中,最后到天水的西遷路線,而嬴秦也正是隨畎夷而西遷的。[15]
從《史記》等文獻記載可知,嬴秦歸周后的西垂,在司馬遷筆下,是將西垂、犬丘、西犬丘經常互用或并論,故一般認為它們是一地異名,西垂也就是后來秦漢時西縣的治所西城所在。至于西城的地望則有禮縣紅河岳費家莊說、鹽官鎮東說、永興與長道鎮說、趙坪說,這幾種觀點都承認西垂在今天水西南之禮縣一帶,只是在具體地點的確認上互有不同。還有人認為西垂不在天水,而在關中犬丘亦即漢代槐里,也就是今陜西興平境內。這是與對秦人西遷地的認識相互關聯的結論。
關于非子封邑秦邑地望,也有清水縣說、張家川縣說、秦安鄭川說、汧邑說與汧渭之會說等異見。隨著近幾年清水縣李崖遺址的發掘和秦文化文物的出土,學界逐步將其地望的認定向清水縣說靠攏。
關于汧邑問題的討論主要是是否為秦人早期都城的問題,有人主張在西垂和汧渭之會這兩個都城之間,秦人還有一個都城即是汧邑。郭沫若、林劍鳴最早提出此說,但未論證。1979年隴縣邊家莊春秋秦墓和磨兒原春秋古城發現后,張天恩、王學理、徐衛民、劉明科、李自智等學者均持此說。但是,由于文獻記載的模糊,以及汧邑為秦都僅見于《帝王世紀》記載而不見于其他文獻,有不少學者并不承認汧邑曾為秦都,李零、祝中熹即持這一看法。雍際春認為汧邑不是秦都,而是周孝王委任非子在汧渭之間養馬時的駐地,后筑為城。[16]
秦人入關后定都汧渭之會,接著遷都平陽。對這兩個都城,學界的討論主要集中在前一都城的具體位置上。其中,關于汧渭之會,有今眉縣扶風一帶說、陳倉城說、魏家崖說和隴縣說四種觀點。
4.關于西垂陵區的討論
長期以來,由于《史記》對秦早期秦君葬地記載簡略,致使人們對早期秦公墓地所在只能做一些推斷而已。隨著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墓地的發現,終于使這一問題有了可靠的考古文物資料據以判斷,可惜的是該墓地曾被嚴重盜掘,大批文物流失,又對墓主的討論帶來了不便,故在該墓地兩座墓主的具體認定上,還是存在不同的看法。
概括起來,對西垂陵區墓主的認識上,主要有四種看法:一是李零、韓偉提出的秦仲、莊公說;二是戴春陽主張的襄公夫婦說;三是王輝、陳昭容的襄公、文公說;四是陳平、李朝遠的文公、憲公說。2006年,五方聯合考古隊在大堡子山發現并發掘了一座樂器坑,出土整套鐘镈與石磬,其中一件镈上有“秦子”等28字銘文,據此,人們對墓主又有新的認識,梁云認為墓主為憲公和出子;田亞岐、張文江認為是文公、靜公;楊惠福、侯紅偉認為是襄公與出子。
秦子镈的出土以及此前流傳于社會上的秦子簋、戈、矛、盉等文物,又帶出秦子為何位秦君的討論。由于各器銘文比較接近,大家公認這些以子相稱的諸器器主均為一人。吳鎮烽認為秦子為文公之子未即位而亡的靜公;李學勤主張秦子為襄公稱公之前的稱呼,后又認為是靜公;陳澤認為是非子,還有不少人認為是出子。
秦公墓墓主與秦子都是互有關聯的問題,目前的爭論,皆因對墓主判斷或因對秦子確認有異所致。這些問題的解決,有賴于對禮縣各秦文化遺址的整體分析和綜合判斷,拘泥于一處一地,往往很難在疑難問題上有所突破。